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厚煤层对采对掘巷道锚网强力支护技术研究

特厚煤层对采对掘巷道锚网强力支护技术研究

郝登云,陈海俊,王龙2

(1.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100013;2.山西世德孙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山西 036600)

摘要:针对特厚煤层对采对掘回采巷道支护难题,以阳煤集团孙家沟煤矿13313回风巷的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特厚煤层对采对掘巷道的受力特征及变形规律。结合地质力学评估,通过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等方法,提出了该巷道的锚杆支护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巷道的整体变形,避免了二次修巷,降低了巷道支护成本及工人劳动强度,为该矿井及类似条件下巷道支护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特厚煤层;对采对掘;强力支护;矿压监测

 

 对于采用单翼布置或开采强度较大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采掘接替紧张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保证正常的采掘衔接,在毗邻工作面回采的同时,不得不沿上一区段工作面边缘掘进下一区段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出现工作面与巷道对采对掘的情况[1]~[3]。此类巷道是在未稳定采空区边缘和采动应力影响下掘进,将承受掘进和采动应力等多重应力的影响,巷道维护比较困难[4]~[7],尤其是特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沿底掘进的回采巷道。如图1所示,孙家沟煤矿因采掘衔接紧张,在13309工作面回采期间,为准备出13311工作面的回采系统,其回风巷就是迎采动掘进,当13311回风巷与13309工作面相距200m左右时,巷道开始变形,甚至出现了小范围的冒顶现象,直到13309工作面推过150m左右才逐渐趋于稳定。13309工作面回采结束后,13311巷变形严重,部分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达到了2m左右,不得不多次起底返修,严重影响了矿井正常的安全生产。13311工作面回采期间,又要准备13313工作面的回采系统,13313回风巷也不得不迎采动掘进,为了避免出现类似13311回风巷的变形现象,对13313回风巷合理支护方式和参数开展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及时。

1 工程背景

孙家沟矿井已实现机械化开采(一矿一井一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13313工作面北部50m为原同保煤矿准备巷,南部为13#煤北回风巷,西部为尚未开采的13315工作面,东部为正在回采的13311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600m,倾斜长150m,开采13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13m左右,煤层倾角为6°左右,平均埋深约250m。煤层直接顶为黑色泥岩,平均厚度1.93m,含砂质泥岩薄层;老顶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总厚度平均约8.02m,夹砂岩条带,具滑面;直接底为黑色砂质泥岩,平均厚度2.1m;老底为灰色石灰岩,平均厚度2.6m。工作回风巷为矩形断面,4.8m,高3.6m,断面面积17.28m2沿煤层底板掘进

2 对采对掘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13313回风巷掘进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巷道围岩应力环境,根据巷道在时间和空间上围岩变形特征,可将其分为AB、BC和CD三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1) AB段

该段巷道掘进时是在实体煤中进行,且由于与13311回采面相距较远,其围岩未受到开采扰动的影响,此时巷道整体呈现缓慢变形,维护难度较小;当13311工作面推过来后,该段巷道就成为有煤柱留巷段,要经受13311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

2) BC段

该段为动压影响段,以回采面和掘进面交会处为界,可分为超前和滞后动压影响段。

(1)超前动压影响段。在13313回风巷与13311工作面不断靠近的过程中,巷道受掘进动压和工作面回采超前压力的影响,围岩应力及巷道变形不断增加,且随着掘进面与回采面距离的接近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3311回风巷矿压观测表明,当掘进工作面距回采面200m左右时,超前压力就有了显现。

(2)滞后动压影响段。随着掘进工作面与回采工作面的水平相会,上覆岩层结构剧烈调整,工作面推过后直接顶发生不规则垮落,基本顶依次出现弯曲下沉、回转、破断,直至触矸压实后趋于稳定,这一动压作用过程从根本上决定了对采对掘巷道的应力环境。由于区段煤柱宽度相对较大,巷道围岩因上覆岩层结构回转下沉所遭受的变形压力相对较小,顶板的适应性下沉量并不大。因此,该阶段需要着重采取加强控顶措施,防止巷道顶板冒落。

