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与历史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兴容(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关于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综述2017年《基础教育》期刊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高维对此已作了详尽的整理,故此文对已有的综述内容不作详尽重复论述,将在此文的基础上作相应的综述补充,重点在国际理解教育与历史教学的关系研究上阐发新知。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历史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
高维2017年在《基础教育》期刊上发表的《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中梳理了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兴起、探索、拓展,按时间研究顺序对此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另一方面,从国外经验借鉴、基本理论探讨、专门实践探索和学科渗透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其中兴起阶段(1990-2002年)以苏真发表在《外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为研究国家理解教育的开篇之作,后以朱永新《迈向21世纪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学研究大会苏州会议纪要》为代表,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蓬勃兴起这一阶段1994年王长纯第一次提出把国际理解用于比较教育学的范畴下,明晰了理解属于解释学的机理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理解,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化的体现;2001年市川博把国际理解理念与日常授课相结合,针对国际理解教育如何运用与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索阶段(2003-2009年)以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为代表,国际理解教育走向理论深度;顾明远在《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顾明远.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再次重申比较教育是进行国际理解的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把国际理解教育置于全球化视野下的研究明显增多,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 为理解而对话——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特征解析》为典型,就全球化视野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与阐释,强调文化间的对话与新认识的共同创生、重视对历史的解读、全球本位道德教育观、理解与被理解的统一;姜英敏在《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和赫栋峰、梁珊《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使国际理解教育走向顶层设计的深度发展,前者主要探究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后者以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和国际参照系三个维度构建全新的国际理解教育三元结构,在多维的思辨空间里以立体感的视角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重心。拓展阶段以2010年《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为界,以姜英敏、王雪颖《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国际理解教育论争刍议》为代表,国际理解教育走向多元化以及学科化和区域化,以郑彩华在《基础教育》上发表《对区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和建议》以及潘志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让中学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平台》为代表,论述了区域性的展开国家理解教育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在中学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实施在国外经验借鉴上可谓硕果累累,主要以借鉴美日两国国际理解教育为典型,其中主要以借鉴日本的外语教育;在专门实施探索上其发展趋势走向校本研发、从区域化走向学校化,以各地方、各学校的展开国际理解教育为代表。在基本理论探讨上2006年刘洪文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内涵初探》针对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总结性定义。
从学科渗透来看,在众门学科中,在英语专业领域的研究历史最长,研究者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从1999年黄慧发表的《日本国际理解教育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日本的操作实施案例,进入21世纪后,陆续出现了众多研究国际理解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论文;其次是语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课程均有涉及探讨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学科渗透的同时注重校本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以孙维华、王艳玲《小学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熊梅、李永霞《国际理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与设计》 为代表,提出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由于研究方向所及,下面重点探究历史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中,篇名中出现“历史与国际理解”的论文共有12篇,其中硕博论文4篇,期刊论文8篇。
以康长运、何成刚2004年在《教育研究与实验》上发表的《论历史课程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 为开端,该文把看似矛盾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从国际视野角度论述其和谐共生性,后在2008年以赵亚夫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历史.文化.理解——从国际理解的视角看学校历史教育的新问题》论述了中学历史课程作为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指出历史教师应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深入到课程目标与实践中,作为完善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在2009年姜艳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上发表《历史教学: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信使’——国际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实践与研究》重点阐释了历史教学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推动作用。总的来说,目前历史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兴起阶段,研究方向狭隘,研究成果少,主要集中在阐释历史教育与国际理解及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历史教学在国际理解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因此研究空间很大。
二、研究展望
2.1 历史学科与国际理解的内在联系探究
所谓联系,不单单是指历史教学有利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展开以及历史教学是国际理解的实施途径等。理解是建立在认知、同理心基础上的,认知首先得知道了解事实,而这里的“事实”则是经过历史沉淀过的事件的表象,比如如何看待日本靖国神社一事,以及为什么在和平与发展是发展主流的当下,日本则固有的掀起这样一股思潮和活动?针对这样一些有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现实问题,第一步则是对靖国神社基本史实的了解,由此历史教学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但这种体现是一直都在的存在,并不是应需要而存在的,换而言之,这种存在是客观的,只要正确认识了这种存在,形成正确的认知,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本性的决定因素.如我们希望理解人,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这种理解包括对其他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历史、现状的广泛、深人不带偏见的了解。又包括对整个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的总貌准确把握。否则,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国际理解。而历史则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一种尤为有利的框架。
2.2 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观取向与历史核心素养
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活的话题,它强烈的主观性决定了它从没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主流价值观的存在也仅仅是为了给人们划定一个大圈儿,至于大圈儿里面的小圈儿如何形成发展,则因人而异。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存在也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它具有的抽象性和指导性意义与国际理解教育是如何契合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同国际理解都隶属于解释学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否契合度更高,在具体实施展开操作的时候是否可操作性更强?
2.3 国际理解教育与历史课堂教学
所有的教学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关于国际理解教育与课堂教学,英语课堂里研究显著,而其他学科,包括历史课堂教学,针对这一方面,依旧缺乏可实施的指导方法和途径以及操作原则,原则没有界定,即也不成规矩。
2.4 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相关课程体系的开发
目前的研究仅从现有教材中去挖掘国际理解的素材,略显生硬,带有生拉硬扯的嫌疑,而大多从世界历史中找寻其素材,。而随着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体系不断完善,走进课程体系是势不可挡的,再加之全球化国际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建立真正贴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样一个体系如何建,怎么建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5 国际理解教育与历史学科校本教材
由于每个区域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的差别,其国际化水平也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专家团队对校本课程进行精心制作与开发,制作更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拓宽新知的校本教材。
2.6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教师的学习与培训
在现实授课中,关于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实,对于历史教师而言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再加之国际理解教育,更多的教师都会觉得应接不暇,最怕掰了玉米,丢了西瓜,最后什么都没抓住,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理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进行灌输和践行的,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自然流露,要形成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汲取。
2.7国际理解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走出课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走进生活、走进历史显然更有利于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对历史的长久兴趣。国际理解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想事半功倍,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外交流、文明对话等,走进国际化生活、走进历史的真相,让学生亲生去感知理解与被理解,那么离教育的最初梦想也就不远了。
2.8国际理解教育、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三者联系
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作用于人的教育,人的素质高低一个直接因素是受教育水平。无论是国际理解教育还是历史教育,其目的最根本的都在于公民素养的提高,国际理解教育与历史教育在作用于公民教育方面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有何共同点?有何互补性?这些都是应当探讨的话题。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相互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上构建和谐世界,而历史教育意在铭记历史、在融入世界洪流中时不忘其独立之民族个性,公民素养从低要铭记民族底线,从高要有世界格局,如此,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