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对外感风寒发热的研究概述

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对外感风寒发热的研究概述

李海朋1   万力生2

1.作者简介: 李海朋(1982- )男,主治医师,中医儿科硕士,研究方向:小儿呼吸及小儿神经系统疾病;2.通讯作者:万力生,主任医师,科主任,中医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7019号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

课题项目: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外感发热的规范化研究及推广应用(编号:20164026)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单方验方及中医药特色课题。

摘要: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在小儿外感风寒发热方面有着深远的应用历史,本文将国内比较为知名的三字经流派,张汉臣流派,孙重三流派,湘西地区的刘开运派,以及博采众家之长的海派,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在近十年的小儿推拿技术推广下,贴近深圳地区的小儿体质的进行辨证论治,具有深圳小儿推拿独有的特色,本文应用文献学方法,检索查阅小儿推拿名家临床经验相关文章,及对现代小儿推拿名家出版的相关文献著作的进行查阅整理,客观的将六大流派小儿推拿名家在小儿推拿方面的技法、思想、及在小儿推拿治疗外感风寒发热的应用等综述如下。

关键词:外感风寒发热;小儿推拿;推拿流派;

Abstract: Pediatric-massage operation is a traditional treatment for infectious fever in Children. Several famous genres in China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Sanzijing genre, Zhanghanchen genre, Sunchongsan genre, Liukaiyun genre from west Hunan province and Hai genre which generally absorbs advantages from other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ediatric-massage oper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 has improved and adjusted the massage method to specifically fit local population. In the following text, massage techniques, ideas and applications from the six genres above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from large quantities of publications by pediatric-massage experts.

Keywords: Infectious Wind cold Fever;Pediatric-massage;Massage operation genre;

1.小儿推拿及流派

小儿推拿疗法又名小儿按摩,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便有“以匕周抿婴儿疒契所”的记载,兴盛于明清时期,以中医传统的经络脏腑、阴阳五行和卫气营血理论为支撑。这种方法是用手在小儿体表的穴位或其他特定部位施以物理性刺激,从而激发小儿机体自身的调解能力,纠正经络偏差,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机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

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无痛苦、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易于患儿家长接受,在中医临床应用相当普遍。

小儿推拿流派是指小儿推拿这一学科内,由于师承源头不同,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技艺方法的学术派别。目前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发热的小儿推拿手法流派纷繁不一,取穴与手法操作主要取决于医生师承渊源、学术流派、个人经验和习惯,现代研究尚缺乏客观的分析与比较,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目前来说,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山东的三大推拿流派包括李德修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以及深圳儿童医院十余年临床经验形成的深圳小儿推拿特色。现将这六个流派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2.各流派详解

2.1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三字经推拿流派起源1877年,以徐谦光先生所著 《推拿三字经》为标志,虽然不是出版医书,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得人心。李德修既继承了三字经流派的精华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了三字经流派中将其发扬光大。

三字经流派对于外感风寒发热的手法主要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提捏大椎、掐五指节。清天河水:中二指指腹,于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可以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适用于退热。退六腑:以食、中二指指腹,于前臂尺侧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疏通腑气给身体降火,主要用于脾胃实症引起的发烧,特别是高热。提捏大椎:用拇指和食指提捏大椎穴至出痧,可以提升阳气,对发烧肢寒畏冷均有效果。掐五指节:用拇指甲逐个掐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可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

