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浩饶山镇为例

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浩饶山镇为例

  伊  敏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300387

内容摘要: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与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如何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带领乡村人民走向生活富裕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而我国的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其农村发展相比其他地区更为落后,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为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以精准扶贫为起点,改变民族地区乡村的落后状态;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途径,带领民族地区乡村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以政府的有效参与为落脚点,保障民族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乡风文明、人民富裕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优势产业;

作者:伊敏(1992年—),女,达斡尔族,辽宁凤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收刊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300387,伊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态的重要发展策略。第一,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须要攻克的难题。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其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上相对落后,加之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科技含量低,收益少,农民收益甚少,贫困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民族地区成为了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补齐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短板是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和关键。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充分激发民族地区潜在的发展优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这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重新挖掘和激活民族地区乡村的重要价值,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潜在的发展潜力,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民族地区所具有的民族特性决定了要更加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民族地区乡村具有民族众多的特点,不同民族及文化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振兴不能按照以往的发展道路循规蹈矩,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宜该地区的发展策略,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只有实现民族地区的稳定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浩饶山镇为例,通过对该地区政府机关部门以及各个所辖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对该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区实际,从精准扶贫,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宜该地区实际的乡村发展路径。

一、以精准扶贫为起点,改变民族地区乡村的落后状态

贫困人口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首要任务,是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项目标的共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突出的短板,要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乡村精准扶贫的力度,为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条件。

(一)加大物质扶贫力度,改善人们生活条件

浩然山镇共有3个行政村,总人口1919户,5012人,其中常住人口1374户3828人。截止到2017年,浩饶山镇在建档立卡时识别贫困户共有293户829人,贫困发生率约为21.7%,其中因缺资金112户347人,占38.2%;因灾80户223人,占27.3%;老弱病残类60户135人,占20.4%,其中缺劳动力35户74人占11.9%,因病17户40人占5.8%,因残8户21人占2.7%;缺土地34户106人,占11.6%;缺技术5户12人,占1.7%;因学2户,占0.68%在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以来,浩然山镇实现了215户627人稳定脱贫,其中有5户12人标注自治区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210户615人享受健康、教育、金融扶贫等政策,贫困发生率由21.7%下降到当前的4%。精准扶贫以来,镇政府累计整合各类资金795.5万元,共新建及改造贫困户危房143户,修缮房屋76户,累计硬化道路150公里,建设便民桥涵5座,解决了1664户的安全饮水问题,维修和改扩建了校舍、标准化卫生室和便民连锁超市,人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基础公共设施等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此外,浩饶山镇现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网络、电话、数字电视等的全覆盖,广播电视节目齐全。在所属的三个行政村内分别建立了大小不一的农民休闲娱乐广场,并分别配有相对齐全的农民娱乐健身设施,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因此,要继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扶贫攻坚的脚步,加大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克服扶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摸清每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情况,摸清农户家庭人口结构、生产资源、收入来源、生活现状、发展意愿等详细信息,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扶贫策略。实行开发式扶贫,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及合作社经济等,稳定农民群众的生计来源,增强扶贫效果的长效性。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政策及资金优势,加强民族地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以发展教育应对精神贫困,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人才资源稀缺,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精神世界贫瘠。通过调查,浩饶山镇中心校拥有班级14个,其中中学7个,小学7个,教师57名,其中大部分教师为民办教师或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本地乡村教师,每门课程没有专业学科的教师,每个教师任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图书资源稀缺,学生学习仅限于课本知识,课外阅读量较少,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稀缺,学生知识面狭窄。很多学生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开始务农,由于接受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限制,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农民们普遍缺少农业技术知识,缺少技术指导,农业种植完全凭经验,不了解自身土地的地质等情况,盲种现象严重,农业生产方式传统而粗放。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以及自身素养的限制,农民青年们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在人才引进上,由于民族地区落后发展条件以及生活水平等原因,很少能留得住人才,许多人都把民族地区的乡村作为发展的跳板,在积累足够的基层工作经验后,大部分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都选择离开,人才供给严重匮乏,乡村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不断提高民族地区乡村的教育水平,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通过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科学素养,培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拒绝“等靠要”等不良思想。第二,加强民族地区乡村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门学科的教学人才,对以往的教师要加大培训和考核的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与考核的体制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培养乡土人才。该地区以农牧业发展为主,通过广泛开展农牧业科学技术培训,让农民们掌握科学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技能,提高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使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职业,彻底抛弃靠天吃饭的传统,进而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人才贫瘠的现状。第四,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等吸引人才,使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能够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能够留得住人才。第五,结合地方的民族特色,开展不同民族的传统手工及工艺技能培训,开展民族文化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突出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以及带领农民致富的手段。

二、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途径,带领民族地区乡村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广阔的土地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多彩而浓郁的文化底蕴、充足的劳动力人口是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优势之所在,如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最                                                                                                                                                                                                                                                                                                                  直接最长效的手段和方式,也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所在。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程度较低,乡村振兴进程缓慢,实效性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 因此,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凸显民族地方特色,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效发展。

