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曙粤教授从湿论治小儿泄泻

吴曙粤教授从湿论治小儿泄泻

陆怀虎 ,吴曙粤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吴曙粤教授认为湿邪是导致小儿泄泻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而采用中药外洗以健脾祛湿、行气利水为法,配合针灸、贴敷等方法,疗效确切。

关键词:小儿泄泻  七味白术散   

 

吴曙粤系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的硕士导师,教授。深研儿科临床工作、中医药及针灸研究34年,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儿科临床经验。吴教授精心钻研、用药审慎,擅长运用多种中医疗法治疗儿科疾病,对小儿泄泻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笔者系吴曙粤教授的研究生,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吴曙粤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略做小结,以供同道鉴习。

泄泻是以脾胃运化失常,引起大便次数增加或排便次数频繁,质稀薄或者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同时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口干口渴,低热或有腹痛等症状。轻者及时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泻利过度,病情较严重,可见小便量少或无,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皮肤干燥、褶皱,啼哭无泪,囟门及眼眶凹陷,呼吸深大及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阴竭阳脱。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在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多见于2岁以下的患儿,年龄越小则发病率越高。西医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肠道菌群及对症支持等为主[1]。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泄泻主要是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后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临床上获得佳效。

1、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是小儿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性疾病,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小儿肺系疾病。祖国医学对泄泻病认识比较早,《内经》有“濡泄”、“洞泄”、“飨泄”之说。《幼幼集成· 泄泻证治》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脏,主人身水液,具有温化水液之功。吴教授依据《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得出无湿不作泄。指出导致泄泻的主要病因归责于湿邪。加之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肾常虚。《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清代叶桂的《临证指南医案》提到“长夏湿盛为泄”。指出湿邪困脾,脾胃受湿邪阻滞则运化功能失司,气机升降失调,郁久则可化热;肾脏虚弱,体内失于温煦,气不化水。水湿下迫于大肠则为泄泻。《内经·经脉别论》:“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气行则水行,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水液输布异常,水走大肠,可致泄泻。《内经·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邪黏滞,困阻三焦,三焦气化不利。其临床特点为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可见有腹胀、身重、恶心呕吐,或有腹痛,发热,口渴不喜饮,小便量少,舌苔白腻、脉缓等证。故湿邪导致小儿肺、脾、肾、三焦四脏产生了影响,导致肺、脾、肾、三焦四脏受损,运化功能失司,津液失布,湿浊内停,发为泄泻。若久泻则伤阴,迁延不愈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甚者阴竭阳脱,危及生命。

2、分期论治,针药并用

小儿泄泻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采用分期辩证予以中药治疗,同时予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

2.1急性期用药 导师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小儿的体质,归纳出急性期多发为湿胜所致。治疗上健脾祛湿、行气利水为法,又兼顾到肺、脾、肾及三焦。常选用七味白术散为基础方,随症以泄泻验方(黄芪、党参、石榴皮、乌梅、大腹皮)化裁。七味白术散来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名白术散,书中记载:“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明·儿科医家万全《幼科发挥》中赞“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七味白术散是以白茯苓、木香、藿香叶、炒白术、葛根、人参、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方中人参补脾胃之气;白茯苓、炒白术燥湿健脾、淡渗利湿;木香辛香行气、醒脾止泻,加强健脾温肾之功;藿香叶其味芳香,其气轻清,化浊祛湿,为泄泻之要药;葛根升清止泻。三者配伍,芳香化湿,升清降浊;藿香叶、葛根兼可解表,甘草则调和诸药。四君子汤味甘性平,可达匡正达邪之效。若患儿泄泻次数过多,且有伤阴时,可用泄泻验方,泄泻验方中的黄芪补益元气、利水消肿;党参健脾益气生津;石榴皮其味酸,能涩肠止泄泻,为泻利之常用药;乌梅止下利,充五脏之阴;大腹皮宣肺利水、畅通三焦。