三字经流派学术特点非常明显:第一,三字经流派一代名家李德修先生十分擅长望诊,患者进入诊室观其状便能说出病情。儿科素有“哑科”之称,问诊无意义,加上经脉发育不完全,故三岁以下小儿不用切诊,故望诊便显得十分重要,且尤其擅望印堂,正如《推拿三字经》所记载“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1]第二,取穴少而精,常用穴位不超过34穴,善用独穴。本派每次取穴只用1~2个,最多也不超过5个穴位。第三,每个穴位推拿时间长,手法频率高。第四,偏重五脏辩证,治疗取穴以五脏相生相克为原则2]。第五,手法操作相当于来说较为简单,小儿患者速而轻,只有推、揉、捣、拿、分合、运六种手法,便于学习与掌握,也便于该流派的推广。第六,以推拿代替药物3]例:某患儿因气候变化感邪出现发热,体温38.9℃,服用泰诺林后热退复升,予清开灵口服液,热势反复,体温最高39.5℃,伴鼻塞重,流黄涕,偶咳,打喷嚏,纳少,眠欠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紫。查体:精神不振,咽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不大,证属风热型。予三字经流派推拿,取穴:平肝清肺10min,清天河水10min,退六腑10min,揉迎香 1min。每日1次,连续推拿3d。清开灵继用。第2天转为低热,体温37.2~37.5℃,夜间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消失,病愈。[4]

2.2孙重三流派

孙重三的流派手法主要是继承于林椒圃,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编著《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其流派以“十三大手法”为核心,“十三大手法”是小儿推拿的复式手法,将多穴位,多手法进行一个联合运用。和单种推拿手法相比,复式推拿手法穴位更加全面,疗效更加显著,历代的推拿学者都比较重视[5]。孙重三的“十三大手法”,兼并观赏与实用性,动作利落大方,优美简洁,却又严格符合推拿标准,疗效显著。充分体现其流派特色。孙氏流派在小儿外感风寒发热方面主要是四大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耳后高骨[6]。四大手法对感冒发热、精神不振、头晕头痛等症效果立竿见影。

开天门:施术者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眉心直推至前发际。推坎宫: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眉心向眉梢推。揉太阳: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端着力,揉小儿两侧眉梢后凹陷处。揉耳后高骨: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揉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打马过天河:医者以辅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以推手食、中指2指由总筋起沿天河水打至洪池穴。推三关: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孙重三流派的特点是:第一,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 第二,继承了林椒圃“十三大手法”7]。毕永升总结了该流派的临床经验,包括四大手法治感冒,推天柱骨治呕吐,侧推大肠、推脾经、推上七节骨加减治疗腹泻,推箕门利尿,摩神阙等特点,推胸八道配推揉膻中治咳嗽8]

例:某患儿发热两天、鼻塞、涕流不止、喷嚏、喉中有痰、舌尖红薄白苔,体温37.3℃,诊断为外感风寒发热,以四大手法加推三关、清天河水,次日复诊,喉中有少量痰,小便黄,复推拿一次,热退。[9]

2.3张汉臣流派

张汉臣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将其几十年心得写入《实用小儿推拿学概要》。善于结合现代的医学理论与方法,探寻小儿推拿机制,注重查症求因,开创了小儿推拿试验先河。利用现代解剖学对推拿常用穴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即在推拿史上影响深远的“中医推拿补脾穴对正常人体胃液分泌的初步观察”[10]“中医推拿补脾穴和逆运内八卦对正常人体胃动影响的初步观察”[11]“推拿正常人体补脾穴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能力的影响初步观察”[12]。是推拿史上运用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进行论证的第一人。将传统治疗八法引入小儿推拿,采用10种基本手法,独创1种手法及4个穴位,值得学习与推广。[13]

张汉臣流派在治疗小儿发热的手法主要有清天河水、揉一窝风、退六腑、挤捏大椎。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于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呈单方向推,可以清热除烦。揉一窝风:一手握持住小儿手部,另一手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退六腑:一手持小儿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挤捏大椎:用拇指和食指提捏大椎穴至出痧。

张汉臣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望诊,其望诊内容多而详实,尤以望面色和望鼻最有特色。第二,在治则上是以治本为主,注意“扶正”与“补泻兼治”的原则。把小儿推拿概括为一掌四要: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多表现为风寒暑湿伤食等外感内伤之证生理特点。四要包括一要辨证细致,主次分明;二要根据病情,因人制宜;三要取穴精简,治理分明;四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14]第三,该流派治病范围广,善于结合现代医学运用于小儿推拿。