(一)发挥土地优势,实现农业科学化及产业化发展

浩饶山镇总人口12638人,其中农业人口有8475人,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住,农作物主要以大豆、玉米、小麦、葵花为主。但由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农作物均已最初的形态出售,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没有自己的品牌,农民收益较少。农民们普遍缺少农业技术知识,缺少技术指导,不了解自身土地的地质等情况,农业种植完全凭经验,盲种现象严重。此外,浩饶山镇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全镇平均海拔在700~900米之间,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作业中,普遍以家庭为单位使用小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工具。在气候环境的影响下,干旱、低温、洪涝、冰雹、早霸、大风等自然灾害严重,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因此,要充分利用该地区广袤的土地面积,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第一,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要根据本地区的海拔、地形、土壤等实际情况,引进适宜该地区实际环境状况的经济作物,形成自己农业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推进和落实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个体向合作社以及种田大户的流转,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及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季节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三,在农产品种植的同时,发展以绿色为特点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第四,加强对地方农副产品的品牌宣传与建设,打造能够体现本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林下特产等品牌,加大对地方品牌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品牌的效应,扩大农业产品的知名度。

(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浓郁的地方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优势,也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浩饶山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紧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口由汉、蒙、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朝鲜、门巴、锡伯等10个民族构成,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少数民族与东北乡村两种文化特质。在生态环境上,据调查,浩饶山镇拥有天然操场面积27899公顷,占全市草场总面积的7.3%。林地面积达28982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0.45%,且树木品种众多。境内森林茂密、河流交错,基本保护着较完整的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野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庞大。此外由于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污染较少,空气质量较好。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浩饶山镇也大力发展了以绿色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业,但是由于浩饶山镇地处中温带气候区,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但是时间较短,旅游产业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客流量以及旅游收益情况不稳定,因此也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十分困难。此外,该地区的农副产品也十分丰富,但缺少知名度,销路范围十分狭窄,收益较低。

农村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它展现着最古朴的中华文化,而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更是关系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浩饶山镇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着乡村文化与民族文化双重的发展优势,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潜力与机遇。民族地区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独特优势,充分展现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文化的发展动力,充分挖掘该地区民族与乡村文化的价值,将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充分发挥地方的文化优势,开展乡村民俗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力打造具有地方特点的吃住行游全方位的旅游产业链,避免旅游产业发展受季节、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此外,要充分利用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客流量,拓宽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的销售渠道,通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绿色生态食品加工、林下特色物产资源开发等,突出民族地区乡村的特色,在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以政府的有效参与为保障,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的和谐与发展

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复杂的民族背景,在实施各项乡村发展策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民族成分混杂,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发展习俗也不尽相同,扶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如何有效的化解由于民族文化变迁所引发的民族矛盾,维持民族及乡村的稳定,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素质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人们固守的文化理念及风俗习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不合时宜,甚至会至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浩饶山镇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有汉、蒙、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朝鲜、门巴、锡伯等10个民族构成。因此,在实施精准扶贫及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该地方的民族特性,在尊重民族多样性及差异性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及习惯,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有效化解各种民族矛盾,避免民族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群众自己的意愿,从不同民族人民的需要出发,让各民族的人民主动参与到该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来,充分激发和调动各个民族人民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让各民族人民群众自己掌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既要改变当前农村落后的发展面貌,也要注重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风土民情的保护,建设一个既符合人民群众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和特点的乡村,让民族地区的农民群众既能实现生活上的共同富裕又记得住乡愁。最后,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主动摒弃落后的文化理念,抵制不良的风俗习惯,促进地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保持文化特质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各项战略措施的有效进行

第一,要不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自治区必须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的政策优势,为乡村发展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以保证各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第二,继续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要不断加强乡村公路、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乡村各项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第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与体制。该地区想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保护好当前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与惩罚措施,避免自然及生态环境继续遭到人为的破坏。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农业发展上,要实施相应的保护与补偿机制,控制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对灾害、歉收、价格低等进行有效的补偿,避免农产品价格完全受市场的控制,保证人们的收入水平。第五,在改变当前落后发展面貌及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风土民情的保护,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保持该地区的文化优势。

通过以上途径,逐渐带领该地区人民走出一条适合该地区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逐步实现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乡风文明、人民富裕的发展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改变民族地区传统落后的发展面貌,改善城乡及区域之间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A study on the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haorao mountain town in zhalantun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ang li ,Yi m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China.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put forward that to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lead rural people to live prosperou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explored at present. However, due to the special regional environment, China's ethnic regions are more backward than other region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m and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s vigorously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take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hange the backward state of rural areas in ethnic areas. To lead the rural people of ethnic areas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With the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s the foothold, we will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ultur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beauty, social harmony, rural civilization and people's prosper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Multi-ethnic area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