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由数学“教学”迈向数学“教育”

浅谈由数学“教学”迈向数学“教育”

贵州省绥阳县实验小学:孙琦

  

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我认为,数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育人也非常重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由单一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向多元的数学教育转变。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供大家分享,谈谈由数学“教学”迈向数学“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走进生活数学知识模型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收集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情境,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发现数学在我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如:我在教学“千克和克”时,得带上几袋食盐,几个苹果,一些糖果,准备好天平,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用天平秤量出一袋食盐的质量,一个苹果的质量,以及一些糖果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1千克、500克、50克究竟有多重,用手垫一垫感受质量的大小,为生活中估计物体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后我布置了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物体质量的数学信息,如:一袋方便面的重量,一袋大米的重量等实际问题。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开放课堂,把“教学过程”社会

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室,因受到教学活动地点的限制,许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显得枯燥无味,学后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开放课堂,由室内到室外、校内向校外、课内到课外延伸,将教学过程社会化。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要把这些素材通过整理、分析、归纳等活动,得出数学的定义、规则,在进行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中去。当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他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思维得到了发散。

如我在教学“米和千米”一课时,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自“测绳”实地测量出1千米的实际路程。这样通过学生实地测一测,心中永远装下了这1千米距离,走一走体验到了1千米的路程大概需要时间。甚至给学习路程、时间、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高,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探究活动,并将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三、及时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感受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是一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程,数学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学的应用也经历了一定的变革。数学家们对数学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教育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数学家、学习创造数学是我们课堂不能缺少的元素。

如在教学“负数”一课时,在完成了负数知识的学习后,我趁机渗透了“正、负数的由来”,通过幻灯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认识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正负数的概念,到三国时期我国数学家刘徽第一次给出了正负数的区分方法,以“正算赤、负算黑”意思是用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直到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吉拉尔首次用“+”表示正数、用“-”表示负数,一直沿用至今。让学生感受到了正负数的发展过程、曲折的研究过程,认识数学家们为数学的研究所做的努力和突出贡献,教育学生热爱数学这门课程、热爱数学家们。在此我布置了一次特殊数学家庭作业,利用网络去探索你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下次数学课前3分钟向全班交流学习所得。有的收集了“0”是怎么产生的?有的收集了小数是从何而来的?有的收集了运算符号()的来历。的这次特殊的家庭作业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爱上数学和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欲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好法制教育是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体现。

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税率”一课时,不能单纯把学生是否能进行“税率”有关计算,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纳税的法制教育,这一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纳税?纳税哪里去了?偷税、漏税会有什么结果?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进行纳税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搜集,而后有的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了学习,有的学生对纳税人进行访谈。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了纳税的重要意义,更加认识到纳税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体验到纳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由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多元发展、多能人才的新时代人才所需。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