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探讨
刘玉梅,凌浩美,李雪梅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吉林省 长春市 130022
摘 要: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规范的专业教学标准,导致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无标准可循,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性为主线的原则对高职教育教学标准进行研制,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规范化,为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标准 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
Title: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ndards for 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s):LIU Yu-mei,LING Hao-mei,BAI Lin
Keywords:teaching standard course ;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一、《标准》研制的意义和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就业、惠民生、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是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2]。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产业显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用性。
面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发挥引领作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合理确定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构成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学标准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文件,是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水平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事业、学校、毕业生的广泛调研并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研采用了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网络调研、电话调研和收集报告、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发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滞后新时代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理想信念、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强调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倡培养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原有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2.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偏重专业知识。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特别强调学生应具有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复合型人才。
3.教学标准滞后于社会发展,这是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前景良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已经由传统的水文与工程地质勘察向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地质方向发展,但现有教学标准还远远停留在传统专业上。
4.课程体系设计偏于理论。目前各校专业课程体系力求理论完整,知识容量很大,虽然在教学内容、方式、结构上有一定调整,相应的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删减和压缩,但仍然是知识本位教学理念束缚下的产物,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普遍过高、过宽,多数学生难以达到这个目标。
5.由于各校实力不一、专业建设力度不一,导致各校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认识、分析存在较大偏差,尤其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显不足,存在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脱节现象,理实一体化课程较少。
6.各校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上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课程总学时数差异较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名称不一致、课程学时数差异也较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比例占比也非常悬殊,没有统一标准。
7.各校在教学基本条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表现在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上。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各校不同程度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校内实训室名称不一致,个别学校在一些关键核心技能培养的基本条件上尚不成熟。
8.顶岗实习管理和信息化教学是各院校的短板。
三、《标准》研制工作重点解决了哪些问题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
1.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将素质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2.以岗位需求构建了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学校、毕业生及研究机构的调研,明确了行业岗位需求,分析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
3.规范了课程体系。规范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名称,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学校开设专业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倡导“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将实践教学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50%以上。强化了对顶岗实习的管理,明确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为6个月,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4.规范了教学学时安排和体例格式。包括建议总学时数、总学分、学分计算办法,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及拓展课程所占比例等,使标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构建了科学、合理、完善的专业建设保障体系。对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如要求专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能力,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60%,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高级职称等。
四、《标准》研制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1.对人才培养规格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创新,使培养规格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五个方面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以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体现了德技并修的要求。专业核心能力的编写详细、具体,对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2.克服了教学标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加强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要求,课程体系由以理论教学为主逐渐优化为“教学做合一”。标准中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资源配备等都提出了前瞻性的要求。
3.实现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在对接岗位、职业以及证书方面做了详细要求:对应行业:地矿、冶金、交通、水利水电、建筑等;主要职业:水工环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地质调查员、试验员;主要岗位:岩土试验员(室内岩土试验、现场原位测试)、勘察技术员(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野外调查技术员(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施工技术员(基础工程施工、地基处理)等;本标准培养的学生可以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证书:水文地质调查员、工程地质调查员、环境地质调查员、地质灾害调查员、施工员等。
4.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树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运行平台。一是建设课内实验室;二是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训、综合实训、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培训);三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地质认识实习基地、综合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基地);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3]。辅之以社会调查、职业技能竞赛、各种讲座及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5.对教学基本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生师比、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教师下企业锻炼、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学设施上进一步提出要满足“教学做合一”和信息化教学要求;数字教学资源配备摆在更加重要位置[4]。
6.提出了教学诊改质量保证体系新观念。更加注重过程管理、评价机制等的建立和运行。
五、结论与成果
1、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
《标准》体系体现国家意志,承载着在教育教学领域贯彻落实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把育人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
2、服务国家战略,契合产业发展。
《标准》制定过程中,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或倡议,深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标准的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6]。
3、体现产教融合,促进就业创业。
《标准》制定工作注重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转化为有关教学内容和要求,反映到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中,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群需求。同时注意引导学校在标准应用、教学实施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7]。《标准》还拓展了有关服务指导功能,如增加了“主要对应职业类别”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等内容。
4、确保基本要求,鼓励特色创新。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研制中努力体现《标准》的引领性、指导性,同时也注意到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为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留出了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5.4.2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5.4.2
[3] 刘玉梅. 关于高职水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发现 ,2016,5:127-128
[4] 冯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构建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2
[5]刘玉梅 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09:11-15
[6]刘玉梅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 现代职业教育2017,03:126-127
[6]刘玉梅 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