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梅玉倩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系 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畲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具有历史性、节日性、表意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是畲族人民表情达意和增进感情的一种文化寄托。然而,如今随着现代化音乐进程的加快和普通话的普及,畲族语言和畲歌逐渐在青年一代中产生排斥现象,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亟待解决。而互联网作为一个传播性强、影响力大的平台,可以借助其力传承畲族音乐文化,通过建立网上电子文化储备库,网络平台宣传,智能教学APP开发,线上畲歌活动开展,以及线上建群以歌会友等形式,利用”互联网+”真正做到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互联网+,畲族文化,保护,传承
畲族自称“山哈”,代表山里的住户,闽东、浙南是畲族的重要集居地。畲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畲语、畲歌等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畲族人民增进联系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主要精神寄托。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方案,指引着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处理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平台,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等进行融合,用互联网新方式新手段,把传统行业创新升级,让其达到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与影响。在互联网浪潮袭来的背景下,畲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畲族青年排斥、难以有效传承的危机,如何利用互联网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让畲族音乐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现在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南方畲族音乐文化概述
(一)畲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概览
畲族作为正式的民族名称始于南宋,在7世纪,畲族已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聚居。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主要的文化活动,其演唱形式也由最初的独唱发展出重唱、轮唱、对唱、讲歌等多种形式的畲歌唱法。畲歌以重大节日的歌会为载体,畲族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福安留洋白云山歌会,七月初七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歌会等。在盛大的民俗节日歌会中,畲族人民用客家方言即兴演唱不同形式的畲歌,伴随其它多种文艺活动和娱乐形式,增强了节日的文化气息和族内联系,展示了畲族特有的文化风貌。随着历史进步与发展,畲族逐渐形成了以畲歌为代表的一种特色音乐文化,成为畲族人民传情达意的音乐媒介。伴随着历史文化积淀,畲族音乐文化越来越成为畲民之间联系的文化纽带,为聚居在一起的畲族人民提供了交往与沟通的特色渠道,也为众多畲语畲歌爱好者们提供了交友的平台。
(二)畲族音乐文化特色
1.具有历史性和节日性
据记载,畲族音乐起源于宋朝,以景宁罗源的畲族山歌为例,当地畲歌是以本地山歌为基础,与连江、晋安和宁德市西南区域的曲调交融,形成闽浙畲族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歌唱形式多种多样。畲歌传承离不开盛大的节日歌会,悠久的畲族节日歌会发展至今,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畲歌文化。每逢七月初七和八月十五等节日,参加歌会的畲族人民便会通过对唱、轮唱多种演唱形式,增进彼此间的感情,用清新质朴的畲歌表达对节日的喜爱和对亲人的祝福。
2.具有表意性和沟通性
畲族民歌类型丰富多彩,包括叙事歌、劳动歌、婚嫁歌、仪式歌等,以劳动歌为例,对唱的畲民可以在劳动中通过对歌的形式来了解对方的心情和劳动情况,用本族山歌来传达彼此想表达的意思,简单易懂,清新朴素。互相爱慕的青涩少年羞于表达,也会在密密山林间,通过畲歌对唱的方法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觉,间接抒发对所爱之人的情意。在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中,互不相识的畲族人民吟唱山歌来表达自己对娱乐活动的看法和心情,以歌会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畲族人民的多种活动中,畲歌在畲族人民表情达意方面发挥了文字和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
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畲族音乐文化以其清新质朴、简单易懂的特点而被畲民们学习和传唱。畲歌歌唱形式多样,以对唱为主要娱乐方式,来客对歌,一般一对一整夜,以增进主客感情交流,增加乐趣。畲民们之所以把畲歌作为娱乐的首选,在于畲歌文化的艺术性。畲歌的特色在于假声唱法,假声分为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三种唱法。在福建省宁德北部,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双音唱歌形式曾盛行一时,如《风吹竹叶尾提提》是双音式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虽然以畲歌为代表的畲族音乐文化得到了部分关注,但是畲歌由于使用客家方言演唱,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普适性,畲族人口目前相对较少,且以畲族青年一代为主的畲歌继承人们出现追随现代音乐潮流而排斥本族畲歌文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畲族音乐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保护与继承危机,亟待抢救。
