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王艳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摘 要:根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特点,将毕业实践教学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深度融合,开发应用“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3”个基本任务、“2”个核心任务和“1”个探究任务来真题实做,实现了夯实基本能力、强化核心能力、挖掘探究能力,并能更好地训练、考核和发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教学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毕业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毕业前最真实的一次职业锻炼[1]。所以,毕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是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深度融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毕业设计课题,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充分体现毕业实践的职业性和岗位性,是对毕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也是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2]。积极开创系统化、体系化并与高职教育理念相吻合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挖掘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毕业实践教学研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现状
现阶段国内外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来实施,其教学效果主要是依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部分毕业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由学生结合顶岗实习自由选择和完成毕业设计课题[3],教师主要根据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单一终极考核评价。
在实际毕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周期长、岗位多样、地点分散及教学管理难度大等特殊性,现行的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少,任务量不均衡,且过于开放、广泛,只是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技能的强化和考查,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岗位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探究技能的综合培养情况;毕业设计的课题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也不便控制,导致一些学生选择易做、量小的课题来应付了事,甚至从网上抄袭一些与专业和实习相关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诸类问题都对高职学生初步形成的职业能力提升无明显作用,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降低了毕业实践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解析
根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对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专家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多次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的走访调查,兼顾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实际需求,提炼出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4],并按照“职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地对这些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工作任务分解
职业岗位 |
职业岗位能力 |
典型工作任务 |
||
施工员 造价员 资料员 安全员 质检员 材料员 监理员 试验员 |
基本能力 |
1.施工图识读与绘制 2.施工放样与复测 3.材料试验与检测 4.建筑主要工种操作 5.建筑构件验算与设计 6.计算机软件应用 7.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 …… |
基本任务 |
1.顶岗实习照片或视频拍摄 2.建筑施工节点图纸绘制 3.结构施工节点图纸绘制 4.测量放样数据计算 5.试验检测资料编写 6.主要工种操作流程设计 7.顶岗实习周志编写 …… |
核心能力 |
1.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2.施工组织设计 3.建筑施工组织管理 4.施工投资控制与成本管理 5.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6.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7.建筑工程信息资料管理 …… |
核心任务 |
1.单位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专项方案编制 3.监理实施细则编写 4.施工图预算编制 5.工程清单报价编写 6.施工安全资料收集与汇编 7.施工技术资料收集与汇编 8.工程招标文件编制 9.工程投标文件编制 …… |
|
探究能力 |
1.施工技术创新研究 2.新技术应用与推广 3.工作实践总结与提升 …… |
探究任务 |
1.建筑结构专项设计 2.工程研究论文撰写 3.毕业实践教学总结 …… |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工作任务的解析,突出毕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执行以下原则: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真实建筑工程为背景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融入于顶岗实习中,两者穿插联合进行,围绕设计题目展开实习,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学做一体化,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5],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逐层递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的毕业设计真题实做,不仅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更能检验出学生在技能掌握、工作熟练、操作规范、职业道德等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状况。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对现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调研,结合职业岗位能力构成,针对毕业实践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遵循“出题→选题→开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流程。即根据专业教学目标、能力成长规律、顶岗实习工作及毕业求职意向等,先由指导教师围绕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探究能力等开发出若干个逐层递进深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再按照难度从小到大、任务量从大到小的教学规律,由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和未来就业意向从中选择和完成 “3”个基本任务、“2”个核心任务和“1”个探究任务,以此相互关联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课题,促使学生真题实做、工作量适中或饱满;最后由指导教师、答辩专家对学生完成6个任务成果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该模式的工作流程详见图1。
