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复兴背景下北京私家园林保护与利用

老城复兴背景下北京私家园林保护与利用

 

雷宏响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00)

 

摘要:老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中,重点提出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私家园林作为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老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代价值。然而,北京老城私家园林正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保护研究及实践尚处在探索阶。通过对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的调研及分析,结合老城复兴的策略方向,总结出在老城复兴的背景下,私家园林能够在其中发挥最大价值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老城复兴;私家园林;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5+5

 

一、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所在,受到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最为明显,历代私家园林的兴建或衰退一般均与国势盛衰及统治者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联。历史上北京私家园林造园风气极盛,元明清各代均有大量名园涌现,但现存数量不多,而且长期被严重忽视,尤其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背景下,其保护现状面临诸多困境,亟待抢救。

(一)元朝

北京私家园林第一个兴盛期是元代。元朝经济发达,百业俱兴,园林建设开始快速发展起来,见于史册的名园已不下几十座之多。元大都的私家园林大多为高官所建,但也有一些布衣文士坐拥园亭,多选址临近海子(今什刹海地区)。此时私家园林在整个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中都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明朝

明代北京园林盛极一时,以外戚、功臣世家以及宦官这三类人的园亭最为鼎盛,其余官僚、文人私园次之。西城什刹海一带因为临近大片水面,引水、借景十分方便,成为城内最集中的园林区。东城崇文门内泡子河一带也是园林荟萃之所。明代北京私家园林已经蔚为大观,京城诸名园各有独特景致,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名园迭出,手法高超,使得北京宅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地域流派。然而明末动乱之后,京城原有的元、明时期名园大多毁残凋敝,难复旧观。

(三)清朝

清代是北京私家园林最鼎盛的时期,目前留存的园林也大多建自此时。至康熙中期开始,天下平定,经济复苏,私家园林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京城内外遍布名园胜景,可达数百座之多。此时园林部分受江南园林文化影响,开始有佳作出现,名园多规模弘敞,气度不凡。至乾隆年间,北京内城的皇室贵豪的府园数量已经达到十几座之多。自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大为衰败,私家园林的兴建也不及前朝,清末后期极少新园出现。到了清代末期,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北京私家宅园明显受到洋风的影响,一些西洋建筑及造园手法在京城私园中有所体现。但清初的许多名园都已经完全消失了。

(四)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北京私家园林大多继承了清朝的遗产,并大多加以兴建和改造,除摒弃了封建等级制度其造园手法得以改造创新外,更是受到洋风渲染出现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形式和园林手法。京城旧的王公官僚大多没落破产,花园也随之易主,旧宅园的新主人多为北洋政府的政要。极少数花园仍为原主所有。不少旧园为外国教会、洋行、机关所占。还有部分大型府园被改建成机关校园。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迁都之后,北京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同时经济衰退,私家园林的建设也基本退潮。尚有清代晚期以来所建的大量私园存世,当时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应该对京城著名的私家宅园进行保护,囿于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对私家园林的保护动议根本无法落实。但民国时期的园林还大多仅仅沦于残破,尚无大规模拆除破坏之事。

(五)新中国成立

1949年解放之初,北京尚存较完整的私家园林不下一二百处,如果加以系统保护,可望为古都留下一批极为灿烂的文化风景。可惜的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对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态度常常是不加珍惜,任意毁弃。经过几十年的城市改造后,大量的宅园已被拆毁,北京私家园林从整体上遭到全面破坏。解放后,随着产权的变更,许多原本为一家一姓所有的宅园变为单位宿舍或者大杂院,而且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旧城中的加建、改建也越来越多,于是占有较大面积的园林景观成为最大的阻碍,园中的水池常被填平,假山常被推倒,亭榭常被拆除,花木常被砍伐,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空地以修造面积更大的新房。还有不少宅园中的假山山石被拆除用于新的公园或宾馆建设。另有许多主管单位和建设部门对这些旧园毫不爱护,仅仅为了道路拓宽、城市改造乃至房地产开发等等原因,就把许多原本完好的宅园破坏殆尽。当然,城市主管部门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园林的珍贵性。1954年前后,北京市规划管理局曾经对桂春宅园、半亩园、振贝子园、醇王府园和余园这五处花园进行了简单的测量和文字记录,并把这五座园林列入《北京城内建议保留特殊庭园》,不准再行损毁或搬移。并提出建议将北京城内价值较高园林保留和发展以供居民游览和憩息之用,可成为街头花园或小型文化馆、展览馆等。但实际上这些设想并未得到贯彻,除了醇王府园被改为宋庆龄同志居所而保存较好外,其余几座宅园都受到很大破坏。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北京对私家园林的破坏也进一步加剧。北京原有的清代、民国旧园大半已经归于尘土,存余四十多处实例多为残缺破败之景,仅少数尚能保持完整,而且有些硕果仅存的园林还仍然继续面临着被拆除、被破坏的危险。

(六)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北京市政府为解决城市发展、居民住房、旧城四合院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在以四合院形式为主的私家园林改造方面做了多种探索。北京市在总结吸取以往旧城改造的经验和教训之后,逐渐地把私家园林的改造从大规模拆建转向小规模院落式整治,通过微循环、渐进更新,解危排险,街巷胡同整治工程,也产生了私家园林的新功能类型,一些个体园林修整后利用价值较高。然而改造涉及范围较窄,仅从微观层面对个别园林进行了修整改造,没有改变私家园林整体矛盾和问题。

