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优势浅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优势浅析

李玉莹 李佳玲 罗莉 黄浩洋 李雅* 郭志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在临床上常见到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情况,现循证医学证据已表明两种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当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类疾病共存于同一个体时,现代医学称之为"双心疾病"。笔者据双心疾病的研究现状,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对于双心疾病的认识,拟对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双心疾病的优势做出分析。

关键词双心疾病;双心医学;中西医结合;优势;治疗;

Abstract: In the clinical situ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bined with mental illness is common. Evidence-based medical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the two diseases are causal and mutually influential. Wh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exists with the same individual in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disease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dern medicine calls it "double heart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ouble heart diseas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ouble heart diseas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applying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the dual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double heart disease; double heart medicine;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dvantage; treatment;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病人的心血管疾病与其精神心理问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5年,胡大一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双心”的概念,强调多层次多角度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要重视精神心理问题,提倡达到心血管和心理的双心健康,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关爱环境、心理支持和治疗,从而达到“身心”协调1]。然而在过去的心脏疾病诊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精神问题却常被忽视。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心疾病逐渐显现,双心医学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双心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精神心理障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同时许多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诉胸闷胸痛、高血压、期前收缩等症状,甚至不少焦虑与抑郁成为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始动因素和加重因素,进一步说明了双心疾病的相关性,故研究双心疾病的病理机制,确立更具优势的双心疾病诊疗模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1对于双心疾病的认识

1.1现代医学对双心疾病的认识

双心医学强调的是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病机发展、病程转归及预后等方面的影响,虽然二者相关的实质迄今为止仍未完全阐明,但已有研究表明[2-4],精神心理问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尤以抑郁、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病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致病原理认为是患者在精神应激状态下,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兴奋使大量儿茶酚胺分泌,反复激活血小板系统,释放各种促血小板凝集的物质及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使全身血液粘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冠状动脉血流量逐渐减少,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症状,从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5]。除此之外,负面情绪可使血皮质醇增高,发生胰岛素抵抗,血脂升高,促进疾病发展[6]

1.2双心疾病的中医认识

 传统中医学中倡导“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念,其定义下的“心”不仅仅是西医解剖及生理意义的心脏,还包括有心理情志方面的内容,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双心”概念,但中医理论下的“心”其实质也就是“双心”。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亦有“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阐释了心藏脉,主神明,表明心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根本,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同时也具备“心主血”、“心主脉”的生理功能。关于情志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代中医学者们通过对于中医典籍的理解分析结合多年的临床研究总结,郁怒伤肝,肝气瘀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亦或是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气滞和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7]。袁卓等人从络损神伤的机制出发,认为心络受损,因虚而滞,导致清窍蒙蔽,脑髓失养,神机失用,在胸痹、心悸的基础上出现精神和情志的异常[8]。这些为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对于双心疾病治疗的优劣分析

2.1双心疾病的西医治疗

在临床诊疗中常使用量表对心脏病病人的情绪状态进行筛查与评价,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患者健康问卷-9项PITQ-9)、焦虑问卷7项GAD-7)等。非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轻度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对于中、重度抑郁的双心病人,应联合心内科药物和抗焦虑、抗抑郁等精神科药物9-10,其中抗抑郁、焦虑药物主要包括: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NaSSAs)、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再摄取抑制剂(SN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这些药物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11]。但有相关研究证实,部分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会引起如心脏传导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心脏毒性等相反的作用,过量可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况且精神科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心血管病病人远期预后的改善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12]。不同于单纯心理障碍的病人,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心血管相关的躯体症状前来就诊,病人躯体症状突出、情绪问题弱化,因此难以说服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病人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用药,依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2双心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2.2.1辨证论治

中医学中心血管疾病多归属于“胸痹”、“心悸”范畴,考虑其合并神志异常表现,与“郁证”、“百合病”、“脏躁”的证候有交叉之处。病人“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本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可见心肾阳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证;其标为气滞、痰火、血瘀、湿阻,临床上多见肝气郁结、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证型[13]

现代临床观察发现,肝气郁结是“双心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证型,两者的病理关系正如《明医杂着》所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近代中西医结合派大家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提到:“为肝气能上达,故能助心气之宣通”,肝气郁结化火,母病及子,肝火引动心火,患者不但会出现胸闷、心慌、胸痛等心系病症的症状,还会伴随着头晕头胀、烦躁等肝火旺的症状[14] 在治疗双心疾病时,常需辩患者有无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根据辨证论治选择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疏肝理气方为基础化裁治疗[15]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分辨病邪虚实的不同,若心神失养,加用柏子仁、炒酸枣仁、茯神等养心安神之品;若心神被扰,可加龙齿、牡蛎、磁石等重镇安神之品;至于病久气血亏虚者,可加用归脾汤补养气血;阴血亏虚者,加天王补心丹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 瘀血者,可配伍活血化瘀药如赤芍、红花、桃仁等;若出现脾虚者,常用逍遥散加减;心肝火旺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综上,中医药治疗多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补虚泄实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兼夹病邪的不同属性以及病位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方法[16] 在临床应用上,中医的选方用药灵活多变,现代中医学者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许多双心疾病治疗的经验方和自拟方, 如王清贤教授[17]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陈晓虎教授[18]的抗栓1号方和解郁合欢汤加减,均经研究证实在双心疾病的治疗上有确切的疗效。 临床上还可辩证使用心可舒片、稳心颗粒、疏肝解郁胶囊、养心氏片等中成药制剂,在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缓解心绞痛症状。

