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背景多元化的轻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专业背景多元化的轻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王琪1,时留新1,张琪1,韩雪莹1

1,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使我国研究生生源背景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轻工类专业考生中,内部生源交叉现象愈发突出,各学科原有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生源的人才输出需求。分析传统培养模式在复杂生源背景下的困境,提出挖掘学科内涵、融合各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思维,并在如何设置课程与研究方向、建设跨专业导师团队、建立新型评估考核制度,完善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当前生源背景的轻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想,为跨专业研究生优质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轻工类;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逐渐向纵深层次发展,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随之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生报考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研究生生源结构的较大变化,生源比例由专业对口考生“一家独大”,逐渐形成为跨专业、跨学科、跨文、理生源占据 “半壁江山”的局面[1]。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适应了现代科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大势所趋。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再是某一高校的特例,而是成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3]。据麦可思发布的2018年考研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应届本科毕业读研人数中,跨专业人数接近三成达到了27%,其中工科跨专业人数为17%。

跨专业研究生的存在看似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一致,但其引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问题却对各高校学科建设产生了困扰。与原专业方向读研的学生相比,跨专业学生需要对新学科方向进行重新了解、对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对实验方法与手段进行针对性训练等等,在此基础上才具备深入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然而,学分与学制年限、毕业所需科研产出的要求、就业压力等因素,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完善基本能力,升华科研素养,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往往会使培养质量达不到即定的目标。因此,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

以南京林业大学轻工院在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从2007年到2018年间,考研学生跨专业的比例从3.5%升至38.9%,其中各学科方向跨专业生源比例不同,以2018年数据为例,发酵工程方向跨专业学生占比4.8%,印刷与包装工程方向跨专业学生占比7.3%,制浆造纸工程跨专业生源比例为26.8%。调查数据显示,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类研究生跨专业生源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制浆造纸工程跨专业读研人数最为显著,同时还有扩大的趋势[4]。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类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状况为依据,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思路。

2 跨专业轻工类研究生培养中的困境

2.1对学科认知不到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分别为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和印刷包装工程(自设)。制浆造纸工程学科主要研究以植物纤维原料为主的制浆造纸性能与原理、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以及制浆造纸过程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和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利用,新装备开发与运行维护及过程控制技术等。发酵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利用微生物或酚制剂进行物质转化有关的理论与工程技术,着重研究和开发新的菌种选育技术、代谢调控发酵、酿酒技术、酶技术、生化工程技术等科学与技术。印刷与包装工程学科是以信息的可视化与传播,产品在储运、流通、使用过程中的防护和属性信息呈现为研究对象,探讨图文信息的获取、转换、处理、存储、可视化与传播方法,以及产品包装的设计、制造、储运、流通、使用及废弃物后处理方法。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类的考研生源背景一般来自制浆造纸工程、食品工程、印刷工程、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包装工程等本科专业。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其所在的学院开设的专业大多就是这几类,且同属于轻工学科,因此学生对专业的区分度不高,甚至是相当然的主观误判。当他们决定报考研究生时,对专业与学科的根本不明确,会误以为本科属于轻工类专业,所以报考轻工学科研究生都是属于专业对口;或认为造纸、印刷、包装均属于同一类产业,纸品是印刷与包装的载体,印刷美化了包装,包装强化了造纸与包装的功能化,因此报考哪个专业方向都是适宜的;又或者为了保证能被录取,学生选择服从调剂,也是造成跨专业生源增多的因素之一。根据考生对“专业了解程度”统计显示:36.7%的考生选择“不了解报考专业”,63.6%的考生选择“对报考专业有一定的了解”[5],而其中“对报考专业有一定了解”的考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理解误区。因此,学科认知不清楚不到位,盲目选择跨专业考研,容易错选专业,以致后期科研能力不足或失去科研兴趣,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效果和科研产出埋下了隐患。

2.2轻视学科间研究内容的差异化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轻工类各学科间的交叉增多,但由于深度研究催生的精细化科研布局,使得各学科之间的分化程度也日益加剧。传统相关学科间的研究差别逐渐扩大,许多通识认知下的专业门类,其核心课程及研究重点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为轻工类相关学科专业,其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可能会大相径庭。如制浆造纸工程学科以化学化工类课程为基础,该专业研究生要有较强的化学功底,才能满足在造纸化学与工程、植物资源化学与利用、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印刷方向强调光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知识的储备,该专业研究生以纸张和油墨的印刷适性、图文信息处理、印刷色彩再现、印刷防伪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包装方向则以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设计作为主要的知识储备,轻工装备自动化方向则侧重于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工程等研究内容。发酵工程则以食品风味、食品添加剂、生物质等作为主体科研内容。各学科间的差异性显而易见,一般不可能通过短时间能融会贯通,如果完全抛开本科基础,想在跨专业后能对全新研究内容得心应手应该说是强人所难。