图1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流程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实践
(一)学生实习单位落实
当前,随着建筑、房地产行业的逐步转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表现为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两大类型。为了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所学专业、顶岗实习岗位、毕业设计课题相一致,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院鼓励学生通过人才交流会、网络信息、亲友介绍等方式自行联系相关顶岗实习企业;学工办广泛收集社会用人企业需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发挥往届毕业生作用协助学生寻找顶岗企业。在学工办、校内指导教师、学生多方参与下,将每一位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落到实处。
(二)毕业设计选题和任务及指导书制定
根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习单位生产实际,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及工作任务要求,寻找现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由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订毕业设计指导书,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补充修订。学生根据自己的顶岗需要、求职意向、学习兴趣,自由选择“3”个基本任务、“2”个核心任务和“1”个探究任务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本人及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多方联动,将毕业设计选题与顶岗实习相融合,校内指导教师按学校规定的顶岗时间一个月内收集汇总本组学生选题,审核并指导开题,从而保证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过程控制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通过实地巡查,或者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为避免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放羊”现象的发生,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电话、腾讯QQ、E-mail、微信等途径,至少每周1次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指导书制订、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图纸设计讲授、现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等[6],并全程控制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任务书、6个任务成果都要上传到网络信息平台上,指导教师据此进行各项审核,决定学生是否符合答辩要求。
(四)毕业答辩及成绩评定
学生毕业实践结束返校,毕业实践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认可后,进入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根据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分为建筑设计组、建筑施工组、工程监理组、工程预算组、工程资料组,答辩程序严格按照每人5—10分钟成果展示汇报,5分钟答辩及答辩后专家意见。答辩教师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校外指导教师意见、校内指导教师跟踪指导情况、答辩现场对答辩题的详细解答等对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给予评价。成绩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四、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多元化毕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一)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毕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应体现毕业实践的目的,突出毕业实践的特点。所以,根据毕业实践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及评价基准,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并针对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它们的权重[7]。权重的确定应用了层次分析法以及采纳了专家的意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践评价指标与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践评价指标与权重
一级指标 |
权重 |
二级指标 |
权重 |
实践选题 |
0.10 |
岗位接近度 专业贴近度 训练时效性 |
0.35 0.25 0.40 |
实践成果 |
0.60 |
科学性 独创性 实用性 |
0.25 0.30 0.45 |
实践态度 |
0.15 |
爱岗敬业 团队合作 主动沟通 |
0.40 0.40 0.20 |
成果答辩 |
0.15 |
语言流畅 表达准确 逻辑严密 |
0.20 0.40 0.40 |
(二)评价方法及实例应用
毕业实践教学一般由校内指导教师和答辩专家组成多元评价主体的评委会共同进行,答辩专家由用人企业技术专家、行业专家、双师型教师组成。根据毕业实践成果及学生答辩情况,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评分要求和权重进行。例如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某一位学生毕业实践的评价如表 3所示。
表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某学生毕业实践评分情况
一级指标 及权重 |
二级指标 及权重 |
导师 评分 |
专家A 评分 |
专家B 评分 |
专家C 评分 |
专家D 评分 |
专家E 评分 |
实践选题 (0.10) |
岗位接近度(0.35) 专业贴近度(0.25) 训练时效性(0.40) |
9.0 9.3 9.0 |
8.6 8.7 9.4 |
9.2 9.4 9.2 |
8.1 9.0 8.6 |
8.2 8.4 8.4 |
9.0 9.2 8.8 |
实践成果 (0.60) |
科学性(0.25) 独创性(0.30) 实用性(0.45) |
9.1 8.1 9.0 |
9.0 8.2 9.3 |
8.6 8.4 9.5 |
8.4 8.0 8.4 |
8.1 8.2 8.8 |
8.4 8.4 9.0 |
实践态度 (0.15) |
爱岗敬业(0.40) 团队合作(0.40) 主动沟通(0.20) |
9.2 9.0 10.0 |
9.3 9.0 9.7 |
9.4 9.2 9.5 |
8.8 8.4 9.4 |
8.6 8.8 9.6 |
9.0 9.2 9.8 |
成果答辩 (0.15) |
语言流畅(0.20) 表达准确(0.40) 逻辑严密(0.40) |
7.6 8.4 8.6 |
7.7 8.4 9.0 |
8.2 8.4 9.0 |
7.5 8.2 8.1 |
7.7 8.1 7.8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