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的价值分析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的价值分析

摘要:2016年,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全面实施,城市的学杂费也全部免除。从2017年第一学期开始,中央财政落实对城市学生的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工作也开始启动。这使“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城乡统一以及城乡全部覆盖。统一城乡义“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政策,不仅对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杂费被免除,得到免费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生活费资助;而且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得到扩大,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了全覆盖。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必然有很大的价值,本文将从社会、经济、政治三方面分析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价值。

关键词:“两免一补”;价值分析;政策;贫困

“两免一补” 是我国政府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其主要做法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免书本费并且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 。而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统一化,这就标志着,“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了城市和农村全面覆盖。它是党中央、 国务院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其中一项内容 。为了使 “两免一补” 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更明显的效果 ,我们有必要对该政策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这三方面进行价值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 ” 统一的背景

近几年,国家关注最困难的地区教育和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学校,对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行全面改善,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教育资源没有均衡配置的问题,大大缩小了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的差距。从2016年起,我国免除农村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的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破解“乡村弱”和“城镇挤”的两个难题。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李东福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是政府出台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 ”的背景。

二、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 ”统一政策的价值分析

(一)经济价值

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统一。除了公办学校,对于民办学校政府也出台了政策,具体就是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也要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所免费的教科书资金,国家规定的课程由中央全额承担(含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亏损补贴),地方课程由地方承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则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来分担,而每个地方的贫困面由各省(区、市)自己重新确认并报财政部、教育部核定。分析国家的政策, 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深化国家财政税务的相关制度改革,推动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村转移的人口市民化相联系,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有利于全面推动精准资助使教育资金逐渐多元化。由于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 ”的出台有利于减轻农民工带子女外出打工的经济负担。可以降低自己有活干但孩子却读不上书的概率。

3、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的统一,将会使大批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进城读书,他们因此也将会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这有利于留守儿童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而不至于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

(二)社会价值

根据国家政策,我国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为8∶2, 中部其他地区为6∶4,东部地区为5∶5。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所需要的资金,按照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担比例执行。现行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如果高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要确保其水平不降低,同时国家鼓励各个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央也会适时对基准定额进行调整。巩固完善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校舍及其相关附属设施。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的比例进行分担;然而对东部农村地区,中央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的奖励。城市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从以上国家的相关政策可以得出以下的 社会价值:

1、这有利于推动省级政府对教育改革的统筹,从而优化我国的教育布局,提高城乡的教育质量。

2、按不同的地区教育进行分类,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化,可以使教育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享受同样的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而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贴生活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个学生的义务教育经费都可以人到哪儿教育经费到哪儿,这可以使1300多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可以更安心地上学,享受平等的待遇。 保障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

4、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励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农村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健全城市农村发展一体化机制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解决了教育的农民生存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顾虑。

(三)政治价值

教育是民生之本,义务教育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自2006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以来,义务教育经费逐步纳入我国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城乡统一义务教育水平的全面实现,以及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到如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不断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标准。中央也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及东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对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进行转移支付。县级人民政府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育部门在分配绩效工资时,也在加大对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 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实现城市和农村在义务教育上有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相对平等。缩小城镇儿童和农村儿童受教育的不平等化。

2、加强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方面的联系,形成新型的城乡义务教育的教育关系。有利于其在教育方式方法方式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均衡发展。

3、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快速发展。缩小农村城市人才培养的差距,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如果农村和城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对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也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三、结语

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的统一,是国家为缩小城市农村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从政策的价值分析的角度上来说,它大致上是科学,同时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深入领会 “两免一补 ” 政策的深远意义时。 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艰巨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流动人口增多,现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关政策也不统一、经费可携带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可能绝对均衡。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逐步去解决,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参考文献:

[1]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 李军阳, 李 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 J] .中国农业教育, 2008(4).

[3] 赵永辉.对“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评估[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3).

[4] 赵永辉.对“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分析[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6).

[5] 刘福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6] 李孔珍,洪成文.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7]“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宏观效果与前瞻[J].管理世界,2005(7):74-8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