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体托管在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与研究
滦州市农牧局 尚小玉、石一君、宋凤巧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出台了一系列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政策,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日趋多样。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通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耕、种、收、售全程社会化服务,适应了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有效地解决了“谁种地、怎么种、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土地托管;现代农业;应用与研究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各地日益兴起,正在逐步替代传统耕种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种植提速规模化、效益化、现代化进程。下面以河北省滦州市百信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就土地托管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本情况
滦州市是传统农业县级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部,地处燕山南麓滦河西岸。全市现辖10个镇、4个街道办、506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总人口5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1万,耕地面积84.4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108.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花生、玉米、小麦、瓜菜等。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6.80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6元。享有中国商品粮基地、中国油料生产基地、中国花生之乡、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北省花生特产之乡、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美誉。
滦州市百信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滦州市滦城街道办杨家院村西,是滦州市推广土地托管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下设52个分社,农机手79名,社员已达到1.8万户,曾先后获得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优秀企业、全国优秀百佳农资企业、唐山市市级优秀示范社、国家级优秀示范社等荣誉称号。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花生、玉米、小麦、水稻及果蔬种植的土地托管服务,在河北省滦州市、迁安市、滦南县、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6个县(市)的11个乡镇托管土地12.7万亩。
(一)托管服务,让农民获得更多实惠。合作社把家庭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了规模经营,让土地增效,又减轻了农民生产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难题。近年来,合作社推出了“菜单式托管”和“全程式托管”两套托管服务运作模式,“菜单式托管”即根据合作社提供的从种到收到售各环节的服务项目,按照农民实际需要自愿选择其中某一项服务内容。一是代耕代种。使用大型现代农业机械,对连片农作物开展耕地、施肥、播种等环节的规模化服务,实现多环节一体化作业。二是代收获。对连片作物实施机械化收获,开展收购储存、秸秆回收等服务。三是代储存、加工、销售。发挥合作社经营优势,为农民提供销售及深加工服务。目前合作社发展菜单式托管土地4万多亩,受益农户达5000余户。“全程式托管”即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将耕地交由合作社托管。合作社按各环节的用工以及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等费用,向农户收取成本和服务费用。目前合作社发展全程式托管土地8万多亩,受益农户达8000余户。
(二)科技强农,让农民享有更专业的生产技术服务。合作社专门聘请省内外农技专家、农业高校教授等组成了首席技术团队,定期为52名分社负责人和79名农机手开办讲座,将最新的农技知识带到田间地头,合作社被农业部、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列为高油酸花生试验基地,成为河北省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同时合作社和滦州市农牧局联手打造“1+1”技物配套服务模式,由农牧局派遣农技服务人员到合作社进行指导培训,由此形成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首席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有效地解决地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几年来,合作社先后引进推广了高油酸、烟薯、黑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
(三)诚信为农,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有效规避风险,合作社为托管的田地统一购买保险,提高各类土地的抗风险能力,尽量把天灾等给经营主体和农户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合作社坚持在种植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统一使用配方肥或高效生物农药,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基本解决了分散种植导致的农药残留和化肥污染问题,从而控制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在产后加工环节,合作社将回收的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委托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生产优质花生油、精面粉等产品,同时注册“大昭农合”商标,已获得唐山市知名商标称号,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合作社成功申报了滦县“东路花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四)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了进一步增产增收,合作社购进了4台高杆作物喷雾机和2台意大利进口的风送式远程喷雾机,日作业能力达到3000亩;购进的高地隙喷药机,日防治能力达2000亩;购进了20台玉米专用免耕深松精量播种机,可实现种肥同播,节肥节种,亩均增产10%左右,节约成本30—60元/亩。同时合作社还拥有秸秆粉碎回收机、秸秆搂草机、秸秆回收打捆机、花生分选机、拌种机、旋耕机等现代化装备,并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粮食烘干塔,可有效解决粮食收储发霉变质问题。通过使用大型农机具,既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
二、土地托管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土地托管作为基层对土地经营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参与,具有蓬勃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还普遍存在着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亟需支持和引导。
(一)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往的流转形式中,农民有偿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经营主体,获得流转收益,而土地托管不同,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农民向托管主体缴纳一定管理费用,通过托管主体的规模经营、良种推广、科学管理,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而缴纳管理费正是农民无法接受的地方。
(二)托管主体存在资金瓶颈。在托管服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发展中、后期,随着托管规模的扩大,购买大型农机具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经过测算,1000亩地从种到收的农机投入最少要60多万,但由于缺少抵押物,托管主体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取贷款。融资难、贷款难是影响土地托管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土地托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宣传引导,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托管。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宣传、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民了解土地托管的运作模式,积极主动参加到土地托管中来。同时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循序渐进、有序推动,促进土地托管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加大政策扶持,提高托管主体抗风险能力。建议上级制定关于扶持地方发展土体托管的相关政策,由地方政府牵头、合作社与农民共同认真核算农业经营成本,制定区域性的土地托管管理费用标准,确保将农民成本降到最低。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地托管的发展,对托管主体给予一定补贴。金融部门要积极创新适合合作社的金融产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同时探索实施合作性金融,鼓励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采取资金互助的方式成立合作性金融机构,本着自愿、互助、民主、利益关联的原则为成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
(三)依托托管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地方重点培育几个托管主体,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了托管主体收入,也可以解决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带动更多农户或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有利于扭转非粮化倾向,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