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立足新工科,培养新人才─基于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化航空工程人才培养实例研究
张超,田薇,王海涛,郭庆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710072)
摘 要:航空工业是国内外公认的战略性高技术工科产业,航空技术的高速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围绕新时代高等工科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成功构建了“面向新时代、立足新工科、培养新人才”的国际化航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一个中心”(育人为中心)、聚焦“两大需求”(国际竞争力、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三种体系”(本硕博全贯通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国际交流能力提升体系),落实“四重保障”(生源保障、师资保障、条件保障、管理保障),有效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该模式明确了新时代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新时代;新工程;新人才;航空工程;国际竞争力;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大部署,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是教育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历史新定位,也决定了高等工
基金资助: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BY09)、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18GH 0203002)、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项目(18SH020101-11)、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2017YYK06和2018YYK05)。本文成果荣获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1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SJX171049)。
作者简介:张超(1977-),男,湖北枝江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教授。
科院校在新征途上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培养和造就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新工科人才。
航空工业是国内外公认的战略性高技术工科产业,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航空技术的高速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陕西追赶超越等新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C919、J20、Y20和AG600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飞机新型号工程的立项研制、以及通用航空和无人机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对航空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为此急需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这是新时代给航空工程教育界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新时代赋予航空工程教育工作者的新历史使命,更是航空工程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新责任担当。
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作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和飞机总设计师的摇篮,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近15年来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陕西省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不断探索和实践,坚持“一个中心”(育人为中心)、聚焦“两大需求”(国际竞争力、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三种体系”(本硕博全贯通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国际交流能力提升体系),落实“四重保障”(生源保障、师资保障、条件保障、管理保障),成功构建了“面向新时代、立足新工科、培养新人才”的国际化航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防情怀,能够热爱祖国航空事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和职业胜任力的高素质航空工程新人才。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工程人才培养为例,阐述其新时代下国际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实践。
二、具体方法
2.1、坚持“一个中心”
育人成才是一切教育形态的共同追求[2]。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规格和要求,虽然今天的大学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使命与责任,比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但究其根本,育人依然是大学的初心与本质。在当前,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对西北工业大学来说,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就是要始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培养大批具有国防情怀、献身国防科技的优秀工科人才。基于这一出发点,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始终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提升人才质量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育人为中心”,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教学基础地位,花大力气推进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
2.2、聚焦“两大需求”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2017年6月1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在当今航空工业全球化竞争合作的大环境下,航空工科教育的坐标已是国际坐标,标准是世界标准。为此,依托航空学院的重点学科优势、西北工业大学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西安文明古都积淀的文化优势、以及陕西航空工业大省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确立了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的两大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两大能力是我们改革的聚焦点。明确了新时代研究型学院的新工科教育内涵,将培养重心指向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解决了新时代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向问题。
2.3、创建“三种体系”
2.3.1、本硕博全贯通的全英文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依据“注重基础教育,兼顾扩宽口径;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尊重个性选择,实施多元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推进国际交流,扩宽国际视野”的修订原则,重构了航空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完全学分制的航空工程全英文课程授课计划,开设100余门全英文课程,引进编译AIAA系列原版教材30余部,组建校级全英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10余支,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100余项,实施虚实结合实验25项,精心实现科教融合。
2.3.2、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整合校内资源,建成国家级航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研究生创新中心4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开发校外资源,积极与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7家主机所、中航工业洪都集团等4家航空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5720厂等3家军队企业、广州航新集团等3家航空民企、北京AMECO公司等3家民航航空公司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扩展国外资源,先后与法国ESTACA、荷兰代尔伏特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德国布伦瑞克大学、德国宇航院、英国金斯顿大学合作,联合共建海外实践基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跨院整合、军民融合和中外联合。
2.3.3、国际交流能力提升体系
