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古树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避暑山庄古树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刘昕颖  左志高(承德市园林管理局 067000)

 

   :依据承德市避暑山庄现存古树名木现状实际情况,提出相应保护方案和实施措施,真正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使古树名木能够恢复良好生长、延长自然寿命,提升古树名木景观功能,传承绿色生态人文内涵。

 

:避暑山庄 古树名木 保护 措施

 

避暑山庄景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名胜,占地面积约564万平方米,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已经成为古典园林景观和承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避暑山庄内古树共有636株,其中90%为油松,其余为桑、柳、榆、槐、柏等树种,这些古树大多分布在园区道路边缘和山区有景点建筑的区域,宫殿区分布较多,平原区和湖区分布较少。

1.避暑山庄古树沿革及现状

承德市位于华北、东北、内蒙古交界地区,植物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属华北植物区系,并兼有东北、内蒙古的种属成分。据《热河志》记载:清初(1703年)这里到处是原始森林,浓荫蔽日,其中以油松为主的针叶林和以蒙古栎、桦树、山杨等为优势树种的各种针阔混交林遍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区。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到灭亡,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经军阀、日伪时期,植被毁坏严重,大部分山体成为荒山秃岭,古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对古树保护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景区古树历经三百年的沧桑岁月,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然老化因素,又经过战争年代的破坏,大多数生长势较弱,抗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到2010年,避暑山庄的古树由1946年的1520株减少到637株,其中古松602株,其它古树35株,古树数量以平均每年十几株的速度在减少,而且绝大多数存活古树生长势衰弱。鉴于这种紧急情况,景区管委会在2010年特别成立了景区园林园艺处和古树名木保护小组,专门负责景区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古树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保护工程,聘请专家对古树保护进行技术指导。古树得到科学的养护与管理后,其死亡数量由每年的十几株下降到0.25株。虽然古树死亡数量在下降,但衰弱程度并未实质性好转,大多数古树出现衰弱现象,部分古树已出现濒危症状,因此古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避暑山庄古树历年调查情况表

调查时间

数量(株)

主要品种

备注

1946年

1520

油松

 

1952年

1320

油松

 

1976年

1148

油松

 

1982年

1033

油松

 

1983年

939

油松

 

1988年

907

油松

 

1994年

829

油松

 

1998年

818

油松、国槐、白榆等

 

2006年

676

油松、国槐、桑树等

 

2010年

637

油松、国槐、白榆等

 

2017年

636

油松、国槐、桑树、旱柳、侧柏等

含周围寺庙景区现存古树860株

2.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树衰弱和濒危原因

2.1古树生长环境受到干扰

每天进入避暑山庄景区的游客众多,有些成年人或小孩子有意或无意的在古树上的乱刻、乱划树皮、折枝,造成部分古树干部折断、折枝或皮层破烂;众多游客的践踏将古树根部土壤压实,透气性、透水性差,使古树根系呼吸困难、缺水造成古树叶片稀疏黄萎,生长衰弱;同时,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山庄内实施的古建筑修复与保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树的生长,均造成古树生长势衰弱。

2.2有害生物的侵入

目前危害古树的叶部害虫主要有秋四脉绵蚜、柳蚜、榆蓝叶甲、柳蓝叶甲、黄刺蛾、赤松毛虫、柏毒蛾等害虫,这些害虫食害古树的枝叶,造成古树叶片光合作用受阻,致使古树生长不良;古树除受叶部害虫危害外,还长期受蛀干害虫的危害,危害古油松的蛀干害虫主要有红脂大小蠹、松六齿小蠹、马尾松梢小蠹、松梢螟等蛀干害虫。松梢螟造成古树及后备树生长量降低,长势衰弱,导致小蠹虫等次生性害虫侵入,加速了古树的衰亡;此外古树也受落针病、煤污病等病害的影响,尤其是煤污病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叶片不能充分制造养分,导致古树生长衰弱。