2.2 慢性期用药 久泻易气阴两伤,久病致虚,故对于小儿泄泻期的治疗,吴教授认为应以补气健脾培土拖阴为主。处方采用六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减。六君子汤出自于《医学正传》,以白茯苓、陈皮、人参、半夏、白术、炙甘草为组方,具有补气健脾、行气燥湿之功效。方中人参补气,白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渗湿,陈皮燥湿理气,炙甘草调和诸药。生脉散源于《医学启源》,由人参、五味子、麦冬组成,具有培土拖阴,益气生津之功。若患儿久病致中气不足,则加黄芪、太子参、炮附子;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砂仁、三棱、莪术;若小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若大便泻下急迫,气味酸臭者加黄芩、黄连。

2.3 针刺疗法 急性期针刺足三里穴、气海穴、止泻穴(关元穴上五分)不留针、行针1分钟左右出针。慢性期加针刺“四缝穴”:四缝穴在双手第2~5指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经外奇穴,左右两手共8穴[2]。用消毒棉球消毒四缝穴,再用三棱针点刺,进针1~3mm,出针后挤出2~5滴黄色液体或血液为度,以干棉球拭干后消毒,隔3日一次或每周一次。此外,还要指导家属进行饮食调摄,避免或不食用油腻、冷饮、牛奶及煎炸食品,适当进行食补。

2.4贴敷疗法 外敷处方:生姜1块,切开,滴1-3滴白酒,煨,捣烂。敷神阙穴,再用胶布“十”字固定,4~6小时后取出。

3、病案举例

患儿,女,1岁3个月,家属代诉“腹泻5”就诊。患儿5天前因饮食不洁后出现腹泻,日五、六6次,于当地儿科门诊治疗,予“蒙脱石散”、“妈咪爱”等药物口服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前来就诊,症见:腹泻一日五、六次,为便质稀溏,甚者如水样,夹有食物残渣,未闻及特殊气味,无恶寒发热,无呕吐,无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精神稍差,尿量正常,肛周湿而不红。查体:患儿面色苍白,体温正常,呼吸32次/分,脉搏84次/分,咽不红,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体态适中,口周无紫绀,舌质淡,苔白腻,大便常规检查:未见红白细胞,未见虫卵。诊断为泄泻(急性期)治疗以健脾祛湿、行气利水为法。方以七味白术散合泄泻验方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霍香10g,木香6g,葛根12g,银花9g,炮姜9g,黄芪15,石榴皮15g,乌梅10g,大腹皮15g,生姜2两(切片)。煮水后兑温水外洗,加温水5~8倍(水温36℃~40℃,能浸泡全身为度),外洗患全身,使药物浸泡全身,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刺足三里穴、止泻穴、气海穴,行针1分钟左右出针。并嘱咐患儿家属用生姜1块,切开,滴1-3滴白酒,煨,捣烂,敷神阙穴,再用胶布“十”字固定,4~6小时后取出,每日一次。2天后复诊,腹泻次数明显减少,饮食较前改善,精神好转。予上方加车前子10g,连续外洗3剂痊愈。

4、小结

七味白术散合泄泻验方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患儿的病程,疗效显著,无明显副反应。吴尚先《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故可得出外洗亦可以起到调节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因而没有类似内服药物对消化道产生的副作用。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医外治亦能让小儿及监护人更容易接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且克服了婴幼儿口服药物的困难。两方相合,能起到健运脾土、行气化湿。方中运中有健、升降并用,配以芳香化湿,使气畅湿行,脾胃强则能升清降浊,治浊自去,再配合针灸,调节脏腑的功能。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曰:“其脏气轻灵……则一药可愈。”运用七味白术散合泄泻验方结合,涩肠止泻的同时异能健脾利湿,收涩而不敛邪,去湿而不伤正。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发展、缩短病程的目的。但是,在临床上还要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仔细进行辩证、分析病因病机、审查用药,善用经方,活用经方,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1]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76-277.

[2]石学敏,王玲玲,梁繁荣,等.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