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吴思琴 ,李劲松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近年来,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呈现出上升趋势。显然学生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对象。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最重要途径的研究课程也就必不可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在不同学校的推行,也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因此,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是有必要的。根据近15年来(2003-2017)民族团结教育领域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研究理论、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做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字: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学生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各民族团结意识是国家稳定的前提。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能培养社会各族成员团结意识,提高对民族团结的认识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不断进步,从个人到每个民族至整个国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发展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强化。纵观近十几年来民族团结教育研究成果颇多,随着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逐渐深入,许多学者将研究点侧重于学校应如何开展好民族团结 育。学校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场所,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研究也非常丰富。本文以现有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十五年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不足,为今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深入研究提出参考建议。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重要性研究
从宏观层面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顺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教育需求,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专项教育而且是国家意志产物实现民族工作社会化培养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为:为了顺应全球多元一体背景的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同时兼有国际眼光的优秀公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担负起培养未来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使命[1]。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能满足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应然诉求[2];民族团结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产物,也是地方发展之需要[3];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适应民族工作社会化的需要[4];是培养中小学生祖国历史文化认同感和爱国爱家情感的有效途径[5];是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学校实现民族团结的主要依托之一[6]。
微观层面,认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文化形象载体,从这一方面出发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文化身份认同。民族团结教育对拥有民族身份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进一步认知的作用,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民族的设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有利于培育未来认同民族、国家的公民从而实现民族团结、国家凝聚[7]。另一方面,课程原本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已成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阵地,因此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成为各级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8]。为了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针对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开发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规定开设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回应。民族团结教育典型课程的德育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9],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课程是具有目的性,并且有计划、有组织地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知识。民族团结重要性是促使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动力来源。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理论层面上,学者们认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定位模糊和重视度不够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首要问题。有学者提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定位模糊。如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国家教委、国家民委等上级机关在这方面从没有下发过明文规定;没能把该课程的建设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也没有对课程性质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其教学内容和目标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11]。课程基本定位不准确一方面导致教育主体不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发,更是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12]。很多地区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当成“摆设”“挂件”,只是徒有外表,效果不显著,差强人意在很多[13]。其次是课程体系不完善、教材理论过强,实践与理论联系缺乏。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受功利主义负面影响,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与专题教育相距较远,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对教学资源挖掘不足,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与网络时代不相适应[11];为本专科大学生所编订有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材因理论性过强,使得教材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共鸣,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强,造成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较大[12]。
实践层面,学者们认为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与方法都还存在很大挑战。首先在课程开发上,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有限,还未形成长效机制,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9]。其次在对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方法中,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探究式学习较少。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一味对民族政策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会使课堂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14]。具体表现在:课堂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教材内容不丰富,语言晦涩,通俗度不够;授课教师不固定、专业素质薄弱,社会实践不足,教育方法单一[15]。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途径研究
如何使民族团结教育通过课程达到预期效果,学者们认为首先需要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有从认知性、活动性、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11];有从民族团结教育内涵出发,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是什么、存在问题为什么、有效构建怎么办”的思路,述内涵,析现状,剖原因,寻良策,旨在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可持续发展[16];还有学者认为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专项课程渗透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将常规的课堂教学结合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成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17]。
其次在课程类别上学者们较为青睐于通过设置隐形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顺利开展。从隐形课程的作用来看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持久性不仅对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对民族团结教育上起着积极的影响[18];从隐形课程的教育内容来看,具有丰富多样性,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教育主体来看,具有广泛性。从教育方式来看,具有无意性与有意性辩证统一的特点。从教育效能来看,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渗透性。从教育效果来看,具有长期持久性[19];从隐形课程具体实施上重视基地文化环境建设、挖掘师生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基地制度管理等实践是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隐性课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发挥效能的重要途径[20]。校本课程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国家指导纲要精神下,结合乡土文化特色,融合各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对全国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起着重要借鉴作用[21]。
(四)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研究
目前,国家没有专门一套完整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或是设立专门学科。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依附其他课程或是出现在其他学科中交叉内容。因此,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对高校中思想政治或是马克思理论课程以及出现在小学德育课程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的成果研究;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合;中职德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思考等之类,学者们都在不断探索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理论以及民族常识,理性地观察、分析历史及现实问题,从而逐步树立起现代公民须具备的人文素养、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意识[22]通过对内容深度挖掘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念[23]。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开设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课程,因中小学处在特殊的心理阶段,课程内容多以常识,以活动形式开展,重点学习国家基本国情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理论政策等基础性内容,初步具备在思想和行为上正确的价值观[4]。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评述与建议
近十五年来,通过学者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不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新时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经验,也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理论,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内容丰富性,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等方面,弥补现有的研究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与完善。
(一)研究理论和实效性研究不足
首先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不足。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只停留在一个表面研究,或是只从单方面角度去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应该从学理上讨论能否单独成为一门课程,而不是仅仅去研究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渗透在相关课程。应该去研究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研究一套教材能够适用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来源于本身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其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研究有待增强。在目前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中,学界较为青睐于从什么角度出发如何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相关课程结合研究或是如何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渗透在其他课程。却很少对后续的实效性进行跟踪研究,缺少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进行后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缺乏一套系统课程研究体系,尤其是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后评价体系研究。
(二)研究范围局限
从研究范围来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针对高校时主要集中民族地区或是非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次针对于中小学时,主要是新疆、广西两省偶见东部地区江苏省等零星研究。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于少数民族更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学校的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重视对全国范围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在全国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不够丰富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来,呈现单一性。从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大多针对隐形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可否认隐形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也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两种类别课程研究。扩大研究内容,比如对显性课程或是综合课程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运用与隐形课程的对比研究等。总之充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有助于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开展。
(四)研究方法单一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方法单一,所搜集的研究文献,多是思辨研究居多。一些文章缺少对实际状况的调研,只是泛泛而论。其次,相关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缺乏信度、效度分析仅是在表面上下功夫。或是以某个地方为个案,缺乏全局考虑,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科学提出对策;提出对策大同小异具有普适性但不具有针对性,给人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印象。因此,需要扩大研究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或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使民族团结教育在运用课程这一途径时更得心应手,也使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更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邵晓霞.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04):19-24.
[2]邵晓霞.从“活动”到“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诉求——试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之意蕴[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4):24-26.
[3]刘昌升,任京民,陈柳.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的问题与优化——以云南省为个案[J]. 红河学院学报.2015,13(02):115-118.
[4]卢贵子.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04): 185-188.
[5]刘刚.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以新疆昌吉市回民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2(02):50-52.
[6]邵晓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认同度调查研究——以新疆部分中学为例[J].民族论坛. 2016(06):94-98.
[7]邵晓霞,傅敏.论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学理论及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1):130-135.
[8]陈蕾.民汉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跨文化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刘玉成.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广西教育.2013(38):13-14.
[10]刘玉成.广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11]马瑞.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 103-107.
[12]钟秋莲.构建民族地区高职民族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5(04):71-73.
[13]陆炎.探索开发民族团结教育微课程[J].中国民族教育.2014(12):19-20.
[14]吴丽微.寓德育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尝试[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09):60-61.
[15]孙延宾.新疆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3):32-41.
[16]马钟范.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05):149-153.
[17]韦兰明.探索构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民族教育. 2012(06): 24-25.
[18]蒋小玉,苏刚刚.新疆高校隐性课程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4(08): 26-27.
[19]张立辉王艳.论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3): 57-58.
[20]郑雪松.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隐性课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及实践[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3):86-90.
[21]李玲.广西民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2]杨娜.新疆思想品德课中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23]肖燕.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