2.3杂树竞争

清朝初期,避暑山庄及外庙为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稳定,清朝末年至解放战争时期,大量树木被砍伐,山体植被破坏严重。为恢复植被,解放后在景区栽植了大量的树木,对山庄及外庙进行绿化,因而林分密度较大,树木生长较茂盛且多为纯林,这些树木与古树竞争养分、水分,导致古树生长衰弱。

2.4资金投入不足

调查发现,病虫害是导致古树衰弱及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每年用于古树保护的资金约100万元,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病虫害防治,红脂大小蠹、马尾松梢小蠹和新发现的枝枯病在严重地影响着古树的生长,如果把这些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每年百万资金对于山庄及外庙的800余株古树和100万余株的树木来讲可谓杯水车薪,资金缺位,严重地影响了古树的保护和生长复壮。

3.避暑山庄古树保护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承德市各级领导对古树的保护和管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古树保护的重要性,景区管委会与园林园艺处签订了古树名木保护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古树保护的具体责任。古树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和景观资源,保护好每一株古树并传承给子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既需要古树管理者的重视,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全民参与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来,古树才能真正的得到保护。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

3.2多措并举,落实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使古树能健康生长,对古树建立保护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每一棵古树的生长状况,并随时监测古树的生长势,病虫危害等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古树生理机能。1998年,发现小蠹虫危害古树后,人工饲养土耳其扁谷盗防止小蠹虫扩散;引进北京植物园和颐和园的古树复壮技术对100株古树挖设了复壮沟和透气井,对200余株虫害发生严重的古树包干进行熏蒸;2012年,自发现生物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后,专门成立了防治小组,每天对古树进行检查,人工捕捉与药物防治相结合,每年释放天敌蒲螨进行生物防治。

近年来,为有效进行古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调查监控各种树木10万余株,安装诱捕器80个,共喷洒农药水剂200余吨,投放隐蔽性害虫天敌蒲螨15000支(每支10万头),对景区松云峡、试马埭、烟雨楼和德汇门的油松选用脂溶性渗透剂进行了防治松梢螟和红脂大小蠹试验。完成了古树修枝整形154株、支撑加固98株、地下复壮751株、安装避雷设施134株、树体病虫熏蒸94株,多年没有发生因病虫危害造成松树死亡的情况。

3.3积极创新,研究探讨古树保护方案

2014年3月,市园林局和市文物局共同承办了首届全国古树名木学术研讨会暨承德避暑山庄古油松复壮专题研讨会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古树综合保护、病虫害防治及林木抚育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分别探讨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油松复壮及综合保护、古树树洞修补填充成熟技术应用、狭窄地形古树支撑与牵拉保护等议题,论证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古树综合保护、病虫害防治及林木抚育方案,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积极推动了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的科学实施。近年来,在省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陆续实施了古树围栏安装维修、避雷设施检测安装、油松复壮及综合保护等项目。

3.4加强古树后备资源的培育

多年来,有目的性地对林间进行抚育,在保护好现有古树的同时,大力培育后备资源,对生长健壮、树龄在50年以上的树木或树群进行有目的地培育,重点进行养护管理,对影响其生长的周边树木进行间伐,逐年逐步进行培养,使之替代消失的古树。

4.急需解决问题

4.1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古树是承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景区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为让景区内古树恢复生理机能、健康生长,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政府应将古树保护费用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之中,建立古树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比如在旅游业收入中,以税收形式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古树保护。同时,努力争取社会资金用于景区古树保护。

4.2更有效的技术支持。近几年,虽然对景区古树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古树衰弱趋势没有本质性好转。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护好古树名木的重要手段,急需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具体保护措施。希望能够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古树保护研究机构挂钩,引进古树抗衰老、抗病虫、复壮及古树树体空洞修补、古树无损伤探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加强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境、生长势、保护现状等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同时,希望有志于古树保护的同仁,能够将先进技术和经验措施提供应用于景区古树的保护工作中。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