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护理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

陪伴式护理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                      

                               张晓玲 黄菊

                           桂林市人民医院眼科,(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陪伴式护理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306例行眼底荧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3)和观察组(n=15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陪伴式护理,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61 %、0% 和 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76%、3.27%和 4.58%,卡方分析显示,在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的总概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观察组实施陪伴式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陪伴式护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影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是目前诊断眼底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应用荧光素钠作为造影剂进入眼底血管,,以观察视网膜动态循环的过程,从而得以了解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和微循环的变化,成为眼底疾病诊断、指导治疗、预后判断及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虽然这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但造影剂注入人体后,同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造影的顺利进行[1-2]。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院眼科对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实施陪伴式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 2016 年 8 月—2018 年 8 月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3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153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FFA适应症,无药物过敏史,高血压患者检查前,控制血压低于 150/90mmHg;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超过 10mmol/L,排除心血管病变、严重肝肾疾病,支气管哮喘,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在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备好抢救药品和急救设备。观察组中,男78例,女75例,年龄段14 ~ 87岁,平均(55.8±14.0)岁,视神经病变21例,老年性黄斑变性2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4 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9例,视网膜血管阻塞 40例,其它眼底病变24例。对照组中,男 77 例,女 76 例,年龄段21 ~ 84 岁,平均(56 .5±13.0)岁,视神经病变20例,老年性黄斑变性 1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7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 8例,视网膜血管阻塞 42例,其它眼底病变30例。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 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男性

女性

年龄

对照组

153

78

75

14-87(55.8±14.0)

观察组

153

77

76

21-84(56 .5±13.0)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拓普康公司生产的眼底照相机及图像处理系统,型号TRC-50DX。荧光素钠注射液为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商品名历设得,5 mL:0.5g/支。造影前30min,两组患者口服马来酸氯笨那敏片4mg,甲氧氯普胺片10mg;患者造影前1 h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使瞳孔充分散大;选择前臂正中静脉,先抽取10 %荧光素钠注射液0.1 mL 加 5 mL 注射用水配制稀释液,在患者肘部常规消毒后用8号针头作静脉穿刺,缓慢注入荧光素钠稀释液,观察5 min若无过敏反应,调换含有10 %荧光素钠原液4.9 mL的注射器,在统一口令下3~ 5 s内快速推注,并同时启动计时,约5s后开始拍照,当眼底出现荧光时立即进行连续拍摄,静脉充盈后停止连续拍摄,改成选择性拍摄直至完成造影操作。

1.3  护理干预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即向患者讲解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配合方法,发放造影注意事项。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士实施陪伴式护理,给予全程、系统、个性化的护理干预[3]

1.3.2.1造影前干预:①心理支持: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针对患者年龄和文化层次,以及患者的需要进行有效沟通,护士应用熟练的专业知识,对疾病相关情况给予解释,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造影过程要求家属陪同,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状态,增加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② 认知干预:详询病史,包括有无过敏史,有无青光眼病史。向患者讲解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目的,详细的造影步骤,同时对病人做眼位训练,训练时让病人眼球制动及八个方位注视训练。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4],说明口服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减缓胃肠道症状,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不良情绪,放松心态。仔细讲解造影注意事项,说明造影前需要散瞳,45min-1h瞳孔充分散大,散瞳后会出现暂时性视物模糊,6-8h自动恢复,请勿驾车。提醒造影前不要空腹,长期服药患者正常吃药,争取以良好的状态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1.3.2.2造影中干预:①造影配合的指导:告知患者造影在暗室进行,可提前进入适应,有任何不适,立即告诉医生。调节检查台高度,使患者处于舒适坐位,头部固定,双眼能够自然平视前方。同时嘱患者减少瞬目,听从医生要求,左手肘关节平放于检查台面一侧,处于水平位,肘关节下方垫一个自制的软垫,尽量选取肘部静脉进针,,荧光素钠注射完毕后告知患者:为方便观察,暂时不拔针,无需紧张,保持镇静配合。尽可能睁大眼睛,不合作或睁眼困难者,应协助其睁眼,方便造影拍摄。②不良反应干预:造影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随时询问有无不适。注药后1min左右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恶心,询问患者如有恶心,嘱精神放松、深呼吸,给患者提供容器盛放呕吐物,向患者解释这种反应很快会过去,减轻思想负担;患者如恶心未缓解 、出现呕吐,可稍停,协助患者快速处理,轻扣背部,或喝少量温开水,不断安慰鼓励其至缓解,配合继续造影。③细节干预:指导患者造影过程少眨眼,避免说话,遇到打喷嚏等嘱其扭头,避免唾沫污染镜头。提醒患者眼睛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注视到位,以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造影过程中,告知患者造影进程,对患者的准确配合表示肯定,顺利完成造影。

