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应用价值分析

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价值[1]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起搏器不同类型随机分为四组,同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四组起搏器的起搏比例及感知、起搏异常的情况,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起搏术后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比例≥60%占比70.00%,起搏比例<60%占比30.00%,房室逆传16.00%,感知异常10.00%,起搏异常5.00%,室性融合波56.00%,心室安全起搏6.00%;发生频发房性早搏15.00%,房性心动过速19.00%,阵发性心房颤动5.00%,室性早搏30.00 %,多源室早17 %,成对室早24.0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2.00%。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监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为起搏器程控及疾病治疗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工作模式;起搏器;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水平在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提升,起搏工程学也随之发展,现阶段,临床上应用的起搏器种类丰富,而不同种类的起搏器会呈现出不同的工作模式,功能性存在差异,需加强动态心电图检测[2]。通过观察100例不同类型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旨在研究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工作状况的分析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起搏器术后患者,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57.26±12.38)岁,在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上看,对照组和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100患者中,起搏器类型分布情况为:①VVI型40例;②DDD型27例,包括DDDR型;③ICD型18例,其中单腔12例,双腔6例;④CRT型15例,包括5例CRT-D。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及血管内成像技术确诊,置入起搏器;②此次试验经医院所属医学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其监理下展开,将试验内容告知患者后,自愿参与者纳入研究,在知情同意书签字确认[3]

1.2.2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极差者;②病历资料不完整者[4]

1.3方法

   10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同期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深圳博英生产的12通道及起搏分析通道的全息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检测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及工作状态,仔细鉴别判断起搏器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搏异常、感知异常情况,记录24h患者总心搏数及起搏的心搏数,计算起搏比例。

1.4结果判定标准

记录各组起搏比例例数,记录室房逆传、感知异常、起搏异常、室性融合波、心室安全起搏的例数,并计算发生率[5]。同时记录不同类型起搏器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具体包括频发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多源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

1.5统计学分析

此次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试验获取的基础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类型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分析

    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四种类型起搏器的起搏比例,发生房室逆传、感知异常、起搏异常、心室起搏融合波、心室安全起搏的情况,见表1。

1·不同起搏方式的工作情况分析比较[n(%)]

 

组别

 

例数

起搏比例≥60%

起搏比例<60%

房室逆传

感知异常

起搏异常

室性融合波

心室安全起搏

VVI型

40

22(55.0)

18(45.0)

10(25.0)

4(10.0)

3(7.5)

27(67.5)

DDD型

27

23(85.2)

4(14.8)

3(11.1)

1(3.7)

10(37.0)

5(18.5)

ICD型

18

10(55.6)

8(44.4)

6(33.3)

2(11.1)

1(5.6)

4(22.2)

CRT型

15

15(100.0)

1(6.6)

15(100.0)

1(6.6)

 

2.2不同类型起搏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四种类型起搏器发生频发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多源室早、成对室早、非持续性室速等心律失常情况,见表2。

2·不同起搏方式的工作情况分析比较[n(%)]

组别

例数

频发房性早搏

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颤

室性早搏

多源

室早

成对

室早

非持续性室速

VVI型

40

5(12.5)

6(15.0)

2(5.0)

5(12.5)

2(5.0)

2(5.0)

2(5.0)

DDD型

27

3(11.1)

5(18.5)

1(3.7)

4(14.8)

2(7.4)

3(11.1)

3(11.1)

ICD型

18

5(27.7)

4(22.2)

1(5.6)

11(61.1)

7(38.9)

10(55.6)

8(44.4)

CRT型

15

2(13.3)

4(26.7)

1(6.7)

10(66.7)

6(40.0)

9(60.0)

9(60.0)

 

3.讨论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在心脏疾患的治疗预防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植入起搏器患者也越来越多。而动态心电图作为心脏疾患,尤其是心律失常的检查项目,是植入起搏器指征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是了解植入起搏器后判断其功能及设置程控参数的常用检查项目。大部分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易出现电极脱位、间歇性感知及起搏功能不良,后期易出现电池耗竭,这些异常能在动态心电图中发现。

对不同起搏器进行术后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发现,起搏比例≥60%占比70.00%,起搏比例<60%占比30.00%,16.00%显现出室房逆传,10.00%存在感知异常,5.00%存在起搏异常,56.00%显现室性融合波,16.00%发生频发房性早搏,19.00 %发生房性心动过速,30.00%发生室性早搏,17.00%发生多源室早,24.00%发生成对室早,22.00%发生非持续性室速。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学者研究显示[6,7]接近。

由此可见,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根据心电图特点了解患者的起搏器的工作状况,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凭据。同时,近年有学者表示动态心电图作为起搏器植入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8,9],合理科学的使用,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学特点,同时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医治方案提供有效凭据。从中可知,起搏器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科学性。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监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常见心律失常的特征,为起搏器程控及疾病治疗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动态心电图应作为起搏器植入患者常规检测项目。

【参考文献】

[1]方彩英,周国宝.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02):119-120

[2]柳琼.常规12导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比较[J].安徽医学,2015,36(8):938-939

[3]侯燕.对比常规12导心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DCG)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69):13554.

[4]肖世南,余朝阳,王文军.阿托品试验联合24h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猝死风险预测价值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10):1249-1250.

[5]陈为君,张新刚,林靖宇,宿燕岗,陈璐.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3s患者中植入起搏器的情况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29(04):303-305.

[6]李波,纳志英,韩雪,尹琳,张红珊,张麟.不同起搏类型起搏器术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J].广东医学,2014,35(21):3379-3381

[7]欧阳征鹏,李赵欢,李霞.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J]. 重庆医学,2015,44 (36):5082-5086

[8]陈柯萍.心血管急诊救治(6)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续5)[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4):244-246

[9]蒋勇,向芝青,安俊华,等.临时起搏器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分析[J].延边医学,2015,10(15)228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