3) CD段

沿煤柱掘巷阶段。由于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引起的侧向支承应力趋于稳定,巷道的掘进位置又处于支承应力相对较小的区域,巷道掘进并不会影响到稳定后的上覆岩层结构。因此,该阶段巷道支护作用主要在于抑制浅部围岩变形,改善巷道围岩的应力状态。

3 现场测试

3.1应力测试

采用水力压裂的方法对该巷道周围进行了地应力测试,水力压裂曲线和定向结果下图所示。

(a)水力压裂曲线                       b)定向结果

2  顶板水力压裂曲线和定向结果

所测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16.65MPa,最小水平主应力9.15MPa,垂直应力5.58MPa,测试区域地应力场在量值上属于中等应力值区域,应力场类型为σH>σh>σv型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定向北偏西33.6°。13313回风巷为南北向,因此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线呈锐角关系,有利于巷道的维护。由于巷道围岩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在支护设计时要注重控制巷道顶板围岩的稳定性。

3.2 煤岩体强度测试

13313回风巷顶板进行了煤岩体强度测试以及围岩结构观察,13#煤强度主要集中在18~23Mpa,直接顶泥岩岩层强度主要集中48~52Mpa,老顶砂质泥岩岩层强度主要集中在55~60Mpa,顶板完整性较好,局部存在少量的裂隙。综合评价13#煤体中硬,有利于巷道维护

3.3顶煤及煤帮可锚性测试

1)帮锚杆拉拔力试验

巷道围岩锚杆拉拔力试验的目的是判定巷道围岩的可锚性、评价锚杆、树脂、围岩锚固系统的性能和锚杆的锚固力,是锚杆支护的常规测试项目,用于判断围岩的可锚性。锚杆固力拉拔试验应在巷道施工现场进行,每次不少于3根锚杆。在13313回风巷巷帮进行了锚杆锚固力拉拔力测试,锚杆材质为HRB500高强度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直径20mm,共试验了三根锚杆,其中两根使用了MSCKb2360树脂锚固剂,另一根使用了MSCKb2380树脂锚固剂,拉拔力分别达到了159kN、161 kN和165kN后,仍保持完好。按照单根锚杆的拉拔力不得低于设计值的90%计算,帮锚杆锚固力设计值最少可以达到177kN。

2)顶煤锚索和巷帮锚索预应力试验

锚索锚固性能试验采用不同直径、不同长度、不同型号锚固剂进行了多次试验,详细试验结果见表1所示。 

1 锚索预应力试验结果统计表

锚索规格型号

长度

锚固剂

张拉力/泵压

顶锚索1x19Φ21.8mm

5.2m

MS23155

325kN/52Mpa

5.2m

MS23155

313kN/50Mpa

8.2m

MS23155

319kN/51Mpa

8.2m

MS23155

350kN/56Mpa

帮锚索1x7Φ17.8mm

4.2 m

MSCK23100

198kN/50Mpa

4.2 m

MSCK23120

205kN/52Mpa

由表可以看出,长度为5.2m8.2m的顶煤锚索,其初张拉值能达到313kN~350kN,为锚索破断载荷的51~56%4.2m的帮锚索初张拉值可达到200kN左右,为帮锚索破断载荷的56%

3.4帮锚杆预紧力测试

预紧力是锚杆支护的关键参数之一,选择合理的预应力并使其有效扩散是提高锚杆支护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锚杆预应力通常都是通过给锚杆螺母施加一定的预紧扭矩来实现的。锚杆预紧力与螺母安装扭矩、螺丝规格及摩擦系数相关。为了掌握井下现场锚杆预紧力情况,在13313回风巷进行了锚杆预紧力测试试验,锚杆材质为HRB500高强度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直径20mm、长度2400mm,共试验了三根锚杆,试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3 锚杆杆体预紧力随螺母扭矩变化图

从图上可知,随着锚杆螺母扭矩的增大,锚杆预紧力基本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当螺母扭矩由100N·m增加到400 N·m时,锚杆预紧力增大到60kN左右,达到杆体屈服载荷的38%,属于比较合理的预紧扭矩。

3现场试验

3.1支护设计原则  

巷道支护应根据特定的地质和开采条件,结合围岩失稳机理,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及参数。因此结合13313回风巷的具体条件,提出以下支护原则[8]

