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孙蕾, 万国辉
(中山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6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推行双语教学、建立多维度、分项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验演示小课堂以及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平台等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学领域的接班人。
关键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演示小课堂;交流平台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 Pharmacy
Sun Lei, Wan Guohui*
(School of Pharmac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 Pharmacy, we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n the class, and established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tem-bas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mini experiment demonstration teaching. Through such innovation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we aim to set foundation for a communicative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in the class, and to have the premier training for student in the field of Pharmac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mini experiment demonstration teaching; communicative platform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项合作方针的出台,各级部门不断推动践行,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也对高校本科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硬性要求,即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全世界范围内权威的生命科学学术期刊和书籍均是英文书写,国际学术交流会的通用语言也是英文,当代优秀的医药生应该具备英文学习和跟踪先进的医药学理念的能力。据统计,在2017年全球药物销售额排名中,前十名中的药物有8个为生物制剂类药物,小分子药物仅上榜两个。值得一提的是,连续多次蝉联榜首的生物药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在2017年的销售额高达184.27亿美元,比其后九种药物的总销售额之和还多,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生物药迅猛发展不容小觑,是21世纪重要的产业链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是生物药研发的理论基础,如何科学地设计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不断思考的命题。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实则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即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微生物学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推动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发展,进而为药学研究更新生物学理论基础。微生物学在抗生素、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生物制品生产以及药物的微生物学控制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药物生产、检验技术的基础,也在基因工程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现代免疫学的发展阶段使其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随着免疫学的崛起,免疫疗法也逐渐由临床顺利进入市场,为病患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也为广大的药学工作者研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制剂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学领域的接班人,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教学模式革新的原动力。
微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自我院开设专业课以来,便一直采用经典的理论课授课模式LBL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即老师讲学生听,考试模式也是“一锤定音”的老套路,考勤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90%。从普遍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周期很短,还存在考试前临时突击记忆考点的不理想情况,导致上完课就忘和考完试就忘,难于达到教学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此门课程的特点,微生物学部分包括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知识点细碎繁多,而免疫学部分内容已经深入到细胞与分子水平,各章节内容交叉,名词概念多、抽象、不易被理解,此门课程的重难点也多集中在免疫学部分[2]。因此,怎样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特点的大框架下,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论与实际经验得以积累和巩固,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成为教学的关键。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已成为国际制药业发展的重要方向[3]。生物制药无疑也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医药产业之一,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至关重要。它的崛起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4]。本文章的立足点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药毕业生以及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两个基本点,旨在实现更新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目的,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1. 推行双语教学,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双语教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只使用一种语言或文字进行授课,而是采用除母语另选择一门较为流行的外语(目前多为英语) 作为教学用语,并且要做到这两种语言相互结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设置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汉语和英语对专业语言的标准描述,实现汉、英沟通,使同学们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考,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流对象和工作环境的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转换[5]。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综合各种条件和实际的情况限制,我们选择具有自己特色的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推进也对授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有一定的英语口语水平。本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实验室教研室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均具有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工作或交流的经历,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并且熟谙新时代对药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满足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的硬件要求。
老师讲授和PPT制作均采用中英结合的方式,训练药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上课教授内容不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课本知识尽管较为基础,但是仍存在知识滞后的问题,所以教学内容可适当引入国际期刊发表的有关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文章,既实时了解目前研究的现状,弥补了课本的弊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目前我院有将近75%的学生都选择本专业或者跨专业继续深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开始陆续进入实验室学习,针对此现象,提前接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英文期刊,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引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知识的兴趣,争取做到化被动教化为主动学习吸收。
