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音乐发展问题探析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问题探析

 

岳明俊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7

 

 

摘要:

流行音乐的发展无论中西方也不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存在,商业运作下的文化产业形式赋予了其独特的特征体现。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属性是紧紧贴合着社会发展而存在的,我们不仅可以从历史中探寻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特征,还可以从社会话语中寻找制约与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流行音乐 本土化 发展

 

1842年,一纸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封建王朝的大门,中国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农耕经济体制逐渐转向于民主化工业文明社会,民主自由思想浪潮席卷中国大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政策也使得音乐艺术以“启蒙”、“美育”为章领,于各地兴办学堂并推广“学堂乐歌”,以此为早期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作了铺垫。中国音乐艺术由此完成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战略性转变。

更加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带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2018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在发表演说时,提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而只会越开越大。纵观历史脉络,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决断。政策的支持不音乐作为文化类型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中最为直接、重要的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国际交流中很受欢迎,大量的民族乐团在全球巡演,受到一致好评,从形式上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发展。反观之国内,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青少年受众程度较流行音乐趋于劣势。这种反差的原因可能是人类的直观感受的一种表现,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舶来品,19世纪40年代以来就从西方世界传入中国起始,不断仿效、融合、创新发展出来的中国流行音乐也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根究中国流行音乐在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几点的论述。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特征表象

 

“学堂乐歌”这一种歌曲形态,是中国近代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萌芽。在教育层面上,“学堂乐歌”是教育高校推广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在音乐创作上,“中词西曲”的创作形式是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的基本特征。如《送别》这首歌曲,曲调选自约翰·P·奥德威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填词而成。这一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只是起始于萌芽阶段,以借用曲调、填词赋意为主,始终处于一种半创作的状态。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重心区域以港口性城市为主体,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第一站,所有的外在因素都将上海推向时代的前沿,高楼大厦在上海外滩拔地而起,霓虹酒绿的声娱场所竞相开放。此时的西方流行音乐文化以爵士音乐为主流,爵士大乐队也随着这股历史洪流涌动进中国大陆。一方面是西方流行音乐开始进入中国大陆人们的耳朵里,另一方面是将西洋乐器带入到中国大陆。新的音乐形式、伴奏形式都影响着音乐创作者的视听感受。

20世纪20年代,《毛毛雨》作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标志了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开端。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第一次由国人作词作曲而创作出来的第一首中国流行歌曲。从旋律角度,《毛毛雨》具有民间小调的特征,并采用五声调式;从伴奏角度,运用西方管弦乐队伴奏,区别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伴奏形式;从演唱角度,具有明显的民间曲调形式,咬字重,转音多。这一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逐步走上正轨,大量的流行音乐表演、创作人才不断涌现,中国流行音乐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使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失去了可以成长发展的环境。中国流行音乐开始从上海等地转移至香港、台湾等地区。港台地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为中国流行音乐提供了一块着路地。不同的地区文化、方言也促进中国流行音乐多样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也随着环境地区差异的变化而变化,受到粤剧、粤语的影响,从而发展出了粤语流行歌曲风格。

文革后,流行音乐如春风细雨撒入中国大陆这片贫瘠的土地,大量的港台流行歌曲通过走私途径从东南沿海地区远远不断地流入大陆内地。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势头逐渐高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这一重要举措的颁布,不仅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中西文化交流铺就了道路。西方流行音乐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在中国大陆传播开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科技的进步,广播、唱片、磁带、CD等等音乐传播方式越来越先进、便捷。人们获取流行音乐的途径越来越广,流行音乐在中国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如80年代中期“西北风”与摇滚音乐、时代影响下产生的“囚歌”风格、校园民谣的兴起,使得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发展呈现多样化。这一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逐渐也从民族文化角度去思考创作机制,同样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而走进21世纪的中国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现代传播技术的出现提升了人类传播活动的规模和能力,导致大众传播业的兴起,使得人类自古就有的传播活动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流行音乐不再单一的从广播、碟片机上流入人们的耳朵。电视剧、综艺类节目、网络音乐互动平台等等传播形式充斥人们的视听感官。媒体娱乐业由此飞速发展,此时的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一种交互式的体验感受,流行音乐创作也逐渐出现多样化、分类化、大众化、网络化的风格演变。如《大学生自习室》的创作者郝雨,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风靡一时。以致后来一大批的网络化歌曲,如《老鼠爱大米》、《丁香花》等。以综艺类节目的传播方式也紧随其后,一大批音乐类选秀节目脱颖而出。如《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我想跟你唱》等。这一时期的中国流行音乐从音乐创作上呈现多样化趋势,流行音乐的时尚属性越发强烈,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流行音乐文化。

二、影响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促因

 

流行音乐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录音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从最早的留声机、广播、磁带、CD到现在数码技术下的数字化音乐形式。传播的媒介不断变化,高效的传播机制加速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也影响其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线上线下的传播概念逐渐走向成熟。流水线化的商业发展模式,促进了流行音乐文化向更加专业的产业化趋势发展,其中商业化经济、传播媒体、舆论导向是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商品化经济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商品化经济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时代变迁从学校走向表演团体的“明月社”歌舞团,打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发展的新局面。随后逐渐发展的唱片公司、传媒文化公司等等,都逐步将中国流行音乐推向商业化道路。公司签约制的确立不仅保障了音乐创作人的基本地位,也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竞争机制的发展。但是完全按照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使得流行音乐工厂化严重,制约了流行音乐的自然发展规则。随后互联网时代下流行音乐盗版现象严重,影响了流行音乐市场的平衡,制约着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发展动力。

 

