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李吉银
【摘 要】 家校之间优质合作的诉求虽已深入人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改变现状,校长的积极作为至关重要。在家校合作共育中,校长至少应该主动承担起三种角色,即家校共育的鼓手、教育子女的典范和博学多识的师长。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变家庭教育分数至上、不闻不问、责任转嫁等不良现状,提升家庭教育的质态。
【关键字】校长;家校合作;角色定位
家庭在个体生命成长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和重视,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管窥之,家庭教育无上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但也毋庸讳言,当下中国亿万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和不小的问题,强化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合作任重道远。
虽然家校之间优质合作的诉求已深入人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消极介入的态度和家长懈怠参与的愿望。要改变家校合作若即若离、成效平平的现状,校长的积极作为至关重要。那么,在家校合作共育中,校长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
一、家校共育的鼓手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话说得简单,却未必武断。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1】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所系,校长的思想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前进方向。家校合作共育本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但在传统教育的长河中多未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是历史走到当下新的时代,在“分数至上”的余威下,学校第一、教师第一仍然大行其道,“关起门来办学”者不在少数。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感受的许多屈辱和痛苦,其根源在于家庭生活,在于他家里的日常生活不顺利。学校不能消极地旁观,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只是正确地说明事情的根源。学校是一个社会性的教育机构,负有积极地影响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的使命。”【2】学校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只有冲破学校狭隘的藩篱,牵手家庭,拥抱家庭,儿童的成长才能身心两健。有人说,孩子80%的坏习惯都是在家庭形成的,一个问题学生背后多有一个问题家庭,事实存在的“5+2=0”的教育现象就是明证。而天生的,“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的孩子的人。”【3】可见,校长理应为家校合作鼓与呼。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然而所有的人都要成为丈夫或妻子,成为父亲或母亲。”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开设家庭关系修养这门课,“教育男女青年,如何做好结婚的准备,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什么是家庭关系中的高度文明以及如何教育子女。”【4】苏氏是世界最伟大的校长之一,其教育的成功,是学校、家庭合作共育的典范,在学校开设家教课程,可见他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校长作为家校合作的鼓手,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向家长们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理念、家校合作的方法。我曾经所在的学校,先前总是有家长动辄在网络上发帖,说学校老师工作的不是,不少说法完全是家长莫须有的臆想和夸大其词,他们简单地认为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增强自己的话语力量,让学校和老师“就范”,搞得老师们很有挫败感,也牵扯和浪费了我的精力。我除了在全校家长会上重点向家长们讲了一则家校成功合作的经典故事,更请老师们把我的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让每一位家长记下来,若愿意还可以加上我的微信,遇到事情直接与我交流。我的微信好友有很多学生家长,我的微信成了家校沟通的“热线”。我把以前家长们反应的所谓学校教育的异相、老师们存在的问题,写成文字,通过微信公众号发给每一位家长阅读了解,比如有一篇文章《家校合作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就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留言评论者众多。不久以后,学校再没有接到过一起网络质疑帖,倒是偶有家长通过微信表达对学校教育和老师工作的感激之情。以前让老师们觉得“难玩”的家长,成了我和老师们的朋友。家校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和谐的局面。
二、教育子女的典范
家长为什么要听学校的?校长通过学校发出的声音,能被家长所接受吗?《学记》曰:“亲其师,信其道。”千言万语的说教,不如现身说法的呈现。校长讲家校合作,目的是家庭与学校牵手,形成教育的合力,宗旨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校长要防止陷入“说的比唱的”好听的境地,否则你可能演讲时唾沫飞扬、激情澎湃,引起家长激动与冲动无数,但当家长们从各种渠道得悉你的子女教育并非如你口中一般时,你很可能便失去了人心,我以为比一般老师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来得更要猛烈,因为你是校长,在家长眼里你是这个学校最大的“权威”,权威大厦的倾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哈佛教子枕边书》代序起名“一种伟大的经验”,其中说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目的和手段,社会的希望在于教育,同样,家庭的希望也在于教育。但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却是全世界每个家庭最为困惑的难题。”【5】家教的困难普适芸芸众生的每个家庭,概莫能外,校长亦然。