2.4湖南的刘开运流派

刘开运有着数十年的中医教学和推拿经验,致力于五经推拿治疗小儿疾病,造诣颇深。融汉、苗医药于一炉,为国内精通中医、草医、推拿的名老医师之一, 首创 “推五经”小儿推拿法,“以推、揉为主,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的 “刘氏小儿推拿十法”。[15]

对于小儿外感风寒发热采用的手法主要有水底捞明月、大推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六腑、推脊、推五经。水底捞明月:医者以辅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推手食、中二指固定其拇指。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以推手拇指螺纹面着力,自患儿小指尖,沿小指掌面至指根,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后转入内劳宫旋推,其状如捕捞,后一拂而起,边推边吹凉气。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于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呈单方向推。打马过天河:医者以辅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以推手食、中指2指由总筋起沿天河水打至洪池穴。退六腑:一手持小儿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推脊:于后正中线上,自上而下在脊柱穴上直推。推五经:清肺经。

刘开运流派的特点是:第一,“理、法、方”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科完全一致。 第二,强调整体观念,口诀如下:“推头必兼推上肢,推腰推背兼推下肢,推胸推腹推腰背,四肢疾患局部治。”第三,注重辨证论治。 第四,尊重推拿传统。 第五,尤重推拿手法。 “成人推拿没有巧,只要手法练得好。”始终以“三好”为标准(好用、好受、好看)。第六,提倡中西结合。第七,倡导推药并用16] 据符明进等17]述,刘开运立法主要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因而临床具体运用中尤以推五经多用。例:某患儿,女,4个月。发热39.5℃,伴咳嗽1天,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7d,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后推拿治疗,测体温39.0℃,症见咳嗽,面赤,气促,舌质红,苔黄,指纹深紫。推肺经,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推肩胛骨内侧缘“介”字,继以盐擦红,拿肩井。推治后半小时测体温38.3℃,而后每日推治推治4次而愈18]

2.5海派

海派儿科推拿起源于海派中医,意为融汇百家之长。金义成为海派推拿代表名家,著有《实用推拿图谱》。传统的小儿推拿,穴位多为特定单穴,很少应用非常用穴位,海派推拿吸收其他的流派手法,取穴更加的广泛,并且根据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具有“点、线、面”之特点提出“穴部”的观点,即穴位和部位同用,更加体现推拿治疗的特点。

海派推拿在小儿外感风寒发热方面的手法主要有清天河水、水底捞月、推三关、退六腑。

水底捞明月:医者以辅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推手食、中二指固定其拇指。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以推手拇指螺纹面着力,自患儿小指尖,沿小指掌面至指根,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后转入内劳宫旋推,其状如捕捞,后一拂而起,边推边吹凉气。此法是清热大法,清热凉血,宁心除烦,对于临床上一切高热神昏,烦躁不安的高热实证,疗效尤佳。清天河水、推三关、退六腑可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海派儿科推拿的学术特点是:第一,手法除了继承传统的八法,还融入了上海的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等三大成人推拿流派的手法,成为“推拿十六法”;第二,界定了小儿推拿对象,认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主要针对6周岁以下儿童,3 周岁以下效果更佳;第三,理论上根据“通则不痛、不痛则通”的原理,以痛为俞,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19]

2.6深圳小儿推拿特色

深圳地处岭南,气候湿热,小儿脏腑娇嫩,更易受湿热侵袭,小儿外感风寒发热易夹湿,湿与热胶着,患儿发热更难以解除,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所以注重去湿热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因此深圳小儿推拿特色初步形成 “望闻问切” 结合“辨证取穴”,结合名家的经验,注重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在改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卡他症状上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基于小儿外感风寒发热的致病特点,深圳流小儿推拿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总结出祛风散寒,解表退热的结合手法以辩证取穴为主,总结为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推上三关、揉二扇门、清天河水、拿风池。开天门:施术者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眉心直推至前发际。推坎宫: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眉心向眉梢推揉太阳: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端着力,揉小儿两侧眉梢后凹陷处。揉耳后高骨: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揉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推上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两指螺纹面沿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呈一直线自腕部推向肘部。清天河水:施术者以食、中两指螺纹面自腕部总筋穴直推至肘部洪池穴。揉二扇门:用单手食、中两指指端,或两拇指桡侧偏峰按揉手背部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宜重而快)。拿风池:施术者以拇指与中指对称用力提拿乳突后方,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