研究内容的细致划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而跨专业研究生因不具有专业背景,故需一点一滴从零开始学习,这不仅加重了学习任务,还耽误了科研进度。另一方面,教师在早期应对跨专业学生的培养时,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讲解,采取“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教学模式做出针对性的适应性调整,更易造成学生学习迷茫、专业知识难以掌握的困境。

2.3培养模式相对固化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对不同生源研究生本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置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而当前培养模式不可能全盘考虑跨专业生源基础薄弱的因素,针对不同生源设置不同的课程。导师在帮研究生选课时,仅会选择与对自己研究方向有用的课程;如果是学生选多是人云亦云,参考上届学生;而为了凑齐开班人数,管理部门更是建议学生尽量选相同的课程,鲜有考虑同专业与跨专业研究生间原生知识体系的差异。不同生源背景的新入学研究生,其学习动机、心理状态、基础知识、思维方式乃至逻辑能力都不尽相同,固化的培养模式,不仅会导致跨专业研究生本、硕阶段知识脱节,最终也难以满足不同知识背景生源的培养需求。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单一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同一性,有利于考核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安排[6],却不利于跨专业生源的培养,陈旧固化的培养模式势必达不到多元化生源背景下的培养目标[7]。

3 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3.1 转变观念重视学科内在关系

3.1.1 转变观念,因材施教化弊为利

多源化背景下,传统培养模式虽出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却也为培养跨专业复合人才提供了契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建设“新工科”概念都提出“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8]等要求,而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跨专业生源对于推进此类目标的实现,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且如今科研创新的突破点往往来自不同学科的交叉、碰撞与融合[9],这都给如何培养跨专业研究生提供新的思路。在传统培养模式面对如此困难的今天,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转变培养观念、把握时代脉络、化弊为利,着力提升跨专业生源培养质量。

3.1.2 挖掘学科内涵,建立相关培养体系

轻工类专业研究分化程度虽然已比较明显,但随着当前的科学研究逐步向深层次迈进,各专业学科间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相关院校应以培养跨专业生源为契机、挖掘学科内涵、突破学科壁垒、建立起相关学科专业间的交流、合作、共赢体系。

制浆造纸工程与发酵工程间的学科交叉优势。随着生物技术逐渐向制浆造纸技术渗透,基于生物技术的制浆、漂白、纸浆纤维改性、废纸脱墨、造纸废水处理等研究已成为制浆造纸学科的一些研究热点。林业产品的加工也逐渐从化学加工转变为生物加工,出现了纤维素原料发酵生产醇、酸等生物能源的各生物基化学品的研究领域[10]。并且制浆造纸与发酵工程学科的基础同为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知识有部分相近,跨专业学生易接受对方学科的新知识,如果选对研究方向,发酵工程与制浆造纸工程间的研究生培养也是可以具有优质培养的巨大潜力。

制浆造纸工程、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间的交叉优势。造纸、印刷与包装属于密切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造纸产量中的70%是用于印刷的,而印刷是成就包装产品的必要工艺。就纸张与油墨的附着、铺展、色彩再现角度,有关纸张和油墨的印刷适性可以是这两个学科在给跨专业研究生选题时重点考虑的研究内容。而对于包装来说,不管是纸品包装、膜类包装、玻璃陶瓷包装等,都离不开表面印刷,基于不同材料、不同形态、不同用途包装件的功能性印刷,则是可以深入研究的主体。同时具有可弯曲性、环保可降解性、易加工性的纸制品包装印刷产品,是当前印刷电子、RFID、多维智能印刷的主体产品。利用跨专业研究生专业背景,体现学科交叉,选取适用研究方向,将劣势化为优势。

