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脉软膏结合膏摩法在小儿肌性斜颈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白脉软膏结合膏摩法在小儿肌性斜颈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周瑾 朱俞岚2余文1

[摘要]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结合膏摩疗法在小儿肌性斜颈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2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 26例(白脉软膏结合膏摩按摩法)和对照组 26例(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儿分别按照既定方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小儿肌性斜颈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脉软膏结合膏摩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其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推拿疗法。

【 关键词】白脉软膏; 膏摩法 ;小儿肌性斜颈 ;康复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cream friction with Baimai ointment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Methods: Randomly divide 52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CMT two groups, in which 26 children were in treatment group(cream friction with Baimai ointment ), the other 26 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massage therapy).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llowing 3 months treatment with the established method. Results: The effect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cream friction with Baimai ointmen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massage therapy on CMT

KeywordsBaimai ointmentCream friction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Rehabilitation

 

先天性肌性斜颈,英文全称为“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简称CMT,是儿童骨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先天性肌性斜颈,在民间的通俗叫法是歪脖子,即身体某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造成的物理形态斜颈。该病常引起颈部歪斜、前倾、头颈部不对称、颜面下颌转向健侧,为小儿常见畸形之一[1]。在临床医学病例中,除了非常少的颈部肌麻痹引起的神经性功能障碍、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以及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患者以外,大部分病因归结于颈部某一侧胸锁乳突肌的挛缩性肿胀。若若长时间不经治疗干预,就可能影响患儿的脸面与头颅的正常发育,有的会出现健侧脸面也会出现代偿适应性的改变。患者常见症状是脸部变形,左右不对称,耳部发育迟缓,部分年龄稍微较大的儿童患者出现胸椎侧弯等非正常代偿,增加儿童患者的心理压力,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学习[2]

自古以来,白脉就被西藏医学界推崇为经典有效的处方药剂,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医用临床实践,主要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偏瘫、肌腱强直挛缩、外伤引起的筋腱断裂、手足挛等。当前已经有药学的基础试验报道白脉软膏采用涂抹法去治疗筋膜损伤疾病效果不错[3, 4]。传统中医推拿手法侧重于对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肿块局部治疗,笔者发现采用白脉软膏为介质膏摩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能提高临床疗效,且见效更快。现将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儿均为 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就诊于医院儿童保健康复中心的门诊,其中男性患儿29 例,女性患儿 23 例;平均日龄48d,左侧病变21例,右侧病变31例,所有病侧胸锁乳突肌均可触及肿块。将52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把符合纳入要求的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平均日龄43.46±15.54),对照组26例(平均日龄58.00±46.42)。两组儿童患者的日龄(P=0.140)、肿胀程度(15±4.23mm)、男女性别比例(P=0.420)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差异分析。

1.2 诊断标准

依据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所选取的儿童患者样本均符合小儿小儿肌性斜颈的诊断标准[5]①患者主要病理表征:头部无法正常直视前方,向左或右侧倾斜;脸部向健康一侧旋转;患侧胸锁乳突肌处于紧张状态,无法放松;或挛缩、增厚,胸锁乳突肌僵直;其上有触及的肿块。颈椎朝患侧旋转或朝健侧弯时出现受限。②患者次要病理表征:儿童患者的颈面部与脊柱可能出现非正常性结构改变,如眼裂的宽度不对称、脸面倾斜等;与患侧枕部相比,健侧枕部更加平滑不突出,胸部上端脊柱出现明显代偿性侧面凸出。③彩色B超显示: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6个月。③彩超检查支持小儿肌性斜颈诊断。④能够接受3个月的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脊柱先天畸形所致的骨性斜颈;视觉受损造成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以及中枢神经发育迟缓所引发的神经性肌肉痉挛斜颈患儿。具有早产、窒息、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的患儿。②已接受其它药物外敷、针灸、小针刀等其他方法治疗的患儿。③因故中途退出的患儿。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①患儿去枕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康复治疗师位于患儿头侧,一手轻托起患儿颈部,用另一手拇指腹以一指禅手法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5min左右,重点推揉肿块部位。②缓慢抬起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轻轻地对胸锁乳突肌肿胀部分进行牵拉,时长控制在5min左右。③做跟颈部侧弯方向相反的被动牵伸,分两步:1.侧向扳伸法:治疗师用双手分别扶住患儿的患部肩及头,将其头颈部逐渐向健侧轻柔缓慢地牵伸,到关节活动末端保持5秒,重复20次。2.旋转拉伸法:治疗师双手分别固定住患儿后枕部及健侧下颌,在身体中线垂直轴上把下颌向患侧旋转牵伸,转到关节活动的末端保持5秒,重复20次。④最后配合轻轻拿捏斜方肌10-20次结束。

