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罗 芳 琼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摘 要: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点,结合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的教育趋势,论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促进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 Enterpris
LUO Fang-qi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ibin, Guangxi, 546199,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mod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ombining with the education trend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 a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mode.
Keywords: applied universit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想要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必须具备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就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因此,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2],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任务[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学改革目标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已采用多种改革方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改革,实践教学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高校对工程实践能力的结构与内涵认识与企业的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不全面、不系统[4-5],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借助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方法,探索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及对策。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新模式。
1 高校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主要有实践内容、实践体系、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实践考核评价机制等等,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实践内容单薄缺乏实际工程项目、校企联动不足、合作资源利用不充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表面化等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内容单薄,校企合作关系表面化,缺乏实际合作工程项目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由于缺少对应专业应用背景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实践应用价值相对较低。近几年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努力寻找最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引进一些工程项目,有针对性开展校企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高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企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效益,是以盈利为追求目标。企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责任,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监督执行力较差,往往表现为校企双方互签合作协议、在教学需要时企业随意指派一些人员到高校授课、第七个学期企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层面,并没有进行深度合作,实际工程项目变成一句空话,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实践操作能力无法真正落到实处[6] ,校企合作办学的许多功能没得到发挥。
(2)校企合作责任意识弱,合作教育性不强
校企合作是以生产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活动,需要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教育活动,让教育活动贯穿整个生产活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生产活动优于教育活动,存在生产工作任务的教育性不强的问题。企业普遍认为教育的责任主要是学校,其主要任务就是提供实践机会,对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积极性不高。校企实践教学通常受到企业生产活动和任务的影响,对于生产活动任务内在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进度安排等等等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对教育活动的科学教学设计和执行存在很多不足。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生产活动没有优化,如流水线工作、一些重复性的简单体力劳动等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认真思考。甚至有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并未提供师傅进行技术指导。
(3)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基本上都是以课程实践为主,课程实践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占比例相对较多,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相对较少。尽管后续也开设有课程设计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单门课程内容而进行的综合训练,各自为营分散独立,且实施形式单一。这种使专业知识呈现“碎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没能将专业前后知识进行有效的连接贯通。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比如举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但能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覆盖面较窄,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要想达到提高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训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远远不够。
(4) 实践教学师资不足。
教师实践技能缺乏是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读书高校到教学高校,缺少实践经验,大部分实验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指导学生的实验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相对丰富的老教师因对新技术、新知识接收能力较弱,不利于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部分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往往受到家庭、企业以及单位的考核机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对挂职之事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给学生授课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大多数因受时间、个人精力、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施。
2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
根据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借助诸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和方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转变目前高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型问题,务必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进行构建。
2.1构建协同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使校企协同育人真正发挥效用,由校企共同制订针对性较强的实践培养方案,在此,参考文献[6-8]以工科专业为例,从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内容建设两方面设计了校内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多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模式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内创新实验基地、校内外创业培育基地、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在线项目工厂五大平台完成。体现了基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能力培育三层次阶梯式的多维度实践培养目标。
图1 协同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基础、校内综合、创新创业实践。校内基础实践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实践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内容设计时要多注重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有必要适当减少。设置实验内容需要不断地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清楚企业行业经常用到的一些工具、软件和技术,最终将其纳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满足企业用人需要。一些基础实践环节可以依托企业的在线项目在工厂内进行完成,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在线指导下能真正接触到实际的企业实践项目。此外,借鉴 “翻转课堂”思想组织和管理实践过程,使得学生的实践过程不再受时间、地点等的约束。
校内综合性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培育等基地所承担的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该实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后,强化技能训练,深入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市场最新的科研技术,为他们今后到企业进行实训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过渡。
2.1.2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按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探索“全程参与,深度融合”[9]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结合学院专业情况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促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共享。
企业全程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方案第一学年设置了一周的《专业认识实习》,主要由学校组织,企业主导。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以便让学生尽早知道目前专业发展情况,企业一些基本情况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形成对企业、行业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直观印象和对职场生涯的规划意识。在第二和第三学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分别都设置实习环节,该环节由校企双方协同在校内完成。在第四学年,将学生输送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企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并可以选择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为了促进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在企业工作的热情,保障实习任务及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每个学生指派有1名企业导师和1名校内指导教师。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实现了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10]。解决了师资及工程项目缺乏的问题。
2.2深化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内容
校企合作是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由过去的闭门办学向开发式办学的转变。要使得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即合作单位仅给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习岗位等基础层面,应广开合作空间,增进合作深度。校企双方需要不断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和实训计划、研发校本教材,将前沿知识及关键技能等融入课程。校企双方共同搭建教学管理平台,对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及评价,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同频共振 ”。学校与合作企业沟通和商定,尽可能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即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增加实习深度和广度,让实践环节的实现形式多元化。
校企双方不仅可以协同办学,同时,高校也可以联合企业创立、强大校办企业,研究专业或学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术式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2.3“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培养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必须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校企合作中承担实践教学的老师各有优势,高校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企业技术人员具有实践优势,表达能力不很理想。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承担培养师资的任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同步推进,合作双方各自派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和技术人才指导实践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互通有无,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同样,企业技术人员利用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和技术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注重教学梯队建设,青年教师因缺乏各方面经验,应由资深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传、帮、带等方式进行培养。鼓励他们老师到企业挂职和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跟踪新技术,掌握最前沿信息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11]。增强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的培养和研究型人才的实践教育。
3 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思考与建议
(1) 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校企合作举办学科竞赛,使学生通过各种比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校企联合科技攻关,校企联合申请各种横向、纵向课题,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共同孵化相关创新创业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实践能力。学生申请创新创业类项目时,应设置双导师制,校企联合指导学生。
(2) 整合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对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适当引入企业资源完成,采用“半企业导师半校内导师”模式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工作。有时模拟项目有局限,企业导师应采用符合真实工作业务流程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基地方面,无论是课内实践、综合性实践课程还是顶岗实践,尽可能将实际教学基地放在企业中进行。
(3)成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设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建立实践教学监督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企业和学校的长期合作。学校负责运行管理,企业负责业务管理。管理机构人员主要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和学校骨干专业教师组成,任务是指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沟通、处理和解决合作过程出现种种问题,搭建可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项管理制度,督导和检查校企合作各环节运行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等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校企共建共管、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因素,地方高校如何保证校企深度合作和持久合作,深度开展合作人才培养,还有很多挖掘和探索的领域。坚持从学校长远发展视角看校企合作,做好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的接轨工作,地方高校就能找到符合校情、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以实现“服务地方”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
参考文献:
[1] 曲学楼,等.计算机学科创新实践教学台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64-167.
[2] 刘在英,沙洁.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1):1-4.
[3] 朱梦冰,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
[4] 范文曜.大工程意识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8,(7):164.
[5] 吕小艳,文衍宣. 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3-16.
[6] 张其亮.工程思维引导下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53.N.20180119.1452.038.html. 2018-01-19
[7] 张其亮,陈永生.基于OBE 的多维度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3):206-209.
[8] 王瑞锦,文淑华等.螺旋递进式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174-178.
[9]郑 锋,缪国钧,陈明学.提升本科学生“企业学习”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J].中国大学教学,2016,(6):71-75.
[10]柳长安,白逸仙,杨 凯. 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6,(1):36-41.
[11] 黄晓寸.校企合作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分析[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34(1):104-106.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JGA310)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智慧互联专业融合实验室,构建面向应用型大学课程(教高司函 [2018]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