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补土”针灸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邵斌1,张冬梅1,王建斌2,陈捷1
(1.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灸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估PIERENSTEP系统数据中步伐持续时间和暂停时间以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IERENSTEP系统步伐持续时间、暂停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伐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暂停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步伐持续时间参数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暂停时间这项参数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时,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扶正补土”针灸法值得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广泛推广。
[关键词]:针灸,“扶正补土”,缺血性脑卒中,步行功能,PIERENSTEP系统
Effect of "Fuzhengbutu" Acupuncture Therapy on Walking Abilit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Shao Bin1,Zhang Dongmei1,Wang Jianbin2,Chen Jie1
(1.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Fuzhou, 350001, Fujian, China;2.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Fuji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Fuzhengbutu" acupuncture therapy on walking ability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Methods 57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treatment group (29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8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zhengbutu" acupunct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Step duration time and pause time of PIERENSTEP system and Berg Balance Scale scores we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tep duration time and paus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After treatment, the step duration tim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us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ep dur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rameters of paus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Berg Balance Scale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score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Fuzhengbutu"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alking function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and it deserves to be widely promoted to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Fuzhengbutu”,Ischemic stroke,walking ability,PIERENSTEP system
0 前言
步行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最常见的运动功能缺损之一,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容易跌倒等[1],这严重阻碍康复进程,对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有研究指出,其机制与中枢神经功能受损、神经传导通路出现异常及肌肉系统功能异常有关[2-4]。普遍认为患侧和健侧下肢的运动不对称性是导致步行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5],而行走过程中双侧足-地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是双下肢运动不对称的基本表现[6],这与步伐平稳程度高度相关,因此缩短患足触地时间对提高患者步行功能、加速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而目前临床大多专注于下肢负重能力、步态运动情况、平衡功能对步行功能的影响,往往忽略了足-地接触时间对步行功能的作用。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方面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独创出“扶正补土”针灸法,既往研究已证明该疗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方面具有良好效果[7-9]。基于此,笔者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采用“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观察其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0]。
中医诊断标准 |
①主证: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偏身感觉异常,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 ②次证:头痛,眩晕,饮水发呛,瞳神变化,共济失调,目偏不瞬; ③起病方式:起病急骤,发病前多有诱因或先兆症状; 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⑤证型:中医症见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注:步行障碍即不能单独站立、步行或者站立、行走不稳,同时伴有2个主证以上,或伴有1个主证2个次证,结合诱因、先兆症状、起病方式即可确诊。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1]。
西医诊断标准 |
①急性起病; ②多数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③体征和症状均持续数小时以上; ④大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以及其他病变; ⑤大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
1.2.3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 |
①经大脑CT或MRI证实,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 ②首次缺血性脑卒中者,发病不超过半年者; ③无认知、视觉、理解功能障碍,具有步行功能障碍者,Berg量表测定21-40分; ④年龄在18-75之间; ⑤在辅助器具状态下维持静态站立并步行>30m; ⑥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者。 |
1.2.4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 |
①不能配合完成治疗和相关指标的患者,如严重感染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已危及生命安全者及精神障碍患者等; ②脑出血或者接受过溶栓治疗患者,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塞或出血患者; ③伴有其他影响患者站立及行走的病症,如帕金森病,髋关节、膝关节等骨关节疾病等; ④不宜针刺、艾灸者; ⑤参与其他医疗试验者,或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注:凡具备上述一条及以上者则属排除之列。 |
2 研究方法
2.1 操作
所有纳入的患者研究期间均遵循《(AHA/ASA)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2013版)》[12],按神经内科进行常规护理及基础用药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营养神经治疗以及控制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止痛等对症处理。
2.2.1 治疗组
