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为家,黄土地上写春秋


苗圃为家,黄土地上写春秋

--记河南省镇平县苗圃场副场长曹德俊

刘理政 张一鸣 张卡申

 

34年,他吃住在苗圃场、结婚在苗圃场、小孩出生在苗圃场。

34年,他与苗木为伴,顶烈日冒酷暑,防火灾抗洪涝,扎根田间起早贪黑默默无闻。

34年,他自学嫁接扦插技术,精心培育定植各类玉兰、红叶石楠等苗木数千万株,实现了育苗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他就是河南省镇平县苗圃场副场长曹德俊。34年来,他从一位普通的苗圃工逐步成长为苗圃行业里的“专家能手”,苗圃场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级木兰良种基地,连续多年承担省级良种育苗项目。

“在同事眼里,他是老黄牛。”

1984年春天,22岁的曹德俊成为县苗圃场一名技术工人。当时的苗圃场林木稀疏、瓦稀屋漏,位于镇平县城西南50多公里处的张林乡。

曹德俊自报到的第一天,便带着衣被把家安在了苗圃场。结婚时,婚房就设在苗圃场。小儿子出生时,苗圃场距离镇医院偏远,再加上小孩早产,他硬是在简陋的工房里自己接生。一年四季,曹德俊一边照看孩子,一边下田犁地、挖沟、培土扦插、泡种播种、嫁接……像养育孩子一样精心管护着一苗一木。春天来了,沃厚的土地上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树苗。移植出去,培育成大苗小树,出圃送到造林绿化的各个地方。这些都成了曹德俊一年中最幸福的事情。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个体苗圃业兴起,苗圃场一时间连工人工资都发不下来。在此情况下,苗圃场工人纷纷撂挑子,放下工具外出挣钱。最艰难的时候,苗圃场仅剩下曹德俊等3个员工。每逢夏季,一遇到紧邻苗圃场的黄土河河水暴涨,他便披上雨衣携着手电筒四处排查险情。干燥季节,他走遍苗圃场每个角落,排查火情严防火灾。数十年如一日,曹德俊与苗圃场一道共呼吸同命运不离不弃。

在张林镇的26年里,曹德俊的憨厚老实、勤奋刻苦,被大伙亲切地称为不讲代价的“老黄牛”。多年来,经他手培育的苗子上千万株,除满足全县造林绿化外,还销售到四川、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多个省市。

“在亲人眼里,他以圃地为家。”

“一年365天,除了生病住院,曹德俊都是在苗圃场地里度过的”。在众人眼里,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家。

34年来,在曹德俊的日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育苗嫁接、松土扦插、培土下种、犁地除草……日复一日毫无怨言。节假日别人过节,他带着临时工锄草剪树。夏季气温高,他调整作息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上班,带领工人们上工。在苗圃场里,无论何时你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曹德俊眼里,他把苗木看的比家人还重要。去年4月,曹德俊的爱人患上子宫肌瘤在郑州住院,苗圃场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去陪护照看。但是,刚播下的玉兰新品种正处在萌芽的关键时期,曹德俊二话不说把床铺搬到地头,守着苗圃观察温度和种子发芽情况,每时每刻做到心中有数。就这样,他一呆就是数月,硬是没有去看护妻子。在两个女儿报考大学时,曹德俊也要求子女们报考农林学院。如今,女儿毕业后继承父志也在苗圃场工作。

为节省人力财力,曹德俊还自己学会了驾驶拖拉机和维修技术,每年为单位节省各项经费支出数万元。30多年来,苗圃场600多亩土地,全靠他一个人机耕机耙。在农忙时节,他为了不耽误干活,经常上班时把馒头拿到地头,到饭时啃块馒头喝瓶矿泉水继续工作。

2016年春,南阳市造林现场会在镇平县召开。2018年11月28日,全市建设森林河南暨国家储备林项目工作会议在镇平县召开。受领任务后,曹德俊与大家一起日夜加班,一线指挥挖苗起苗,装车栽树,确保每一棵苗木安全成活。镇平县也因为林木栽植标准高、效果好、场面大,在全市推动造林绿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如今,镇平县苗圃场在圃苗木作物资产高达1760万元,收集定植各类木兰17000余株,年繁育红(黄、紫、二乔)玉兰、深山含笑、乐昌含笑、辛夷及其他造林绿化树种18.75万株,良种穗条60万条,良种种子0.36万公斤,并成功申报国家级木兰良种基地,2012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承担国家林木良种苗木育苗任务等。

“在同行眼里,他是专家能手。”

2010年6月,镇平县苗圃场响应“中线工程”搬到距县城5公里的杨营镇。面对更加激烈的苗木行业竞争,曹德俊瞄准市场需求,从苗木培育技术上求突破,苗木花卉创新上求发展。

前些年,红叶石楠在市场上销售非常俏。县苗圃场从南方引进幼苗育植,成本却过高。为此,曹德俊决定打破南阳地区在夏季无法育活的神话。通过专家请教和异地走访,在尝试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终于实现了最初的梦想。他实践总结,红叶石楠在六月份搭棚扦插,温度控制在16℃28℃之间。遮阳通风及棚内温度一天不少于观察3至5次。45天后,红叶石楠发芽,棚内要保持20℃左右的恒温,避免嫩芽晒死。2011年,苗圃场一次性育苗10亩,成活率达95%以上,填实了南阳地区夏季扦插红叶石楠成活率低的空白。苗圃场红叶石楠种植成本降低一半,亩产5万多元,慕名拜访技术和采购苗木络络不绝。

同时,曹德俊凭着一股钻劲和长期的积累,熟练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膜覆盖育苗技术、超短截插穗、药物处理插穗、灌水扦插和种子直播技术等。在木兰基地建设中,他探索出木兰主要抓好灌溉、中耕除草、追肥、修剪抹芽、嫁接、病虫防治“六关”等关键技术,所繁育的红、黄、白、紫、二乔玉兰和深山含笑、乐昌含笑等品种,当年嫁接苗最高长势达3米左右,粗度达2.5厘米,出圃率达到90%以上,价格比市场价高30%左右,苗圃创收逐年增加。

在曹德俊身上,满带黄土地的厚重劲,老黄牛般韧劲,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的干劲,感染并带动着每一位农林人。提起曹德俊副场长,大家无不津津乐道:“我是苗圃人,圃地是我家,曹场长身体力行的塞罕坝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