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李娇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00)
摘要:本文利用湖南省2002-2016年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研究湖南省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之前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也能够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因此,我省在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采取措施扩大消费需求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提升我省经济实力。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化、VAR
一、引言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指出,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也是城镇化,要坚持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着力解决我国三亿人的问题,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以湖南省消费支出为例,2016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29.94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419.99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只占城镇居民支出的二分之一,而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例接近1:1,农村还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待发掘。2016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到54.62%与全国水平57.35%相差2.73个百分点,因此湖南省的城镇化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扩大内需,还能够带动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消费市场环境,提升湖南省的整体经济水平。因此,探索城镇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实证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易斯(1954)第一次比较明确的提出城镇化能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理论[1],罗斯托(1990)首次从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各阶段的消费需求,认为城镇化的发展会带来高投资和高消费,但是他并没有对城镇化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的分析[2]。克鲁格曼(1995)指出,城镇能够带来聚集效应,但是并未对城镇化对消费的影响到底多大未做出更多的解释[3]。国内学者蔡昉(1999)指出消费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并认为在城市化率较低的情形下,通过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来促使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长期可行性[4]。曾令华(2001)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是持续推动消费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5]。樊纲和王小鲁(2004)通过建立消费条件模型探究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表明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仅次于收入[6]。张书云、周凌瑶(2010)通过VAR模型实证表明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互促进作用[7]。王希文(2013)从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消费市场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8]。刘小舟(2017)通过协整分析论证了城镇化发展在长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向促进作用[9]。
目前学者们对城镇化和消费之间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探讨,本文试图探讨的主要是城镇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部分的学者是基于全国层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更微观的视角即以湖南省委研究对象来探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2002-2016年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于湖南省的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城镇化,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二、湖南省城镇化及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2.1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们通常采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镇化率。从图1可以看到,2016年湖南省的城镇化率达到54.62%,低于全国水平57.35%,从长期来看,湖南省城镇化率与全国的城镇化率的增长趋势趋同,但是湖南省的城镇化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全国水平,并且与我省设定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我省的城镇化率缩小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图1 湖南省与全国城镇化率对比图
2.2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从2002年的人均支出2068.07元增长到2016年的10629.94元,增长了4倍多;而城市的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5574.7元增加到2016年的21419.99元,增长了2.8倍,农村居民消费增速要远远快于城镇居民;同时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由2002年的3506元增加到2016年的10790.05元,这都表明农村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图2 农村和城镇支出对比图
三、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工作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便捷的生活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引着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同时除了消费环境的改变,城镇居民的示范效用还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因此本文主要从消费结构、收入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环境四个方面来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
3.1消费结构的改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方法,消费主要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八大类。由于国家统计局对于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数据只公布到2012年,因此本文选取的是2002年到2012年的消费支出数据。图3的恩格尔系数趋势图可以发现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表明居民的生水平不断提高。从消费结构支出占比表中可以看到食物和居住支出仍然占较大的支出比重,二者之和超过了50%,除食物消费和居住消费以外,交通通信、文教娱乐以及医疗保健三项的消费支出额不断增加,且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比较高。首先,农村居民往返于城乡之间探视父母子女增加的交通支出;其次,受到城镇居民的影响而增加的对子女教育支出;最后,留守农村的老年人由于缺乏卫生健康意识由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的支出。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
图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表1 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表
指标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食品消费支出 |
52.50% |
51.95% |
54.14% |
51.99% |
48.56% |
49.60% |
51.18% |
48.93% |
48.44% |
45.24% |
43.86% |
衣着消费支出 |
4.73% |
4.96% |
4.55% |
4.64% |
4.57% |
4.79% |
4.44% |
4.54% |
4.87% |
5.03% |
5.42% |
居住消费支出 |
13.11% |
12.72% |
11.86% |
11.15% |
13.97% |
15.05% |
16.55% |
17.20% |
16.69% |
18.72% |
18.54% |
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 |
4.10% |
3.72% |
3.74% |
4.15% |
4.31% |
4.52% |
4.50% |
5.07% |
5.66% |
6.39% |
6.36% |
交通通信消费支出 |
5.73% |
6.87% |
7.06% |
7.94% |
8.29% |
8.25% |
7.52% |
8.49% |
7.98% |
8.14% |
8.20% |
文教娱乐消费支出 |
12.02% |
12.64% |
11.33% |
11.95% |
11.34% |
8.70% |
7.32% |
7.24% |
7.33% |
6.69% |
6.82% |
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
4.97% |
4.92% |
5.02% |
6.10% |
6.52% |
6.51% |
6.42% |
6.42% |
6.81% |
7.66% |
8.47% |
其他消费支出 |
2.84% |
2.22% |
2.31% |
2.09% |
2.44% |
2.57% |
2.07% |
2.12% |
2.23% |
2.14% |
2.33% |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
3.2收入结构的改变
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收入的分类,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类。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工资性收入,从2010年开始工资性收入开始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并不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因此在到达一定年纪之后将返回农村继续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的增加并不能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因此这两种收入的增加对消费增加的影响是有限的。
表2 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明细表
指标(元)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人均纯收入 |
2397.9 |
2532.9 |
2837.8 |
3117.7 |
3389.6 |
3904.2 |
4512.5 |
4909 |
5622 |
6567.1 |
7440.2 |
工资性纯收入 |
914.3 |
988.4 |
1081.2 |
1228.8 |
1449.7 |
1712.3 |
1990.5 |
2234 |
2655.6 |
3240.8 |
3847.6 |
家庭经营纯收入 |
1376.7 |
1427.2 |
1614.6 |
1713.4 |
1743.4 |
1963.8 |
2196.6 |
2257.3 |
2463.9 |
2725.2 |
2903.2 |
财产性纯收入 |
29 |
32.3 |
41.9 |
42.1 |
42.5 |
39.9 |
57.1 |
81.2 |
101.6 |
112.2 |
112.8 |
转移性纯收入 |
77.9 |
85 |
100.1 |
133.6 |
154.1 |
188.1 |
268.3 |
336.5 |
400.9 |
488.9 |
576.6 |
3.3消费观念的改变
根据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受到自身消费观念的影响,还会受到身边人群消费行为的影响即所谓的示范效应。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支出,而享受型消费在城镇的占比要显著高于农村,因此当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的时会受到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将会相应的增加享受型消费支出,比如说增加旅游、看电影等娱乐型消费。
3.4消费环境的改变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商业网点少并且分散,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少、质量差,整体的消费环境都比较差。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以后,可以享受到城市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商业基础设施,丰富多样的服务和商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也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增长。
四、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数据与变量
本文以2002-2012年为样本期,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率(UR);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消费支出以2002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同时对上述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以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表示为LUR,LPC。绘制了如图4和图5所示的散点图和时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变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城镇化率的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不断增长,同时从长期来看二者的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
图4 LUR与LPC散点图 图5 LUR与LPC时序图
4.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原序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通过检验,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即原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