(七)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路线基本确定,中国进入社会稳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阶段,对老城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也逐渐开始走向正确道路。2009年,当代中国建筑师贾珺《北京私家园林志》一书对北京历代私家园林的历史及现状详细进行了描述记录,并提出相应保护意见。近年,苏杭等学者对北京老城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相应策略建议,也有学者对什刹海地区名园进行了相应研究并提出意见。这些文章主要从园林历史、价值、现状等方面入手,描述园林的起源,造园手法,园林艺术形态,现状保存情况等方面,但结合在老城复兴背景下对私家园林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层面进行探讨与研究的书籍相对匮乏。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私家园林的保护利用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有关北京四合院及文物保护等相关政策开始提出。2017年3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印发《2017年公园风景区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落实组织开展历史园林普查工作,对历史园林留存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同时相应的保护相关的图书及学术研究文章也陆续涌现。然而,私家园林的保护工作,近些年虽然有所加强,但总体上来看,仍显得比较薄弱,无论从私家园林的自身价值出发,还是结合老城复兴的大背景,都没有对私家园林提出针对性、合理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不少私家园林因保护不善仍在遭到严重破坏。如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将大打折扣。

二、私家园林在老城复兴背景下的价值分析

新总规”指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保护内涵,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保护体系。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为市民提供丰富宜人、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私家园林作为老城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量信息,在老城复兴发展中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保有古都风貌

北京老城分布着大量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传统建筑极其构成的院落,这种建筑、街巷、园林等城市空之间相互结合及组合方式构建了北京老城特有的古都风貌。私家园林作为院落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脉中能够充分表现出其所处的社会性质的一种理性实体,能够充分体现古都风貌,使城市文脉、城市意向能以物质形态存在,并使各种关系在这种物质形态层面上得到统一。

(二)传承传统文化

私家园林是京城中上层社会重要的生活场所,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刻体现,文化内涵包括北方地域文化、京城官僚文化、传统士大夫文化和封建等级制度等多重特性,对老城私家园林的保护和利用不但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有重要价值,同时在对私家园林知识的普及、园林文化精神的传承等方面都具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私家园林作为老城胡同内有文化底蕴、有活力的历史场所,通过强化文化展示与传承,进一步挖掘,可重新唤起对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

(三)优化人居环境

“新总规”提出,老城要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私家园林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城市绿地形式,不仅是老城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北京城市规划建绿、疏解增绿的重要职责。同时,它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其它绿地所无法超越的,可作为休憩、交往、展示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展现各类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多元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交织的美丽景观。

(四)促进老城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重视,单一的自然景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私家私家园林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开发,从而吸引国内外游客资源,这对加快老城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经济价值也是私家园林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北京老城私家园林现存概况

花园是一种很容易被荒废、改造的艺术品,私家园林原以优美的居住环境得名,而现却今非昔比。据实地调研及文献资料统计,北京老城现存价值较高私家园林约40余处,主要集中于东城东北部和西城什刹海地区。

1、保护状况

现存的私家花园栉风沐雨、屹立百年,有的几经改造、面目全非,只能依稀从残砖片瓦中感受昔日的辉煌。能保持历史原貌的私家园林非常有限。至今只有崇礼宅园、顾维钧宅园、可园、醇王府园、恭王府园、乐达仁宅园六座私家园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可园、醇王府园、恭王府园和乐达仁宅园均为北京私家造园艺术的杰出代表,保存完好。可园虽价值较高,但目前不对外开放,无法更广泛的发挥其存在价值。醇王府园和乐达仁宅园现作为名人故居对外展示,历史价值虽高,但艺术价值较低。而崇礼宅园现在为大杂院使用,宅园中私搭乱建的新建建筑,对园中风貌存在较为严重破坏作用。顾维钧宅园中的花园只余部分遗迹,现不对外开放,利用价值较低。仅恭王府园现设有独立的文物管理机构并以古典园林的形式完全对外开放,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园林属性得到了充分强调,充分发挥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定位北京市文保单位的园林有十三处,此外,属于东城区和西城区区级文保单位的园林有十四处。大部分文保单位均未突出其园林属性。而且还有翠花胡同某宅园、兰馨书屋、谟贝子府园、余园、那家花园、学院胡同39号宅园、藏园、振贝子府园和张之洞宅园九处园林没有列入任何一级文保单位名单。

1 北京老城现存主要私家园林保存状况一览

编号

园名

年代

文保级别

现在用途

保存现状

1

崇礼宅园

清代

国家级

大杂院

格局尚存

2

顾维钧宅园

清代

国家级

行政办公单位

格局尚存

3

可园

清代

国家级

个人住宅

保存完好

4

醇王府园

清代

国家级

展览馆

保存完好

5

恭王府园

清代

国家级

展览馆

保存完好

6

乐达仁宅园

民国

国家级

展览馆

保存完好

7

鼓楼东大街255号宅园

民国

市级

宾馆

保存完好

8

李家花园

清代

市级

商铺

保存完好

9

志和宅园

清代

市级

行政办公单位

格局尚存

10

载搏宅园

清代

市级

宾馆

格局尚存

11

荣源宅园

清代

市级

大杂院

格局尚存

12

明瑞宅园

清代

市级

大杂院

格局尚存

13

绮园

清代

市级

行政办公单位

保存完好

14

涛贝勒府园

清代

市级

学校

保存完好

15

西四北三条11号宅园

民国

市级

学校

保存完好

16

阅微草堂

清代

市级

展览馆

保存完好

17

郝家花园

民国

市级

行政办公单位

格局尚存

18

庆王府园

清代

市级

行政办公单位

格局尚存

19

礼王园

清代

市级

行政办公单位

保存完好

20

贝子弘旿府

清代

区级

行政办公单位

保存完好

21

承恩公志钧府

清代

区级

行政办公单位

保存完好

22

奋章胡同四合院

民国

区级

个人住宅

保存完好

23

东兴隆街52号四合院

清代

区级

办公

保存完好

24

马家花园

民国

区级

大杂院

格局尚存

25

莲园

清代

区级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