1)一次支护。尽量采用一次支护,即在巷道掘进期间,采用支护强度与刚度足够高的支护系统,实现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巷道在整个服务期间的变形,避免二次支护和加强支护。

2)高强度和高刚度的支护系统。对采对掘巷道受强烈动压影响,围岩变形大,应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与锚索支护,甚至是全锚索支护。通过采用高强度锚杆材料及大直径、大吨位锚索钢绞线提高支护强度。

3高预应力。预应力是锚杆支护中的关键因素,是区别锚杆支护是被动支护还是主动支护的参数,只有高预应力的锚杆支护才是真正的主动支护,才能充分发挥锚杆支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施加高预应力也提高了支护系统的刚度。

4)支护系统构件匹配。包括托板、螺母、钢带等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锚杆与锚索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支护的整体支护作用。

3.2支护参数设计

13311回风巷整体情况与13313回风巷基本相似,13311回风巷与13309工作面相距200m的时候开始整体变形,甚至出现了几次小范围的冒顶,直到与13309工作面错开150m左右才趋于稳定,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移进量均在2m左右。参考13311回风巷的支护方案及变形情况,再结合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分别提出了13313巷不同受力阶段的锚杆支护方案,如图4所示:

                 图4  13313回风巷支护参数图

1)顶板支护

无论是巷道ABBC段还是CD段都采用统一的支护参数。锚索材料为Ф21.8mm1*19股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长度5200mm的与W钢带配合使用,长度8200mm的与钢筋托梁配合使用。采用一支MSK23120和一支MSCK2335树脂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1890mm。采用W钢带护表,宽度280mm,厚度不低于4mm,长度4400mm。锚索托板采用300×280×14mm高强度可调心W型托板及配套调心球垫,托板高度不低于50mm,两凹槽间距210mm,托板承载能力不低于607kN。托梁采用直径16mm的钢筋,长度为2600mm,与W型锚索托板配套使用,钢筋中对中间距210mm。巷道采用双层经纬网进行护顶,经纬网材料为10#铁丝,网孔规格50×50mm,网片规格5200×1100mm,网片采用搭接方式进行连接,搭接长度100mm,采用16#铅丝联接,双丝双扣梳辫法隔孔相连,并不得小于3扣。5200m的锚索每排5根,间距1000mm,排距1000mm8200mm的锚索布置在5200mm的锚索两排中间,每排2根,间距2000mm,排距1000mm。全部垂直顶板布置。要求锚索初始张拉不低于300kN,预紧力损失后不低于180kN

2)巷帮支护

整条13313巷道,巷道两帮都采用统一的锚杆参数。锚杆采用Φ20mmHRB500高强度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长度2400mm,杆尾螺纹为M22,采用一支MSCKa2360树脂锚固剂,锚固长度为820mm。采用高强锚杆螺母M22,配合高强托板调心球垫和尼龙垫圈,托板采用拱型高强度托板,高度不低于36mm,托板尺寸不小于150×150×10mm,承载能力不低于210kN。采用W钢护板护表,宽280mm,长450mm,厚度不低于4mm。巷帮铺设经纬网,经纬网材料为10#铁丝,网孔规格50×50mm,网片规格3500×1100mm,两网片之间搭接100mm,采用16#铅丝联接,双丝双扣梳辫法隔孔相连,并不得小于3扣。每排4根锚杆,锚杆排距1000mm,间距900mm。全部垂直煤帮打设。锚杆预紧扭矩为400N•m

巷道AB段和BC段采用相同的锚索参数,煤柱帮每排打设2根锚索,锚索间距为1800mm,排距为1000mm而巷道CD段,煤柱帮每排打设2根锚索,锚索间距为1800mm,排距为2000mm各段所用锚索规格型号相同。锚索材料为Φ17.8mm1*17股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长度4200mm。采用一支MSCKa23100树脂锚固剂锚固,锚固长度1130mm。采用300×300×12mm高强度可调心托板及配套锁具,高度不低于56mm,承载能力不低于353kN。帮锚索垂直煤柱帮打设。锚索初始张拉不低于200kN,预紧力损失后不低于120kN

