人口聚集助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设

人口聚集助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设

——以建设上海“北大门”对南通人口聚集的影响为例分析

张效诗    崔建刚

 

摘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代表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剧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推进该区域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经济环境在空间上的平衡发展,长江三角地区在产业布局和人口方面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上海北大门;南通;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gion in China. It is a representative area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improve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way" policy,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dustrial layout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have been promote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industrial layout and popul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KEYWORDS: north gate of Shanghai; Nantong;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经济学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就不可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2017年5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的批复”文件。2017年7月27日,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在沪举行。大会以“协同、服务、共享”为主题,着力推动南通“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共同开启了沪通合作新征程,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增添了新动能。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了: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系列政策和会议的召开,为南通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对其人口集聚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2017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为730.5万人,其常住人口总量保持缓慢增加态势,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我们在看到南通人口总基数相对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如南通从事信息化、技术化、服务业等高端人才较为短缺,与上海核心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对待外来人口,包容性、开放性不强等,这些人口现状使其不能满足建设北大门的需要,不能满足城市自身发展需要。为挖掘潜力,增创优势,积聚能量,迅速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以加快实施人口聚集战略为突破口,通过人口的迁移聚集,带动信息、资金、人才的聚集,进而推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探究,以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意义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探究了其对南通人口聚集的影响,希望为南通城镇化发展和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意义

随着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的公布和相关会议的召开,南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建成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南通城市建设者应对其内涵进行充分了解,如此才能使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建设项目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内涵为:通过进一步学习上海、对接上海和服务上海,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气息和强大生命力的“北大门”。所谓时代气息和生命力是指具有生态屏障、开放通道、产业腹地、文化名城等功能。

生态屏障是指南通在进行建设时,通过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与上海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通过深入开展“三城同创”,共同呵护长江母亲河。

开放通道是指充分发挥南通的交通枢纽功能,使其成为上海北翼连接内外的开放通道,增强其公路网、铁路网、通信网“三网”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强江海组合港、航空港、信息港“三港”建设,将南通建设为具有门户功能的“新”城市。

产业腹地是指在进行产业建设时,要与上海协同发展,通过上海去“功能化”,缓解上海由于承载的功能太多导致产业过度集聚的现状,使其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将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等策略,减轻人口大规模聚集的压力。与此同时,通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实施资源,对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设施、功能等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控,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向一体化和优化方向发展。在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时,通过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加强与上海在产业方面的配套、协作,可以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向更科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聚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对三城(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长江口生命健康科技城)三基地(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建设来实现这一目标。

文化名城是指在新时期,要从为江海文化与海派文化相互交融出发,重塑南通精神,将文化产业做强、做出特色,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彰显上海“北大门”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气质。

总之,南通在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推动下,应紧跟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步伐,从构建生态屏障、开放通道、产业腹地、文化名城等方面着手,通过产业集聚、科技协同创新等方式来吸引人才,增强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形成产业聚人、城市留人的发展格局,实现人、产、城互动融合。

 

三、建设上海“北大门”对南通人口聚集的影响分析

3.1人口密集

人口密集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又被称作DID,是指人口密度在5000人/每平方公里以上。城市DID区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城市吸引人才、产业和资源集聚能力的高低,其成正比关系。做强DID,是提高城市辐射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据南通市统计局对2017年南通人口的统计,了解到南通市人口发展情况如下:2017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为730.5万人。根据国际发改委和住建部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对南通市进行了统计,认为其人口规模呈递增趋势,2020年、2030年和2035年人口数量分别为870万、910万和1000万。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离不开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的影响。DID区数据的增加,表明了南通市正在成为经济交流的中心,也成为信息、技术、物流、人才等各种“流”的交汇地,提升了核心功能,增强了其在长三角区域带的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正在成为新兴的门户城市和流空间,为人口聚焦、城镇化建设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3.2人口承载力分析

人口承载力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集聚量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本地区人口承载是否超载,是否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促进大、中小等城市的均衡发展,提高城镇化率。在对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时,可从产业发展和人口就业的角度、保持生态用地角度二个方面来展开,通过对其定性、定量分析,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为其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2.1  产业发展和人口就业角度

