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决策权的配置 ——基于技术结构化理论的视角

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决策权的配置——基于技术结构化理论的视角

官志华,曾楚宏

(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广东 广州  510520;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摘要:本文根据技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在技术结构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结构化拓展模型,用以反映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决策权配置之间复杂的关系,并对其理论内涵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决策权配置;技术结构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llocation of The Firm’s Decision Rights
GUAN Zhi-hua1    ZENG Chu-hong2
(1.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2. GuangD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Guangzhou 5104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viewpoint of technological structuration theory, the paper has constructed an extended “structur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 which can reflect the complex rel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llocation of the firm’s decision rights. Then we have elaborated the theoretical meanings and mechanism detailedl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location of the Decision Right; Technological Structuration Theory



一、引言
学术界关于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关系的考察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即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技术结构化理论[1]。与前两种理论过于极端的论断相比,技术结构化理论将研究视角由结果转向过程,更能够深入分析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技术结构化论者看来,信息技术与其他生产技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自己辅助性和外缘定制性的特点[2]。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和功能限制和约束了组织应用它的结构形式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组织中的设计和使用人员通过发挥人的能动性可以对使用中的信息技术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加以改变和完善。所以组织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多种方式,使用者可以建构信息技术的使用维度以适应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也可以不同的方式植入不同的组织结构,并相应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即是说,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
本文将借鉴技术与组织互构的技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决策权配置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揭示两者之间复杂而非线性的作用机制。为此,我们首先回顾技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尤其是Orlikowski提出的技术结构化模型[3]。然后,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开创性地构建一个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决策权配置的技术结构化拓展模型。接下来我们对该拓展模型的理论内涵加以解释,并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决策权配置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结构化理论:一种新的观点
技术结构化理论的观点来源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4][5],这一理论主要是用来克服社会科学界中长期存在的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的二元论问题。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结构化是指行动者与组织的结构特征互动的社会过程,人的行动一方面建构了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结构的约束;用于形成社会结构的规则和资源被行动者在日常的行动中所使用,因此它们一方面限制着行动者的行动,另一方面又在行动者的不断使用过程中被强化或改变。也即是说,行动者的行动与社会结构或制度特征是相互建构的。
虽然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技术,但是这种思想被后来的组织学者用在了分析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上,取代了传统的技术决定论成为新的主流理论[6]。
将结构化思想应用于技术与组织的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Orlikowski教授。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对组织的结构和制度特征、行动者以及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Orlikowski认为,技术既是行动者建构的用于一定工作场所的物质性结构体,也是行动者通过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和强调其不同的特征在使用中建构的社会性结构体[3]。不过,只要技术进入组织并成功运行,那么技术就会变成制度化的客体,而失去了与建构者或意义赋予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变成组织结构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技术是行动者设计的,也是行动者使用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都赋予了技术以结构,包括物质性和社会性结构,并最终使技术成为了组织结构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所说的技术的两重性。在全面回顾相关研究的过程中,Orlikowski进一步指出,如果从技术两重性的观点来观察,以往的研究往往把上述两种建构分割开来讨论,要么讨论技术的物质性建构(典型的如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要么讨论技术的社会性建构(典型的如组织决定论的观点),这都不能现实地认识技术的两重性,所以要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3]。为此,她提出了著名的技术结构化模型(Structur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如下图1所示: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