1.3.2.3造影后干预:①延迟不良反应的观察:造影检查结束后,由家属陪同观察10-30 min,无任何不适方可离开;如有不适,立即报告医护人员,给予处理并延长观察时间,减少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生[5]②造影后注意事项:告诉病人此时出现畏光、视物模糊,嘱其外出时佩戴墨镜或戴帽,避免阳光直视,家属陪同行走,注意安全;因注射造影剂,造影后会出现皮肤、眼睛、尿液发黄属于正常现象,荧光素钠24h左右排泄完毕,对身体无害,造影后适当多饮水有助于造影剂的排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9.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计数资料以[n ( % ) ]表示,采用 χ 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反应及全身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全身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其中观察组的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 %、0% 和 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76%、3.27%和 4.58%。卡方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各不良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观察组发生这三类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神经系统反应

 

过敏反应

 

胃肠道反应

头晕

胸闷

合计(发生率)

 

皮肤瘙痒

荨麻疹

合计(发生率)

 

恶心

呕吐

合计(发生率)

对照组

153

3

2

5(3.27)

 

5

1

6(4.58)

 

11

7

18(11.76)

观察组

153

0

0

0(0)

 

0

0

0(0)

 

3

1

4(2.61)

χ 2 值

 

        5.083

 

              6.12

 

       9.599

P 值

 

        0.024

 

               0.013

 

       0.002

 


 


 


 


同时,由表3可见,观察组和对照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总概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观察组相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偏高。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总概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总不良反应发生数(包括过敏、胃肠道和神经系统)

对照组

153

29

观察组

153

4

χ 2 值

 

21.229

P

 

                          P<0.01

 


 

 

 

 

 

 

 

 

 

 

 

 

 

 

 

 

 

 

 

 

 

 

 

 

 

 

 

 

 

 

 

 

 

 

 

 

 

 

 

3 讨论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是眼底疾病检查、诊断的常用方法,对眼底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指导眼底病治疗、眼底激光治疗、预后判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6]。虽然 FFA 检查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但很多患者对其认知度较差,加之检查全程在暗室内完成,患者不可避免会出现心理反应,出现压力感、中度或高度紧张、忧虑等情绪,进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而且在造影过程中,患者注射荧光素原液之后,大脑短时间会出现缺氧现象,甚至发生呕吐、头晕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荨麻疹、水肿、寒战、发热、出汗等,因此需要加强护理[8]

陪伴式护理能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专科护士全程陪伴,与患者建立一种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通过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心理负担及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心态放松,以最佳的状态配合。对于恐惧、紧张的患者,先熟悉暗室检查环境,给予患者专业系统的讲解,使患者了解眼底血管造影的基本步骤和过程,如何配合的要点,使其减少迷茫和恐惧感,更好的配合医生;对于担心配合不好的患者,眼底照相时,提前做眼位训练;对于害怕不良反应的患者,安慰患者不良反应中以恶心居多,而且是一过性的,配合深呼吸很快会缓解。全程用心细致陪护,恰当的给予情感支持,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安全感,给予协助睁眼、眼位提醒、注射部位保暖等各种细节干预,使患者处于最佳的适应状态,安全顺利完成造影。

陪伴式护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由于病人缺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知识,迷走神经受刺激而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但多为轻中度反应,发生率为 1. 00% ~ 6. 13% [9-10] 造影全程给予陪伴式护理,对于荧光造影的相关知识给予详细讲解,使病人对造影过程心中有数,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自我应对措施知晓,增加患者检查配合度和依从性,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随时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对高龄患者加强询问,注意面色、脉搏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医护人员全程陪同,使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得到了情感安慰和满足,有利于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11]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总之,陪伴式护理可明显减轻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4 小结

陪伴式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适宜患者的护理模式。而常规的护理模式只关注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12]。陪伴式护理通过给予患者亲人般的陪伴,有效缓解了患者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紧张心理,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充分体现了护士专业特点与自身价值,在如何适应患者需求方面,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语音沟通技巧方面也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 参考文献 ]

[1] 广东省眼底病影像诊疗中心. 广东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操作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15) [J]. 广东医学,2016,37 12 ):1789-1791.

[2] 王 清,高 鸾,刘新英,等. 综合护理对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J]. 中国现代医生,2018,13( 56 ):142-144.

[3]王丽芳,贺云霞,刘晓娟 全程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6 ,30 ( 10c ): 3822-3824

[4] 区美仪,谭结梅,林秀琴,等 . 全程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2):183-185.

[5] 张建华,王丽娟,孙玉梅,等.预见性护理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6,30(10):3563-3565.

[6]王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护理配合及不良反应的处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3,214-215.

[7] Banerjee RJ,Davies NP. An Innocuous Adverse Effect of Routine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J]. JAMA Ophthalmology,2016,134(1):e153624.

[8] 宋美昕,杨洪滨,姜洁.全程护理干预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J] .中国医药,2017,2(12):298-301.

9] 梁树今.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释义[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5-8.

10] 单志明.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并发症[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1):47.

11]高露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用音乐疗法检查对患者的影响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86):260-261.

12]章丹 .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评价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13(8):1371-1373.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