产业发展在面向内部市场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外部市场,通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使其超越区内人口规模所决定的需求,同时还能吸引大量的外部劳动力和人口,增加区内人口。南通市在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正式实施后,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部经济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未来南通将是一个快速发展,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具有集生态屏障、开放通道、产业腹地、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新型的定位,使得南通的经济总量和就业人口持续上升。根据南通市新一轮城市总规划修编的推测,到2035年,其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万。这样的人口规模,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实施和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上海“北大门”正好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崭新的渠道。

3.2.2保持生态用地角度

一个地区的开发并不是无限制的,应保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开展生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通在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的影响下,通过与上海在环境联防联控、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的合作,使南通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绿色城市门户,通过服务业、研发、信息产业等产业,不断地吸纳人才,通过将人才安置在DID“绿色”区发光发热,打造成人才密集、要素聚集、成果富集的与上海遥相呼应的现代化绿色生态都市。

 

四、提高人口聚集的策略

4.1交通系统功能化

2017年,南通市政府正式印发《南通市“十三五”港口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港口一体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优江拓海”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供给侧结构明显改善、布局更加合理、集疏运更加顺畅、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优化、“港产城”发展更加协调的江海联运现代物流集聚区、“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一体化改革发展先导区。南通是同时拥有沿江、沿海港口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决定了南通被赋予了厚望。在全省规划中,南通被赋予了重任。2017年,江苏省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5—2030年)》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通过对《规划》的分析,确定了南通城市的四大战略定位,分别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国际物流贸易的重要门户、江海联动开发战略支点和江海交汇现代化国际港口。南通在进行城市化建设中,从其战略定位出发,为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交通系统功能化发展势必会带来人口聚焦效应,人口规模和密度效应的持续增长,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吸引周围人口的流入,使得人口规模逐年递增,是实现北大门建设的必要途径之一。

4.2产业发展协同化

南通在建设上海北大门时,加快产业发展协同化、一体化,通过建立先进的制造业体系,产业分工等措施,成为上海合作最为密切的地区之一。在这一政策下,南通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将更为优化,通过建设高品质规划重点区域,成为上海优质发展要素的密集与活动区域。据相关部门统计,2020年,江苏地区先进制造业产值将高达1.7万亿元,全省市级以上园区将与上海园区实现全覆盖对接合作,先进制造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协同化发展,无疑为南通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其吸纳人口、提高城镇化率的重要途径。

4.3区域市场一体化

南通在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的推动下,推动市场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共享上海五大中心市场平台和系统化功能,实现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的双向充流动、利用和有效配置,通过市场、政策、产业的等措施成为吸纳高端人才的法宝,在促进南通城市发展的同时,增强其吸引人才的能力,而人才的内流又对聚焦人口和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4.4公共服务同城化

南通在建设上海北大门政策的推动下,应重点进行城市公共实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使其在医疗、教育等事关民生的主要领域,通过学习借鉴上海经验,与上海的密切合作,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动、共同发展。通过上述措施,为人口聚焦提供物质权益保障。

4.5“北大门”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国家(省)的大力支持

南通作为上海“北大门”的功能定位是策应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具体行动,一方面作为上海在推动都市非核心功能疏解过程中积极向江苏、向南通倾斜,支持南通“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对南通的辐射与带动,为“沪通”合作开辟新空间。另一方面国家在长三角地区具体开发战略中,在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同时,要在土地、能源、环保、交通、战略性产业布局等方面采取与主体功能相适应的差别化政策。

 

五、结语

总之,建设上海“北大门”对南通人口聚集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上海和南通的多方面合作联动,在缓解上海产业聚焦和人口聚集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南通产业发展,促进了其城镇化建设水平,而这又促进了人才的内流,起到了聚焦人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红,糜跃萍. 2005-2014年南通市居民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和今后5年变化趋势的预测[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12)

[2]. 江曼琦. 对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的重新认识[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5)

[3]. 张立.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02)

[4]. 陈刚强,李郇,许学强.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地理学报. 2008(10)

[5]. 徐桂春. 实施人口聚集工程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于加快福安市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探索.1999(2)

[6].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聚集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9)

[7]. 成长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8(6)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