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几点反思
新课改在我校已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效,有目共睹,只要深入每门学科的每一堂课堂,一股新课改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似乎让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然而,有时又不得不让人静思:新生事物如果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有板有眼地形成了一种“八股”似的固定模式,不再改头换面推陈出新,又会步入新的窠臼,成为更加僵死的教条,阻碍历史的发展。我觉得时下的某些新课改已显此种端倪,本人认为有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理解不透,甚而有失偏颇,由此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以引起同仁们的关注思考。
一、课堂上如何看待老师的讲
我校(也是目下众多学校)每学期进行的各种公开课(如课改汇报课、课改观摩课、校级公开课、对比研讨课、评优课等)活动此起彼伏,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老师掌控三尺讲台的时间短了,说的话也少了。就语文课而言,教师很怕讲,尤其在公开课上,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可谓金口玉言一字千金,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感悟”;滥用多媒体课件,美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想方设法要让课堂出彩、见亮点,不顾及教学的实效。一些所谓的行家里手认为“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没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新课改吗?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的讲,问题的实质在于老师该怎样讲。讲要有重点,讲要精当,讲要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讲要起到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和认识未知的知识与领域,只要能做到这几点,我觉得课堂上老师的讲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
二、怎样看待小组合作学习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忙忙碌碌又热热闹闹。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诚然,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三、课堂上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学生针对老师这样的发问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开放的、民主的,充满激情与活力,师生的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这样也将会给听课者在评课时提供一些赞誉的凭证。但细心者若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就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是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提问题要讲究实效,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若想做到上述这几点,不是几句信口而出欠深思熟虑的简单发问就能达到的。
四、怎样的课堂评价最有激励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若掌控驾驭得当,将会对学生起到非常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他人的课堂,常会发现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很随意,也很单一,很少关注对学生健康心态、良好品格和求知欲的培养。譬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时候,若答对了,老师往往会以“很好!”“不错!”“是不是?”“对不对?”等简短的话语作答。若学生回答的问题似是而非或不着边际,教师可能会很不满意,甚而怒形于色,自然教师的评价语言就会带有一种批评甚而讽刺挖苦的不满情绪,这无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人说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很重要,我们要把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评价之中,呵护他们的心灵,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让学生驾着用尊重与赏识装饰的轻舟在学海愉快地畅游。
学无定规,教无定法。究竟哪一种学习方法更能开掘学生不尽的才智与潜能,究竟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未尽话题,但无论怎么说,只要每一位教师热心教育,心存爱心,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即便课堂教学少了些技巧、亮点与热闹,我觉得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身为人师的一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