二、畲族音乐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客家方言,缺乏普适性
畲族音乐文化以畲歌为主,畲歌的吟唱采用的是畲语和其他客家方言,只有畲族人民和其他部分少数民族能听懂畲歌。而我国汉族人口居多,普通话为通用语言,由于畲语是畲族的民族语言,因此畲歌存在语言方面的传播障碍,一定程度上缺乏普遍的适用性。这就使得畲歌只能在本族和周边地区流唱和传承,面临想走却走不出去的语言困境。
(二)畲族人口较少,青年继承度低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偏少,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由于畲语是畲族的特色语言,仅畲族和周边地区使用,因此畲歌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传承人口少,继承度低的劣势。而且青年一代是畲歌主要传承对象,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不少畲族青年离开家乡,到城镇学习与就业,融入现代化生活,与历史悠久的畲歌相比,入城的畲族青年更倾向于节奏多变的流行歌曲,这给畲歌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宣传力度低,投入少
畲族音乐文化目前还是采用传统的口口相传的途径来进行文化宣传,宣传范围仅仅局限于畲族聚居地及周边有限的地区,传统方式无法让足够多的人来了解和学习,宣传力度低。并且没有以畲歌文化这一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文化为契机,进行畲歌资源的产业化,物质和资金投入较少,使畲歌只能以文化形式存在,没有做到畲族音乐文化的充分利用。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网上畲族音乐文化电子档案库,双线同传
当地政府相关的文化部门可以实地搜集畲歌文化的照片、书籍、视频影像等,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存储信息的强大功能,将畲族的特色音乐文化信息转化成电子的形式存储到互联网上,形成完整的畲族音乐文化电子信息库,实现线上永久保存。同时,政府可以联手企业在当地建立畲歌文化博览馆和畲族音乐文化VR影院,采取灵活的形式将畲歌文化资源存储到各个馆中,供当地畲民和来客游览和观光,实现线下保护与传承,并且可以把线下畲歌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以各大畲歌音乐馆为主导,在当地建立畲歌文化旅游产业链,在保护与传承畲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让畲族音乐文化让更多的来客知晓,增加知名度,打造出畲族音乐文化品牌。
(二)建立畲歌智能教学APP
由于畲语属于汉藏语系,语根为汉语,因此畲语和汉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存在读音方面的相似性,这给畲歌文化在其他地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APP开发功能,在网上设立畲歌智能教学APP,将流行的畲歌存储到APP中,并在其中专门设立畲歌翻译功能和教唱功能,同时设置歌曲的畲语版本和汉语版本,实现汉语和畲语无障碍转化。音律是不分地区和国界的,通过畲歌智能教学APP的开发,使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跨越语言限制,共享畲歌曲调和旋律。汉族人民也可以实现对畲歌文化的无障碍学习,在生活中传情达意方面利用到畲歌文化,成为畲歌文化的传承者,让畲歌不再是少数民族内的少数人的音乐文化。
(三)加大线上平台宣传,开展线上畲歌活动
传统的宣传方式如今已经难以满足畲歌文化宣传的需要,因此,需要政府建立畲歌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网上宣传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丰富多彩的畲歌文化,利用互联网可以让不同地区人民实现互联互通的功能,扩大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并吸引各地游客来此旅游。各地的畲民也可以通过各大网站发布畲歌歌会相关信息,说明歌会举办的时间、地点等,以歌会友,也可以把畲歌爱好者聚集起来,建立畲歌活动社,共享畲歌文化。不同地区热爱畲歌的畲民们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在线上进行畲歌对唱等比赛,跨越区域限制,实现畲歌文化的线上传承。
四、结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把畲族音乐文化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才能使畲歌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跟上时代的潮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楠,王鹏.互联网与中国传统采茶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J].福建茶叶,2017,39(12):355-356.
[2]杨欣怡.“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美与时代(上),2016(08):52-53.
[3]蒋平,郭燕.移动互联网环境介入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系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03):1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