2.2.2其他疗法

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除上述辨证论治施以方药外,古代文献中亦可寻到许多辅助治疗的方法。 如《黄帝内经》所记载的“情志相胜、移情易性、开导劝慰”等独特的心理疗法,但在以往疾病诊疗研究中并未良好体现其临床价值,如今开启了人们临床研究的新思路,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双心疾病中[19]

除此之外,中医所特有的针灸疗法已得到文献证实20-21治疗抑郁焦虑等情绪疾病有着肯定的疗效,参考近年的文献所提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穴位贴敷膻中和心俞、穴位按压膻中及内关、针刺取穴选用五脏俞加膈俞治疗情志相关疾病22-23。还有推拿、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也对双心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成效。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相对安全、毒副反应少,病人也易于接受,由此避免了西医治疗上的诸多难点及争议,又利用了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的相对优势,促进双心疾病的康复。

3.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陈可冀院士曾讲:“中西医两种医学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会更有效地提高疗效,促进机体康复”。在单方面应用中医或者西医诊疗效果不佳时,加强跨学科医学的合作与交流,并对病人予以专业指导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可有效的改善病人的躯体症状及预后。目前的许多研究也致力于证明这一点,诚如吴文娟等人[24]在对久患心血管疾病伴精神焦虑者进行中西医调理研究中,分别设置中药组、西药组以及联合用药组,疗程8周结束后评估疗效,获得中西医联合组(解郁安神颗粒+氟哌酸吨美利曲辛片)有效率最高且疗效显著、副反应少的结论;习志辉[2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疾病的疗效观察与评估中发现,采用中药结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进行治疗的患者,较只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进行治疗的患者获益更大;郑涛[26]经过临床观察证明运用益心舒胶囊与硝酸异山梨酯片联合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较单用硝酸异山梨酯片更为显著,并且不良反应更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医或西医单方面治疗疗效不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这也预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合分析,对于诊断为双心疾病的患者,先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再单服中药或在西药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辅之以环境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等,既可以取长补短、突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又可使患者的获益最大化。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及早识别和处理患者的心脏疾病及并发的精神心理问题,达到双重治疗的目的.

4.结语

《青囊秘录》有云:“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中医学中“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与西医学中提倡的“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因此,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双心疾病的诊疗会更有优势,也正是大势所趋的。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下的双心疾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总结和发扬中西医对双心疾病治疗的经验,以此形成更规范的诊疗体系,更合理的疗效评价标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是推动双心医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05):2-3.

[2]Taylor D. Antidepressant drugs and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a clinical overview of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J].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2008,118(6).

[3]Nicholson A,Kuper H,Hemingway H.Depression as an aetiolog-ic and prognostic factor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6362 events among 146 538 participants in 54 observational studies[J].Eur Heart J,2006,27(23): 2763-2774.

[4]吴京兰,苏又苏,付剑云.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51-52.

[5] JANSZKY I,AHNVE S,LUNDBERG I.et al. Early-onset despression,anxiety,and risk of subsequ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37-year follow-up of 49,321 young Swedish men[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31-37.

[6]李婧.双心医学的研究现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1):117-118.

[7]丁晶荣.双心医学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3):193-197.

[8]袁卓,张军平.冠心病抑郁与络损神伤[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1):31-32.

[9]Roland von Knel.Psychosocial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current opinion[J].Swiss Med Wkly,2012,10:142.

[10]Alosaimi FD,Baker B.Clinical review of treatment options for majordepressive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SaudiMed J,2012,33( 11) : 1159-1168.

[11]Blumenthal JA,Sherwood A,Babyak MA,et al.Exercise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UPBEAT ( Understanding thePrognostic Benefits of Exercise and Antidepressant Therapy)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12,60( 12) : 1053-1063.

[12]白瑞娜,易文慧,白洋,李立志.中西医结合在双心医学中的优势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55-1258.

[13]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201.

[14]史广鑫,贾海龙,许岩.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6,31(22):3261-3262.

[15]武婧,张学婷,袁果真,崔向宁.从调畅肝气论治“双心疾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9):3958-3961.

[16]白梅,张忠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研究概况[J].名医,2018(08):175+177.

[17]王清贤,倪振英,张静,闫昕,欧阳晓慧,刘炜,孙辰莹.探索及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1):133-134.

[18]王石,陈晓虎.陈晓虎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的用药特色[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3):1926-1927.

[19]郑晓娜,余海滨.“形神一体观”双心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J].光明中医,2017,32(13):1861-1863.

[20]乔胜楠,孔莹,邹伟.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04):25-26.

[21]徐凤鸣,王奇,刘晓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09):27-28. 

[22]殷建明,罗陆一,张大创,李根.通心贴穴位外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1138-1140.

[23]孙静. 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4]吴文娟,高娜,于芳,王玮.久患心血管疾病伴精神焦虑者中西医调理心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5):148-149.

[25]习志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疾病的疗效观察与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6):5193+5196.

[26]郑涛.益心舒胶囊与硝酸异山梨酯片联合用于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7):185-186.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