拓宽出国派出渠道,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大学合作项目、短期访学等项目,通过外出学习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航空学院选派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开展公派访学和学术合作441人次,资助人数连续5年名列全校第一。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新途径,推进教育国际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招收来华留学生167人,开设本科生国际班,实行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同卷考试、同台实验和同班活动,形成“一境四同”的国际化人才本土培养方式[3]。实施中外学生合作研究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措施,提升中国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外文论文撰写能力。
通过实施全英文课程体系,实现了本-硕-博全英文授课全贯通全覆盖;通过实施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完成了优质教学实践资源的跨院整合、军民融合和中外联合,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时空全开放;通过实施国际交流能力提升体系,实现了协同育人育才的全方位全员化。顺利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共同体[4],从而构成了新时代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循环系统,有效支撑了新时代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2.4、落实“四重保障”
2.4.1、生源保障
为了提升生源质量,积极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全面展示航空学院的实力、打造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品牌、提高航空工程的声誉和地位,加强高考高分学生动员和研究生生源控制,使好学生愿意和喜欢航空工程专业。同时,为使更多优秀的学生更早、更好地了解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推出了“暑期夏令营”,将优秀学子“请进校园”,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航空的魅力。
2.4.2、师资保障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选送45位青年教师长期出国访学合作,支持教师短期出国交流523人次,邀请海外一流学者来校开设学术讲座87期,海外专家短期交流458人次,建成2个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实现科研优势到教学优势的转化。
2.4.3、条件保障
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投入专项经费整合分散的教学和实验教学资源,形成本科生和研究生两大实验园区。积极利用“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等建设项目,修购和建设新的实验实践条件,实施院内创新实践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规划,打造开放共享、规范管理、统筹建设的高水平航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为了更好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2.4.4、管理保障
全面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优化人员配置和服务流程,强化“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和联动配合机制,形成了“三位一体”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协同管理模式。
通过落实生源保障,确保了生源质量,实现了国际化航空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两大教学主体的“双优选”;通过落实师资保障,实现了航空学院高水平师资建设与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双协同”;通过落实条件保障,消除了资源壁垒,实现了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发展条件和空间的“双投入”;通过落实管理保障,形成了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柔性化管理,实现了师生积极性的“双调动”。满足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和保障需求,形成了新时代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深化和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
三、实践效果
3.1、每年千余学生受惠于新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现了“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的分类培养目标。年均学生受益数达1000余人,培养出5000多名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涌现出66位航空领域行业领军人才、34位国家重大型号总师、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位长江学者/杰青/千人、6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
3.2、浓厚的创新型实践活动普惠学生,具有良好的辐射效应
(1) 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80%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直接为国家重大型号工程服务;学生主持双创项目100余项、发表SCI和EI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自主研制了多款新概念无人飞行器,设计开发了多套先进的飞行器信息处理系统。
(2) 国际创新竞赛屡获大奖。在美国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大赛(SAE)、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大赛(ACC)以及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这三大顶级世界高校科研类飞行器设计大赛为代表的各类国际大赛中获得奖励500余项,参与中外学生约3000人,学生受益面广。例如,2013、2014、2015和2016连续四年卫冕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冠军,2013和2015两次荣获国际无人机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创新创意奖,2015荣获世界新概念飞行器设计大赛冠军,2016勇摘世界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挑战赛冠军。这些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知名度,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了欧洲大陆和撒哈拉沙漠。
3.3、成果深受国内航空院校广泛借鉴,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1) 国内高校广为参考应用。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航空学院院长联席会,组织召开了全国航空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共40所航空院校和研究所参加),主办航空工程学科论坛5次,接待参观考察100余次,举办了各类培训和承办各类竞赛50余次,应邀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30余次,成果已在全国33所航空院校中得到参考借鉴。
(2) 国内外社会影响力巨大。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陕西电视台、陕西卫视、陕西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凤凰网、网易网、国际在线、中新社、中国航空新闻社等20余家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本成果。培养的学生应邀赴埃及为埃及军方进行培训,受到埃及高官的高度赞扬,有效支持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四、结束语
通过坚持“一个中心”(育人为中心)、聚焦“两大需求”(国际竞争力、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三种体系”(本硕博全贯通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国际交流能力提升体系),落实“四重保障”(生源保障、师资保障、条件保障、管理保障),成功构建了“面向新时代、立足新工科、培养新人才”的国际化航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共同体,开辟了行业特色型学院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新途径,对行业特色学院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发挥行业背景来着力培养新时代国际化新工科人才,起到了广泛的参考借鉴作用。所培养出的大批具有国防情怀,能够热爱祖国航空事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和职业胜任力的高素质国际化航空工程新工科人才,为实现我国航空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最后到实现“全面超越”的华丽蜕变提供了人才力量,他们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C].全国教育大会,2018.09.10.
[2]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5(2): 54-58.
[3] 张炜,万小朋,张军,牟蕾.高等教育强国视角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1-3.
[4] 张骏.高校国际化人才本土培养:“一境四同”实践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