2. 建立多维度、分项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采取全方位、多维度、分项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深入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采用以学考一体的理念,使考核结果服务于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是老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途径,授课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项目主要从考核形式设计,考核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通过设计更灵活的考核方式和更全面地考试内容,把之前主要以一张期末试卷的考试成绩作为对这门课掌握程度的体现改为全方位、多维度、分项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考核内容会引入多种形式,除了期末考试外,还有分小组PPT演讲,英语小论文写作和随堂小测三个部分。PPT演讲的考核方式督促同学们自觉查阅文献,综合分析文献,尝试站在老师上课教授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通过小组制作PPT,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通过PPT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优秀的品质也都可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课程开始的时候,会组织学生自由分配小组,4~5人一组,老师会根据每个章节的重点精心挑选出相对应的专题,由每个小组抽签决定展示的专题,并给学生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准备PPT演讲,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考核,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英文小论文写作的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文章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英文应用能力,能加深掌握所学的内容和深入了解所感兴趣的方向的研究进展。要想写好一篇英文小作文,前期必须要阅读一定量的英文科研文献,此过程也是学生靠近科研边缘的第一步。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老师会把要写一篇英文小作文的要求布置到位,在学期结束的上交,成绩也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PPT演讲和英文小作文的准备时间均一个学期,这也是对学生自我时间自主安排能力的训练。随堂小测可以有助于同学们查漏补缺,是中间阶段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的反馈,授课老师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实时动态跟踪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每个月进行一次随堂小测,主要对一个月的学习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大体掌握情况,以便于授课老师柔性调整教学速度或者方式,每次小测的成绩均算入学期末的总评成绩中。
3. 建立实验演示小课堂,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方式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6]。实验操作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7]。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单纯的理论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必须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在实验中验证学到的理论,在实验中学到新东西。过去的教学形式已经不不足以承担现在以及今后药学专业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学科的要求,以后社会更需要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教学上,实践与理论互相结合,促使学生朝全面方向发展。
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课程设置中学分学时以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院并不具备独立另外开设一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条件。为了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代药学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并验证和巩固其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技术,创新性地提出实验演示小课堂的教学手段,以求辅助理论知识的教授。
无论进行任何学科最前沿的研究,也都离不开多年沉淀下来的最基础的经典方法。从事微生物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即免疫学技术、显微镜技术(包括染色制片技术)、无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培养技术等[8]。首先授课老师会根据理论课程的需求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实验,并在开课前提前录制好实验操作的整个详细流程,制作成小课堂学习视频,上传到网盘,供学生自行学习,并布置学习任务。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实验室也对选了该课程的学生开放,学生可自发报名学习和观看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的实验操作,对此并不做强制要求。在课堂上,配合整套理论课程,针对录制好的实验视频,进行实验操作步骤的提点和讲解。在学期快结束时,设置一次实验操作课,使同学们有机会可以真正着手实验。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演示小课堂的设置,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继续在药学领域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建立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用普遍的在线社交工具,构建学习群,提供师生课下交流互动平台。之前由于任课老师的科研压力、事情较多等情况,会出现上完课学生找不到老师本人,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现象。建立学习群,老师和同学可时刻线上沟通交流。我院开设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时只有54学时,课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双语教学的难度又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老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在课堂上老师完成重难点的讲解后,对于仅需要了解的非重点知识,可通过在学习群中上传相关前沿的研究材料以及视频资源等手段完成。老师也可通过移动平台为媒介,在线上完成答疑解惑,老师还可通过在群中和学生多多互动,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兴趣。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双语教学相对于普通的中文授课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学生应做好充分的预习,保证对上课讲述的内容足够熟悉,老师则可以线上提醒并督促学生的预习,并提供足够和必要的参考资料辅助预习。
5. 结语
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药学领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现状,锻炼我院本科生的英语使用能力,积极与前沿和世界接轨。使我院培养出药学人才成为真正的“创新药物研发精英人才”,更具竞争力,也更能够适应药物研发和生产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考核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实现了的学生更加公平全面地评价,也使得考试题型更加合理科学,另外,考核范围面化,考试内容点化,“点面结合”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其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完成一些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演示小课堂的设置,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培养学生树立相互帮助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出符合药学专业能力要求的药学生。
参考文献
[1] 官妍,程惠娟,汪长中,乐红霞,王艳.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8(06):980-982.
[2] 周昕,秦玉花,刘伟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S2):245-246.
[3] 房红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免疫学的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9):645-646.
[4] 杨璇,臧文巧.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0,5(04):81+96.
[5] 刘宝戈,曾峥.临床骨科医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04):788-790.
[6] 彭宜红,曹杰,朱永红,朱万孚.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02):108-111.
[7] 王月丽.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减少针刺伤[J].中国实用医药,2010,5(06):272-273.
[8] 李宝盛,刘阳,王海洪.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初探——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结合[J].微生物学通报,2006(03):167-169.
[项目基金:基金项目:中山大学药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编号:36000-18832511);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编号:17ykz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