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肥市大店小学 邢志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有力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单调、死板、抽象、狭隘的一面,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空间,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力地支持素质教育的开展。从近期的听课中看,不论是在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还是在教研课、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中,几乎所有授课教师都热忠于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不少教师甚至整节课只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把其它的一切授课活动全部用计算机多媒体代替,而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我认为: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必要手段,能降低教学的难度,使练习形式多样,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但不能盲目地认为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用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教学的优化等同起来,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这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来进行恰当设计,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的现象。具体地讲,要做到“三适”:
一、 适时介入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但只有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开始就直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长方体,并通过面、棱、顶点的闪烁,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程序,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显然为时过早,直接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长方体,跳过了学生的具体感知阶段,不仅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内容,依据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周密的计算机多媒体介入方案,把计算机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适当配合
多媒休虽然有其他电教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但不同的电教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结合各种电教媒体的不同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电教手段。如当教学内容呈静态的时候,可用静态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等;当教学内容连续性较强的时候,可选用录像或计算机直接放映等手段;当教学内容需展示复杂、抽象、变化及相关联系的过程时,这时计算机多媒体是最合适的了。具体地说,如几何形体教学中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很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结论的推导,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比较适宜,计算题及应用题的教学一般用小黑板和投影是比较适宜的。有时,还必须把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与其他电教手段恰当地配合起来使用,相得益彰,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完整的电教体系。另外,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要与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先按“画、剪、折、量”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用圆形实物在纸上画一个圆,剪下来再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通过对折痕的观察,找出圆心,再量出各条折痕的长度,得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归纳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结果。最后再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装有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车轮的汽车在行进时的不同状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的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使各种教学手段有机配合,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三、 适可而止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色彩、光线、形状的和谐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但应用时要把握好“度”,防止供大于求,产生副作用。虽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声、形、色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如果刺激时间过长,也会疏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从新课的导入、新授知识的推导、巩固题的出示、作业的布置等,都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刺激状态,造成学生学习疲劳,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