“身教重于言教”可谓教育“永流传”,比普通教师又多一层教育管理者身份的校长,又是着力宣扬家庭教育、致力提倡家校合作的砥柱中流,家长们会首先要求你是家庭教育的模范。这似乎有点强人所难,因为教育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如若换一种思路,校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模范性呈现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
我有一位校长朋友,他在女儿升初中时做了一个异于常人的选择。他的女儿小学毕业考上了民办A校,这是当地最好的初中,B校与C校都离他家不远,B校与A校的声誉相当,人们对C校的评价要明显落后于AB两校,但他却义无反顾地把女儿送进C校读初中,他说了三点自己的想法:一是C校在他的工作单位旁边,女儿上下学可以跟他一路走,便捷;二是给女儿多一些睡眠时间,A校和B校学生考试的成绩要明显高于其他初中,这是拼睡眠的结果,他认为初中阶段长身体胜于一切;三是他觉得Y高中才是孩子应该尽全力拼搏的时候,只要女儿能进入Y高中,与其他孩子在同一起跑线抢大学的入场券,即可。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想法真的如愿实现。近些年不少家长和其他朋友咨询他孩子读哪所初中的问题,他俨然成了权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身段健康重于一切”“三流的学校也有一流的老师”“让孩子在该奔跑的时候拼命”等,都让咨询他的人很受用。
可见,校长要成为家长眼里的家教典范,首先要争取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教育往往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校长首先要做的,是不遗余力把科学的家教理念传递给家长,若能陆续得到实证,更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博学多识的师长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举世闻名的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寄养,他的奶妈是位石匠的妻子,他从小在这个乡下家庭里爱上了锤子和凿子,这直接促使他以后成为大雕刻家。虽然父亲极力反对他做雕刻家,但熊熊燃烧的内心之火让他的父亲也无可奈何。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实,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共通的地方都是要燃起儿童的内心之火,激发他们持续向上生长的愿望和力量。有些家长不知道,家校共育要引导他们知道;有些家长知道却没能做到,学校要帮助他们,并且跟他们一起努力做到。其效果或许就取决于校长的知识力与执行力。
对于家校合作共育,校长的博学多识表现在哪里?我以为首先是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李镇西校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当别人问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认为教师的“高素质”第一条就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李镇西校长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与学生亦师亦友,亲如父子、父女,他以真心换得学生的真情,学生爱他、敬他。如此爱学生的校长,在家校合作中指导家长们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乐于接受吗?教育能够成功吗?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吧。
其次是前瞻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我们都知道,孩子眼前的成绩远不如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重要,但在当下校园,为什么幼儿园就去学汉语拼音、数学计算,用这些占领幼儿游戏玩乐的宝贵时间?为什么小学就有周考、月考、分数排名,出现不少的厌学孩童?说白了,校长骨子里想什么,心底里要什么,校园里就会出现什么。学校教育必须教书与育人同步,育人应该优先起步,校长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科学质量观,把这种成人观、成才观,以及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策略告诉家长,逐渐改变家庭教育分数至上、不闻不问、责任转嫁等不良现状,提升家庭教育的质态。
再次是丰富的家庭教育的实践。笔者的外甥读高中时,姐姐抱怨他总是不肯吃黄鳝,花钱给外甥增加营养,他却不领情。其实姐姐不知道问题出在她身上,她从小不吃无鳞鱼,而她现在又掌管着家里的锅碗瓢盆,平时不吃,突然要吃,孩子哪里会依她呢。孩子不是不要丰富的营养,不是不想营养均衡,只是家长日常不作要求,没有培养,心血来潮式的改变往往难以实现。我也由此想到,校长应该是校园里最会讲故事的人,他应该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学生的相处、家长的交往,家教故事能够如数家珍,用鲜活的实践故事,让家庭教育更生动,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社会上不懂教育重要性的人很多,有的人即使知道也不想对自己的孩子好好教育。要想很好地教育孩子,单靠学校又是办不到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而家校合作的关键,是校长身处其中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于中国教育意义重大,校长任重道远。
[1]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126.
[2][4]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0-131.
[3][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262.
[5][美]斯托夫人等著.亚北,蓝黛译.哈佛教子枕边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