2.1.2 治疗组

治疗手法与对照组相同。在一指禅揉捏胸锁乳突肌的肿块时,均匀涂抹上白脉软膏每次2g左右,推揉至药膏完全吸收入皮肤为止。

2.1.3 治疗时间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都是1次/日,每次20分钟,每周5次,12周为1个疗程。

2.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中所规定的小儿肌性斜颈疗效的治疗标准。①治愈:患儿头颈部肿块消失,可自由向两侧旋转侧屈,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可长期保持中立位。②好转:儿童患者头部和颈部均可180度平角自由向两侧旋转,关节活动范围与正常人基本无异,并且可使头部维持在正中位置,允许出现轻微的斜颈位(<10°),或能够显著改善斜颈旋转活动范围(≥15°)。③未愈:儿童患者头部无法保持在正中位置,或通过治疗短期可以维持正中位置,但中断治疗后又回复到治疗前状态。

2.1.5仪器与方法:

仪器选用国际上主流的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选取线阵变频型号,频率范围为5—12MHz。测量时患儿取仰卧位,哭闹的患儿由家属怀抱,颈部稍向后伸展,并转向健侧,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走行,做多切面连续检测,观察患侧胸锁乳突肌形态、里面回声,与周边各组织的关系。测量并记录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单位mm)。

2.1.6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检验,P值<0.05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

3 结果

两组患儿均完成治疗。治疗结果见表 1。

表 1 两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组别

  样本数量

治愈

好转

  未愈

  肿胀程度(mm

总有效率%

男     女

 

对照组       

116

 

10

 

10

 

9

 

7

 

5±2.23mm

73

 

治疗组

 

13

 

13

 

18

 

8

 

0

 

10±2.38mm

 

100

  

t = 0.702

卡方值 = 9.635

 

P

0.402

0.007

0.000

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

4 讨 论

白脉软膏是由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麝香、山柰、藏茴香、藏菖蒲、花椒、碱花等多种藏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作为临床有数百年历史的藏医经典验方。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消肿止痛方剂,常用的黄干传统配方和治疗骨关节疾病,是国家医学的瑰宝。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含有的姜黄素具有调炎性递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而具有抗炎作用[5];另有基础研究提示,该药外用能够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6,7];通过梳理已有相关文献,白脉软膏能够缓解脑梗患者的肌肉紧张,释放压力,并且具备止痛镇痛效果,无副作用,皮肤无过敏现象[8]。传统的西藏医学理论研究认为:人体是由红脉与白脉两套系统组成的。白脉病是指神经的障碍或病理损害,即气血交搏,运动流通不畅,造成脏腑器官发生功能障碍,肌肉、筋膜和骨骼均发生不良反应,出现一系列痉挛、疼痛、麻木和萎缩等症状,称为“白痹”。白脉软膏也因此得名。进一步地研究发现,白脉软膏涂抹外敷在肌肉表皮外侧,能够使局部的肌肉靶组织迅速吸收,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并能极大地减少肠胃道的不良反应[9]

先天性斜颈是中医"筋结”与"筋挛”范畴。刘苇苇等认为先天性斜颈是由于孕妇怀孕期间营养不良,胎儿在子宫发育不良或者孕妇摔倒引发胎儿颈部受损,气血不顺,经络不通[10]。王帅印将先天性斜颈的成因划分为子宫挤压说、待产期筋膜综合症、家庭遗传说等,总结为小儿先天易感性与后天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陈焕雄等对该病肌纤维萎缩机制进行探讨,认为钙蛋白酶途径及其下游ATP-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造成肌肉萎缩的首要原因12]。高福堂等发现小儿肌性斜颈与脂肪增生有关,可能是后天发育过程中儿童患者营养不良,推测是胸锁乳突肌宫内发育异常所致[13]。因此根据小儿肌性斜颈的成因与症状,也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儿童时期较为常见与普遍的“白脉病”。