在神经内科基础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上午予“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下午行常规康复治疗。
(1)“扶正补土”针灸法先进行针刺治疗,再行赵氏雷火灸,具体如下:
①针刺
取穴:(患侧)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昆仑、丘墟、申脉
定位:参照黄龙祥等主编的《腧穴名称与定位》[13](以下相同)
针具:佳健牌针灸针(Φ0.30×25mm,Φ0.30×40mm),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60095号,批号175144
操作:参考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患者仰卧位,予75%酒精穴位消毒。针剌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根据患者胖瘦体型不同进针1-1.5寸。昆仑、丘墟,垂直进针,根据患者胖瘦体型不同进针0.5-0.8寸。申脉,平刺进针,针尖朝向足小指,根据患者胖瘦体型不同进针0.3-0.5寸。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止。留针30min,期间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行针2次。
②赵氏雷火灸
取穴:气海、关元
器材:雷火灸专用艾条(南阳市水木荣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91626,专利号ZL94236918.1)及1个赵氏雷火灸专用双孔式灸具盒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放松伸直摆放,双上肢自然放松置于两侧,平静呼吸。取2枚大头针插入灸盒中部盒口处小孔,以备用于固定雷火灸艾条柱。点燃艾条柱顶端,将燃烧一端头插入双孔,距离皮肤约2-3cm,用大头针固定住。灸具盒平行躯体纵轴放置于中下腹部,使双孔对准气海、关元位置。过程中保持燃烧端红火状态,灸至腹部表皮潮红,自觉深层组织温热为度,同时注意避免水泡、烫伤等出现。燃烧端火烧至盒口位置时,松开大头针,推动艾条柱,再插入大头针固定继续使用,每次为30min。
③疗程:每日上午治疗1次,1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为1个疗程。
(2)常规康复治疗
常规康复训练参考2016年6月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共同发布的《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6版)》[14],主要内容包括:①患侧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强化下肢髋、膝、踝等关节被动运动;②良肢位摆放;③翻身练习;④桥式运动;⑤翻身坐起、坐位平衡;⑥坐位起立训练;⑦躯体平衡训练;⑧重心转移、患侧肢体负重训练等。除外上述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再进行随意性活动功能练习、肢体耐力锻炼练习、ADL能力锻炼等。依据患者功能恢复程度再进行行走训练,必要时予拐杖等工具辅助。康复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配合锻炼。
疗程:每日下午治疗1次,每次30min,1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为1个疗程。
2.2.2 对照组
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及内科基础用药治疗的基础上,每天上午和下午行常规康复治疗2次,其中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同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统计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病损部位等。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观察指标包括PIERENSTEP系统参数中步伐持续时间和暂停时间,以及Berg平衡量表数据。
2.3.1 PIERENSTEP系统评估
生产商:德国SCHWA-MEDICO公司;供应商:福州全日康医疗器械公司;设备编号:322089900027;生产许可证号:201208152。
测试方法:设定患侧下肢支撑时负载重量为患者减重20%体重,允许误差值为±4 kg。患者在距离电脑80米范围内的安静环境下,双手拄智能拐杖,站稳,分三段进行:1.先同时抬起患肢和双拐(此时完全健侧足底触地);2.当患肢前行时双上肢控制双拐均匀发力(此时患侧足底和双拐触地);3.同时放松患肢和双拐(此时再次健侧足底触地)。
测试过程中患者需步行20-30 m,取中间10 m的步行数据作为数据统计源,检测系统会自动剔除拐杖触地时间超过3s或少于0.05s的步行数据。系统自动记录步伐持续时间和暂停时间等参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行PIERENSTEP系统评估,记录患者步伐持续时间和暂停时间,并计算步伐持续时间和暂停时间的时间差。
2.3.2 Berg平衡量表
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缺血性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方面已经证实具有的良好信度和效度。目前此量表已被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康复评定和研究中。Berg平衡量表共有14个条目,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在不同姿势下维持平衡的能力、姿势转换中的平衡能力和预期姿势调整能力。总分56分,分为三个等级0-20、21-40、41-56,分别对应坐位平衡能力、站位平衡能力和独立步行功能。故得分越高,表示步行功能、平衡能力越好。由于本研究需要患者能够在拐杖辅助下步行>30m,因此患者需要满足站位平衡和器材辅助下步行,故选择Berg平衡量表得分在21-40分的患者。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人口学资料中的性别、病损部位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此次研究共选取57例符合研究入组标准的患者,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
4.1 基数资料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损部位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情况分析
组别 |
例数n |
年龄(y) |
性别 |
病程 (d) |
病损部位 |
||
男 |
女 |
左侧 |
右侧 |
||||
治疗组 |
29 |
56.172±9.231 |
16 |
13 |
67.276±39.137 |
17 |
12 |
对照组 |
28 |
57.214±8.724 |
13 |
15 |
65.500±42.998 |
15 |
13 |
t/χ2/Z |
|
-0.415 |
0.156 |
-0.504 |
0.014 |
||
P |
|
0.678 |
0.600 |
0.615 |
0.792 |
4.2 PIERENSTEP系统参数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PIERENSTEP系统参数结果比较如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步伐持续时间、暂停时间和差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步伐持续时间和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暂停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步伐持续时间和差值两项参数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暂停时间这项参数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IERENSTEP系统参数比较 (`X±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
步伐持续时间 |
暂停时间 |
差值 |
步伐持续时间 |
暂停时间 |
差值 |
治疗组 |
2.117±0.384 |
1.217±0.254a |
0.900±0.378 |
1.466±0.279b |
1.103±0.224ac |
0.363±0.308b |
对照组 |
2.176±0.296 |
1.202±0.243a |
0.974±0.383 |
1.875±0.222b |
1.100±0.204ac |
0.775±0.270b |
t/z |
-0.646 |
0.229 |
-0.733 |
-4.767 |
0.061 |
-5.364 |
P |
0.521 |
0.820 |
0.467 |
0.000 |
0.952 |
0.000 |
注:a:与步伐持续时间相比,(P<0.05);b: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c: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4.3 Berg平衡量表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如下,见表3。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X±S )
组别 |
例数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z |
P |
治疗组 |
29 |
35.862±2.642 |
42.793±2.782 |
-12.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