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分析
张 轩,郭东东,梁振民
(1.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空间等3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对2008年和2013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①沈阳、大连处于后期完善阶段,盘锦处于提升完善阶段,5个城市处于加速提升阶段,6个城市处于低质量阶段;②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总体上很低,增长幅度很小,处于加速提升阶段;③辽宁省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高于辽东地区和辽西北地区,具有“中间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④从内部结构看,人口、经济和空间三个子系统的城镇化发展质量都在稳步提升,但居民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低,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其次,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划分为核心城市区、周边城市区、外围中小城市区3个层级,结合区情对每个层级的地域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从资源禀赋、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交通区位和人口流向等角度讨论了地域层级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辽宁省;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层级特征; 内在机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化发展质量是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每年以1.4%的速度向前推进[1]。到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农村人口[2]。在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3-4]。近期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为基础,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促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5]。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一个时期内走内涵式和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失为一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当前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基础理论集中于内涵解析、基本特征[6],实践方面集中于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等[7],评价方法是单一方法和多元方法并存[8],评价维度由单一视角转向居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多维视角 [9],系统评价方面仅根据测度结果进行简单分析,而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演变机理很少[10]。基于此,本文以辽宁省的14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度量方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判定其发展阶段和分析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地域层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每个层级的具体特征和内在机理,旨在为政府在制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1.1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1.1.1指标体系的构建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依据可比性和系统性的基本原则[9,11],从人口、经济、空间等3个维度选取30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人口城镇化方面从人口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生活水平等领域选取10项指标来表征;经济城镇化方面从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城乡经济基础等领域选取10项目指标来表征;空间城镇化方面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领域选取10项指标进行表征。
1.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2009和2014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2008和和2013年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单位 |
性质 |
|
准则层Ⅰ |
准则层Ⅱ |
||||
城镇化 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UDQ) |
人口城镇化(A) |
人口就业质量 (APQ) |
人口密度、 |
人/km2 |
正向 |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
% |
正向 |
|||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
% |
正向 |
|||
每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量 |
人 |
正向 |
|||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
人 |
正向 |
|||
居民生活质量 (ALQ)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元 |
正向 |
||
信息化指数 |
% |
正向 |
|||
每户私人汽车拥有量 |
辆 |
正向 |
|||
社会和就业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
% |
正向 |
|||
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量 |
名 |
正向 |
|||
经济城镇化(B) |
地区经济基础 (BFQ)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元 |
正向 |
|
非农产业比重 |
% |
正向 |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104 |
负向 |
|||
人均利用外资量 |
美元 |
正向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元 |
正向 |
|||
城乡统筹发展 (BRQ) |
人均城乡公路里程 |
公里 |
正向 |
||
人均城乡纯收入比 |
% |
负向 |
|||
人均固定资产投入比 |
% |
正向 |
|||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 |
% |
正向 |
|||
人均低保支出总额 |
元 |
正向 |
|||
空间城镇化(C) |
生态环境保护 (CEQ) |
市区大气环境全年优良率 |
% |
正向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正向 |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正向 |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正向 |
|||
人均城市道路清扫面积 |
平方米 |
正向 |
|||
基础设施建设 (CIQ) |
人均城市道路铺装面积 |
平方米 |
正向 |
||
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正向 |
|||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 |
标台 |
正向 |
|||
人均建成区面积 |
平方米 |
正向 |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正向 |
部分数据经过加工与计算所得,其中信息化指数是利用各城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标准化值的算术平均数来表征,万元GDP能耗利用城市能耗总量(煤炭)除以当年GDP总量计算得到。
1.2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测度方法
1.2.1数据标准化
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时,设有m项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构建决策矩阵W=(wij)m×n(0≤x≤m),其中wij是第i个待评方案第j个指标值,由于评价指标分为成本型和效益型,为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本文采用离差标准化法[11],模型如下:
(1)
在公式(1)中,zij为样本第i指标wj的标准化极值(0≤zij≤1),wjmin和wjmax为指标wij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2.2计算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
利用均方差赋权法计算指标的单因素方差[12],然后对子系统分项指标的方差值进行归一化,然后计算出每项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
计算单因素指标wj方差δ(wj):
=
(2)
计算出指标权重(λj):
(3)
计算每个子系统的得分Fij:
(4)
计算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综合得分UDQi:
(5)
通常城镇化发展质量UDQi介于[0,1]之间,以往将城镇化发展质量划分为四个阶段:(0<UDQi≤0.3)为低质量阶段、(0.3<UDQi≤0.6)为加速提升阶段、(0.6<UDQi≤0.8)为提升完善阶段、(0.8<UDQi≤1)为后期完善阶段[13]。
2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利用公式(1)将表1列出原始指标标准化处理,通过公式(2)~(5)计算出2008年和2013年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子系统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见表2)。
2.1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阶段划分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阶段划分标准,阶段特征如下:一是在2008年和2013年两个时间节点上,大连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分别为0.822和0.801,处于后期完善阶段;2008年沈阳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为0.743,处于提升完善阶段,2013年为0.833,由优化提升阶段步入后期完善阶。2008年盘锦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为0.502,2013年为0.659,开始由加速提升阶段步入提升完善阶段;二是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等5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介于0.3~0.6之间,处于加速提升阶段;三是丹东、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等6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低于0.3,处于低质量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相比北上广还有一定差距。辽宁省有42.8%的城市处在加速提升阶段,42.8%的城市处于低质量发展阶段。因此,辽宁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要关注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低的城市,实现全域高质量的城镇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表2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
城市 |
UDQ |
APQ |
ALQ |
BFQ |
BRQ |
CEQ |
CIQ |
|||||||||||||
2008 |
2013 |
2008 |
2013 |
2008 |
2013 |
2008 |
2013 |
2008 |
2013 |
2008 |
2013 |
2008 |
2013 |
|||||||
沈阳 |
0.743 |
0.833 |
0.642 |
0.777 |
0.815 |
0.833 |
0.959 |
0.928 |
0.571 |
0.792 |
0.750 |
0.669 |
0.675 |
0.763 |
||||||
大连 |
0.822 |
0.801 |
0.790 |
0.910 |
0.808 |
0.801 |
0.870 |
0.965 |
0.826 |
0.883 |
0.908 |
0.692 |
0.710 |
0.770 |
||||||
鞍山 |
0.424 |
0.364 |
0.281 |
0.459 |
0.587 |
0.364 |
0.578 |
0.507 |
0.500 |
0.5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