娱乐媒体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娱乐导向性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虽然当下流行音乐发展势头迅猛,大量的娱乐节目引领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选择。《中国新歌声》的首次亮相,给大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也让大众对流行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是歌手》中的一首《成都》,将民谣风吹遍了整个中国。而《中国有嘻哈》节目成功地将处于地下的HIpHop文化带进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前者还没隐退,后者快步向前。这些现象都与流行音乐背后的娱乐业商业化的操作有所关联。这种主流媒体模式化下的流行音乐发展,只会不断的更新迭代,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这在国内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也使得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杂乱无章。

 

社会舆论导向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社会舆论导向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流行音乐提供的不仅仅是传播工具,高速运转的网络科技,让世界的所有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所有信息生成的大数据时代,促成了大数据下的云计算功能。这一科技条件更是从多方面、多角度为普罗大众提供全新的音乐娱乐产业。而在这大数据下的信息化处理,更是从每一个个体自身对与流行音乐的喜好观念出发,从收集数据上去进行科技分析化处理,最终得出一定指向性数据。商业化下的流行音乐从这一数据里面去挖掘市场指向,从而进行商业运作,将某一流行音乐风格推广到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在市场娱乐导向与社会舆论的双重影响下进行的。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以及中国流行音乐如何在这几个制约因素中去健康积极地去发展,是我们当下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而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探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举措

 

伴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现代媒体文化发展迅速,各大网络平台、广播媒体、传媒机构等等媒介都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同时,也打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市场的兴起与繁荣。但是中国流行音乐在发展中并没有以一种明确的标准进行下去,完全按照市场自由化发展,使得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出现了模仿、抄袭、炮制的局面。现代媒介传播范围迅速,实为有利;却无法避免粗制滥造的事物,实则有弊。青少年从个性角度容易受到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青年一代无法辩证地吸取真正的流行音乐文化,只是片面的看待流行音乐文化。这种事情是可怕的,它既不利于青年一代去正确的接受流行音乐文化,更不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架构一个合理、标准、公正的流行音乐市场结构;如何明确一种发展标准形式,让中国流行音乐真正流行起来;又如何让青少年更好的、更健康的接受流行音乐文化,是我们都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究其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辨。

 

国家音乐产业相关政策的指引导向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存在,商业运作下的文化产业形式,赋予了其独特的特征体现。流行音乐具有现代媒介性、商业性、流行性、时尚性、青春性、世俗性。多种特性的结合,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的问题。如商业化市场秩序的失衡,音乐版权制度的不完善性而导致音乐从业者收入不均的现状等。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指引导向正是制约这些问题的必要条件。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商业市场氛围;优化相关部门责任制度,更好地服务大众;合理拟定相关版权制度,保障音乐从业者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市场管理,创立健康积极的竞争机制,构建合理化的音乐产业结构,也是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向一个规范化、合理化、健康化的趋势去发展。

 

音乐市场发展的规范化

    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应遵从商业发展规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杜绝商业的恶性竞争,创建公平公正的规范化发展模式,娱乐媒体正确积极的引导大众舆论审美,广泛传播符合时代发展的风气时尚。这样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让中国流行音乐健康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再进步。

那么就需要流行音乐相关产业遵从中国流行音乐商业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明确线上线下的合理化传播模式,遵守流行音乐版权、周边产品的发行规定,健康运作市场娱乐媒体的舆论功能,向社会大众及青少年群体输出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念。

 

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流行音乐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是对于流行音乐理论层面的研究在国内仍与其他大类学科相比要落后很多,国内外研究的层面也是大相径庭。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流行音乐文化理论专著、研究论文、评论、研究论坛等,都是高校注重流行音乐教育的原因之一。

虽然流行音乐引入到音乐课堂中会带来的积极效应,却忽略了流行音乐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这些负面因素不仅会错误地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将流行音乐的教育功能曲解化。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区分流行音乐的内容,把握流行音乐内容与青少年心理之间的存在的耦合性。明确教育大纲的要求,提炼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诉求,合理规定流行音乐内容。合理的、正确的将流行音乐介绍给我们的青少年。

 

流行音乐的自身发展角度

从流行音乐特性上,中国流行音乐相较于中国民族音乐在国内传播范围更广、受众群体更多。中国流行音乐深受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事实上已经脱胎于传统音乐的模式与格调,并形成新的风格,无论是在音乐类型、乐器的使用、演奏技巧的把握以及音乐元素的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从流行音乐创作手法上,我们应借鉴西方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倚重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整合与作用发挥,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格调以及乐器的搭配使用上偏向于中国民族音乐使得中国流行音乐拥有更多的本土化色彩。

中国流行音乐应一直紧靠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下去的,让中国流行音乐真正中国化。中国民族音乐也可以依赖中国流行音乐的商业传播机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好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两相结合,也是促进中国流行音乐的流行度的一种发展趋势。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音乐在发展历程中虽存在着诸种制约因素及相关问题,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存在的问题。国家音乐产业相关政策导向的确立与市场规范化的发展都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的引导性作用,从大环境角度也同样制约着国家政策导向的确立方向。优质化教育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流行音乐教育人才、表演人才等也从一方面制约着市场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确立都是制约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必要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明确国家音乐产业相关政策的指引导向、坚守流行音乐市场发展的规范,合理规划市场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指引功能及导向作用,让中国流行音乐真正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

居其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乐坛的莺声初啼》,[J]《音乐研究》,2016年6期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8年4月10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410/c64094-29917187.html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韦路,鲍立泉,吴廷俊,《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J]《当代传播》,2010年
莫林虎,《大众文化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P12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