4支护效果分析

为了掌握对采对掘巷道矿压显现规律,检验围岩控制效果,现场对试验巷道进行了锚索锚杆受力和围岩表面位移监测,监测曲线分别见图5、图6和图7

由图5可以得出,掘进面离13311回采面50m左右时,顶板锚索受力开始增大,随后随着离13311回采面距离的减小,顶板锚索受力逐渐增大。当掘进面与13311回采面相会后,锚索受力速度明显增加,特别是工作面后方80m左右范围为剧烈影响阶段;当巷道位于工作面后方150m以外时,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逐渐趋于稳定,顶板锚索受力也随之趋于稳定,达到250-300kN,约为锚索破断力的50%。锚索受力增长平稳,说明锚索初始预紧办较好地控制了巷道离层和围岩变形。

 

5 顶锚索受力曲线

与巷道顶板锚索受力相比,帮锚杆受力增大的时间要早一些,当掘进面离13311回采面170m左右时,巷道帮锚杆受力即开始增大,随后随着离13311回采面距离的减小,巷帮锚杆受力逐渐增大。当掘进面与13311回采面相会后,锚杆受力速度明显增加,特别是工作面后方80m左右范围为剧烈影响阶段;当巷道位于工作面后方150m以外时,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逐渐趋于稳定,两帮锚杆受力也随之趋于稳定,达到140-160kN,约为锚杆破断力的70%。锚杆受力增长平稳,说明锚杆初始预紧办较好地控制了巷道离层和围岩变形。

 

6 帮锚杆受力曲线

由图7可知:巷道在实体中掘进阶段围岩变形很小,当掘进面距离13311回采面100m左右时,由于13311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围岩应力不断增大,巷道变形量增加,且底板底鼓量明显大于顶板下沉量,煤柱侧煤帮变形量大于实体煤侧变形量。

当掘进面与回采面相会后,巷道变形速度明显增加,特别是工作面后方80m左右范围为剧烈影响阶段;当巷道位于工作面后方150m以外时,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逐渐趋于稳定,巷道表面变形也随之趋于稳定。其中以底鼓最为明显,达到380mm左右,两帮移近量为300mm左右,顶板几乎没有下沉。

 

7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曲线

5结论

(1)特厚煤层对采对掘巷道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巷道,它在成巷过程中及成巷后都要受到相邻工作面开采动压的影响,依据巷道围岩应力特点,可将整条巷道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实体煤掘进段,该段后期为有煤柱留巷段;第二段为迎采动掘巷段,可分为超前和滞后动压影响段,观测表明,当掘进面距回采面50m时,巷道围岩开始变形;工作面后方80m左右剧烈影响阶段,该段巷道是支护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段为沿煤柱掘巷段。

2)提出了巷道煤层顶板采用短锚索加长锚索、两帮采用锚杆加锚索的高预应力强力支护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对采对掘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工程实践表明,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约400mm,两帮移近量380mm,巷道维护状况良好;取消了先前使用的加点柱和木垛等加强支护措施,降低了支护成本,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1]. 赵瑶,王珏,高明仕,等.陈四楼矿迎采动沿空掘巷技术研究及应用[J].煤炭工程;2012(6):41-43

[2]. 裴晓建,徐金海,刘涛.特厚煤层迎回采面沿空掘巷区段煤柱宽度研究[J].煤矿开采2016(4):73-77.

[3]. 王猛,柏建彪,王襄禹,等.迎采动面沿空掘巷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2):197-202.

[4]. 张农,李学华,高明仕.迎采动工作面沿空掘巷预拉力支护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2):2100-2106.

[5]. 张雷.对采对掘合理煤柱宽度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技,2016(3):34-40.

[6]. 杨海楼,于洋,朱庆庆.对采对掘巷道围岩稳定与分段控制技术[J].煤炭工程,2013  (10):11-14

[7]. 张晨曦,臧传伟,等.留顶煤大断面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及支护对策研究[J].中国煤炭,2016(8):60-77.

[8]. 康红普,王金华.煤巷锚杆支护成套理论体系[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联合基金资助项目(U1261211)

作者简介:郝登云(1988—),男。河南辉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