开天门可以发汗解表、开窍醒神、推坎宫可疏风解表,止头痛,醒脑明目、揉太阳疏风解表,止头痛,清热明目、揉耳后高骨疏风解表,镇惊除烦、推上三关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揉二扇门腠理发汗以逐邪、清天河水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拿风池可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从手法的配合上,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按耳后高骨是对小儿头部主穴的一个组合推拿,可疏风解表,祛湿散寒,且小儿感冒发病通常较急,用上述组合可有效缓解症状。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的研究报道和反复验证,不同流派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发热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发现六个流派的手法效果近似,但操作和选穴不尽相同,各有针对性,具有地域及传承特点,对小儿外感风寒发热都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均有退热、发汗的功效,各家各有特点,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可进一步了解各流派的手法及学术思想特点,对规范小儿推拿手法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也为临床研究各流派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针对不同的手法比较,得出最好的推拿穴位的使用,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研究与观察。

具有深圳特色的小儿推拿治疗手法,更贴近广东地区小儿体质,更易解除患儿外感风寒发热的病因,具祛湿健脾,发汗解表,即可退热又可增强患儿抵抗力的功用,以“望闻问切” 结“辨证取穴”,结合名家的经验,注重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在改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卡他症状上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各流派的手法和学术思想值得进一步研究,运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做好技术操作规范,更有利于小儿推拿技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蕴华著.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M].青岛:青岛市中医院,1981,1:4

[2]张贵娟.论推拿三字经流派的学术特点[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7.

[3]程红云,葛湄菲.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与其他流派的比较[J].按摩与导引,2007,23(9):5

[4] 周丽娟,葛湄菲,杜君威  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发热临床研究  中医学报  2014年9月 1日 第9期  第 29 卷 总第 196 期

[5]廖军,廖品东.小儿推拿复式操作“同名异法源流考”[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3:2(3):18

[6]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1

[7] 殷明,孟宪军. 齐鲁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2- 1193.

[8] 李燕宁,杨配力,于海燕.小儿推拿发展史略[J].中医文献杂志,2008(1):31.

[9]毕永升,程本增. 孙重三老师临床经验介绍[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5(4):54-55.

[10]张汉臣,于伟卿,吕运明.中医推拿补脾穴对正常人体胃液分泌的初步观察[J]青医学报,1962:(5):1-5.

[11]张汉臣,于伟卿,吕运明.中医推拿补脾穴和逆运内八卦对正常人体胃动影响的初步观察[J]青医学报,1962:(5):5-9.

[12]张汉臣,于伟卿,吕运明.推拿正常人体补脾穴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能力的影响初步观察[J]青医学报,1962:(5):1-5

[13]田常英. 简介小儿推拿名医张汉臣[J]. 按摩与导引,1989(3):48.

[14]田常英.小儿推拿名医张汉臣常用的望诊法[J].按摩与导引,1990(2):32- 36.

[15]黎祖琼,刘开运老中医五经推拿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1):10-11

[16]赵卫,彭进.刘开运老教授推拿学术经验简介[J].按摩与导引,2004,20(6):4-5.

[17]符明进,刘景元.刘开运小儿推拿的立法特点及验案[J].按摩与导引,1993(1):29-30

[18] 符明进,刘景元. 刘开运小儿推拿的立法特点及验案[J].按摩与导引,1993(1):29-30.

[19] 李燕宁,杨配力,于海燕.小儿推拿发展史略[J].中医文献杂志,2008(1):3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