国外的研究报道[14-16]运动及物理因子治疗,是早期治愈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首要方法。美国的学者调查研究[17]发现手法拉伸在患儿6个月内的普遍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通过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是我国中医临床的特色疗法。经过多年临床运用,疗效确切。推拿疗法具体为将按摩油或婴儿爽身粉等介质涂抹敷于患处,通过一系列手法系统对患者进行理疗。因此,采用药物膏体作为按摩介质进行治疗,是一种有益的手法加药物双重治疗方法。膏摩疗法是古代常用的药摩方法之一。“膏摩”,起源于汉代著名中医张仲景所编写的《金匾要略》,是一种将药膏涂抹于患处,施以按摩手法的治疗方法。唐代孙思邀《千金方》中对膏摩方药,扩展了临床应用范围,系统论述了膏摩对小儿疾病的应用。其中记载的"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囱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是针对小儿膏摩治疗的首篇有记载的文献 [18]。膏摩法,一方面,药膏的润滑效用有效减轻了推拿对皮肤的摩擦损伤,另一方面,推拿能够促进皮肤迅速吸收药膏的医疗成分。

膏摩疗法能够有效发挥通气活血和药膏渗透吸收的良好效果。乔建士等用伸筋按摩疗法[19]、李冬梅运用推拿配合膏摩治疗[20]等研究表明按摩膏具有良好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皮肤渗透。其为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的软组织损伤提供了医疗方案。在软组织的临床实践中,与单纯的手法或药物疗法相比,膏摩治疗效果更为明显[21]。在儿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膏摩疗法已经获得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

将白脉软膏外敷与患处,可以帮助患者加速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和淋巴循环,全面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素质,并且能舒经活络,调和气血。提高经络的调节功能、促进患处的组织愈合,同时可以缓解皮肤、肌肉、肌腱、韧带的痉挛强直,使关节活动改善,从而早日恢复功能。中药的渗皮作用可以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帮助恢复受损的反射弧,消肿化瘀,经皮肤吸收后缓解和消除周围软组织压迫、炎症的良好作用。

在本次临床观察中,应用白脉软膏针对胸锁乳突肌肿块按摩治疗可有效缓解胸锁乳突肌肿块的程度,而且未见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肌肉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以白脉软膏为介质的膏摩疗法改善先天性斜颈的作用机制仍需基础实验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严格设计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宋建辉,张一粟. 肌筋膜按摩疗法在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中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2015(15):117-118.

 [2] 李春雨,金龙涛.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11):1082-1083.

 [3] 王桂芳,吴晓光. 白脉软膏配合电针刺治疗肩颈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Z]. 20162.

 [4] 许涛,陈燕,李应昆. 电针结合白脉软膏以及超声波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03):143-144.

 [5] 张兴平,许根荣,徐善强,等. 藏药白脉软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骨伤,2014(11):920-924.

 [6] 张万强,杨丽平,宋庆慧,等. 外用白脉软膏对家兔桡骨骨折模型愈合过程及骨痂组织结构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2):170-172.

 [7] 郭文华,张微微,黄勇华,等. 白脉软膏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及GAP-43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北京医学,2009(01):41-44.

 [8] 李宁,郭文华,董纪革,等. 白脉软膏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35):240-242.

 [9] 罗明富,李翠红,张栋,等. 白脉膏剂贴敷对裸鼠穴区组织内血管和肥大细胞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2008(06):355-356.

[10] 刘苇苇,韩世春,孙朦朦,等.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2012(11):877-880.

[11] 王帅印,唐盛平,江贤萍,等. 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中肌细胞caspase-4的表达[Z]. 中国贵州贵阳:20102.

[12] 陈焕雄. 先天性肌性斜颈钙蛋白酶-1、泛素和20S蛋白酶体表达[D]. 遵义医学院,2013.

[13] 高福堂. 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变组织中细胞外间质的变化特点[D]. 遵义医学院,2012.

[14] Ryu J H, Kim D W, Kim S H, et al. Factors Correlating Outcome in Young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J].CANADIANASSOCIATION OF RADIOLOGISTS JOURNAL-JOURNALDELASSOCIATIONCANADIENNEDES RADIOLOGISTES,2016,67(1):82-87.

[15] Hussein M A, Yun I S, Park H, et al. Cervical Spine Deformity in Long-Standing, Untreated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J].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2017,28(1):46-50.

[16] Carenzio G, Carlisi E, Morani I, 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newborns with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J].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5,51(5):539-545.

[17] Lee Y, Park J, Lim M, et al. A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und-Normal Versus Ultrasound-Abnormal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J]. PM&R,2016,8(3):214-220.

[18] 皮凌红. 膏摩疗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66.

[19] 乔建士,张家云. 伸筋草膏作递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9例[J]. 中医外治杂志,1999(02):48.

[20] 李冬梅. 推拿配合膏摩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J]. 中国骨伤,1999,12(6):62.

[21] 林勋,程英武. 膏摩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01):78-7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