染整工程与印刷工程间的学科交叉优势。染整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纺织化学、染整技术开发、印染技术等,专业基础偏向于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与制浆造纸工程一样同属于轻化工程。染整工程虽然与印刷工程研究方向有很大的不同,可本质是为了实现图文信息在特定材料上的彩色优质再现,具有复制的共通属性。比如染整专业的圆网印花与印刷工程专业的丝网印刷原理是相同的;数码印刷与数码印花从设备、软件、着色剂、承印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均存在高度一致性;染整与印刷类产品质量控制均是通过图文信息的色彩准确性、个体间均匀性等来表征。如此多的共通属性,一定存在着研究内容的诸多相关性,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来自这两个专业背景下的相到跨专业研究生,一定也会用适用的研究方向。

面对当今考研学生背景多源化的时代,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充分思考、转变思路、结合学生实际、认知各学科关联点,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契机,化弊为利,提升轻工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包容性,开创相关专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在碰撞与交融中探索出新的创新点。

3.2新型培养模式的构想

3.2.1改革选课与选题方式

为了弥补跨专业生源对于新研究领域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可扩充该类生源选课的权限,如突破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间的界限,根据需要选修相关本科课程,补充基础知识,充实知识需求。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专业口径小且具有针对性,跨专业新生不需要补修新专业的全部课程,只需根据研究方向,选择核心课程进行补修即可。在选题时,导师应与跨专业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其学科背景、知识特点和研究兴趣,根据学生本科背景与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与指导,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3.2.2 建设多导师团队

对导师而言,培养跨专业的研究生不是一件易事,但让每一位导师都具有多学科的研究背景过于理想化,因此,针对跨专业生源采用非单一导师制的导师团队培养方案则更为合理。导师团队中,由报考专业老师作为第一导师并承担领导工作,再根据学生背景优势选择相关专业老师担任辅导导师,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导师团队各成员间的权力与责任[11]。专业导师统筹安排跨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制定研究计划、提供技术支持、评价研究成果[12],这些与传统的研究生导师无异;在专业结合领域,由辅导导师提供深层次的具体指导。目前虽然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不利于跨专业师资力量的统筹,但轻工类跨专业生源多来自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内部的学科间交叉,导师搭配一般在本学院内就可完成,这也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助于导师团队制度在轻工类院系中的推广。导师团队的建设不仅能使跨专业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指导方案,而且不同专业导师也能借此机会,促进学科间交流,拓宽彼此的研究方向。

    3.2.3 完善评估考核制度

传统评估考核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再以学生的成绩和科研成果来间接评估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生源背景下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对于跨专业研究生,还是导师都是不小的挑战。基于导师团队建设的构想下,可建立一种“双考核”制度,除了考核学生外,还专门适用于老师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核定导师是否参与研究生选课、所选课程是否结合学生的本科专业差异性、研究生开题是否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可达成性、研究内容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科交叉性、研究生成果的显著性等方面。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套评估考核制度可分为日常考核与质量考核两大部分,日常考核由学院负责,质量考核是看待考察对象是否达到培养质量要求的考核,则由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组成,尽量使评价公允合理。

   3.2.4 优化平台与师资建设   

在国家层面上,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支持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的计划[13]。高校也应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契机,促进专业间跨学科研究,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各学校、学院面对轻工类研究生的培养,开动脑筋,发掘资源,整合轻工类内部平台优势,促进轻工类学科高效发展,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可以尝试建立学科融合的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研究生培养点、研究生工用站、高校联合培养基地,等等。高校也应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对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与科研人员的优先引进,鼓励教师对跨专业领域课题进行研究,扶持跨学科研究项目,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团队间合作,并建立相应鼓励机制。

 结语

对跨专业学科背景生源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艰巨紧迫的任务,如何在新时期轻工类专业研究愈发分化与研究层次日益深入的情况下,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是每一位轻工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选课选题构想、导师团队制度、评估考核模式、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致力于增大跨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权,提升教学内容自由度和扩展专业间交叉研究领域的新培养模式供大家参考。本文所提出的轻工类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想总体比较宏观,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中发挥作用,还需要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轻工类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相关经验,继续创新优化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源源.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6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 104-108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4):11-15

[4]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徐玲.跨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6]郭必裕.跨专业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6):39-43

[7]程科,潘磊,张静.多生源背景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03):145-146

[8]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9]范瑞泉,杨凌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赴澳大利亚大学考察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24-26

[10]苏二正,张辉.林科特色发酵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J].轻工科技,2014,(04):123-124+126

[11]吕旭峰,范惠明,吴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15,(11):33-39

[12]王茜,古继宝,吴剑琳.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生导师指职能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09):76-80

[13]李璐.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