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宁媛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急诊科100048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慢性溃疡性肠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进入医院治疗的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并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的SAS、SDS评分和自评量表(SCL-90)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低,且躯体症状(SCL-90)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溃疡性肠炎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焦虑;生活质量
前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这种疾病的发作会使患者产生腹痛、便血以及腹泻的症状,严重甚至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抑郁、焦虑等情况。并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较容易反复,病程也比较长,这种情况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2-3]。有关研究提出,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心理情绪[4]。本篇文章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先将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进入医院治疗的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并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年龄为25-54岁,平均年龄(37.56±2.13)岁;实验组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为24-55岁,平均年龄(37.12±2.01)岁。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治疗。纳入标准:本次调查的所有患者都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症状,都为入院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且本次调查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标准:伴随其他脏器官病症者;不能够配合本次调查者。将两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等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二)护理方法
(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腹痛的位置、性质和时间都进行密切观察,严重情况下可使用医生开的解孪剂,并且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状况,及时发现是否出现急性肠穿孔。还要准确地记录大便的次数与性质,在患者出现血便量多时应估计出血的数量,并及时通知医师,谨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并且在饮食上要告诫患者进食刺激性小、纤维素少、高热量的食物,在患者出现大便出血时应禁止任何食物,并且根据病情状况过度到流食和无渣饮食,一定要谨慎食用乳制品,并且给予患者足够富含热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食物、少渣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肠道刺激性的食物。
(2)实验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护患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入院后对其病史、性格特征、家庭情况以及主要经济来源等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并且将患者的病情以及这些基础资料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性格以及经济收入的不同采用针对式的护理手段进行干预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采用诱导式提问的手段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心理想法进行引导,可以引导患者以哭泣的方式进行发泄,将心中的负面情绪宣泄出去,以此来使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在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扮演一名倾听者,要及时对患者的情感及肢体表现方面给予相应的回应,进而实现沟通的互动性及支持性,使得患者的心理得到宽慰,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贴心和温暖,这样有助于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
趣味化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理解水平和对新鲜事物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估,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展趣味化的健康宣教。护士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等知识,帮助患者初步形成系统及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患者对有关内容的内化程度,可采取动画及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呈现疾病的动态进展及自我照护技能。为巩固患者对知识的掌握度,护士鼓励患者重新复述相关内容,并及时纠正其歪曲认知,对于掌握情况较佳者,及时予以物质及精神奖励。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放松全身肌肉,先从面部肌肉开始,依次过渡至颈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双上肢、臀部及双下肢肌肉,肌肉运动应先进行收缩,再缓慢进行舒张,每次训练20min。另外,若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应在放松的状态下取疼痛感觉最轻的体位,并采取默数心跳或呼吸等方式达到注意力转移;若伴有明显腹泻者,可有意识地采取提肛运动控制腹泻症状。
认知疗法:由护理人员展开工作,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其讲授如何有效降低症状反应,内容涉及注意力转移、放松训练及意念想象。每次小组讨论1h,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患者阐述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并由护士专门做好记录,将涉及患者认知偏差的事项做好整理,并打印成材料供患者回家学习。针对每次讨论会的具体内容布置相关家庭作业,进而强化其对相关疾病的认知概念。伴随着小组讨论及家庭作业的落实,可促进患者治疗目标的有效落实,进而帮助其构建正确的认知水平。
(三)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和身体状态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SAS、SDS量表评分,SAS评分标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SDS评分:>50分表示存在抑郁情况。同时统计各组患者的身体状态特征,采用SCL-90量表评分,共包括90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法(1-3分),分数越高临床体征越严重。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粪便常规及纤维结肠镜检结果均无异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粪便常规无异常,且纤维结肠镜检发现肠道黏膜呈现轻度炎性反应;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出现恶化、加重趋势,经结肠镜检及粪便常规检查相较于治疗前无改善。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实验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 |
30 |
19(63.33) |
11(36.66) |
0(0.00) |
100.00 |
对照组 |
30 |
4(313.33) |
20(66.66) |
6(20.00) |
80.00 |
X2 |
- |
13.8190 |
4.2714 |
4.6296 |
4.6296 |
P |
- |
0.0002 |
0.0387 |
0.0314 |
0.0314 |
(二)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以及身体状态特征进行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低,且躯体症状(SCL-90)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的SAS、SDS量表和SCL-90量表评分进行对比
组别 |
例数 |
SAS评分 |
SDS评分 |
SCL-90量表评分 |
实验组 |
30 |
42.15±4.01 |
43.21±5.78 |
145.21±5.41 |
对照组 |
30 |
55.78±4.87 |
56.89±7.18 |
179.82±6.57 |
t |
- |
10.2578 |
9.2351 |
8.1024 |
P |
- |
0.0102 |
0.0237 |
0.0308 |
三、讨论
(一)心理护理能够明显缓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提高疗效
结肠炎属于消化道疾病,目前临床上还无法明确评定其病因,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饮食结构和免疫能力失调以及体内肠道的菌群失调均有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并且心里状态也是诱发这种疾病的关键因素,心情低落、抑郁、焦虑容易对胃肠功能起到不好的影响。有关学者提出过,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5-6]。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也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也证明了这种说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患者的病情起到缓解治愈的效果[7]。
(二)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是由护理人员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护理干预,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且给予合适的心理安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解答患者的心理疑惑,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消极心理的护理治疗方法[8-9]。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也可得出,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以及身体状态特征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低,且躯体症状(SCL-90)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心理护理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缓解治愈作用,并且明显提高患者的身体状态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0]。
结论: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会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这种护理干预模式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玉.护理干预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不良反应率影响[J].名医,2018,16(10):154.
[2]关亚萍,樊锦嫔.心理护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躯体症状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34+36.
[3]徐芳.协同护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躯体症状及疾病复发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08):1114-1115+1118.
[4]曹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203.
[5]何莹莹,王红霞,刘晓辉,鲁阳.暗示性心理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07):147-149.
[6]雷红菊,马彬锋,谢超华,梅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施以心理学理论为导向的干预策略的成效剖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9):165-167.
[7]门岚,李长锋,赵冬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35-38.
[8]热艳古丽·努尔.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躯体症状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37+43.
[9]陈红,张丹丹,张聿,虞晓琰,谢凯.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躯体症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02):213-215.
[10]熊玲,王芬.中医情志护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症状积分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7):1337-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