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古文典籍——以明代儒家蒙学经典《增广贤文》为例

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古文典籍——以明代儒家蒙学经典《增广贤文》为例

佟晓彤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通识教育部,广东 广州510925)

[摘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名高职学生都要承担的时代赋予其的光荣使命,但高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没有特别大的学习热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利用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学习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是当今高职学生乐于使用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高职大学语文课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古文典籍的热情。儒家蒙学经典《增广贤文》,其内容的前后关联性不大,并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非常适合运用此种方式来开展学习。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碎片化学习;《增广贤文》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17年度“创新强校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价值——以对儒家启蒙读物《增广贤文》的学习为例”(NY-2017CQ1JGYB)

[作者简介] 佟晓彤(1979—),女,满族,吉林长春人。讲师,文学硕士。现任教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识教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及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鼓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高职学生的光荣使命。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精神家园”,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1]另外,当今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高职学生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就要在强调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越来越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熏陶和教育高职学生,进而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何吸引高职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什么样的古文典籍较为适合高职学生研读,并能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的实用性价值?这些是摆在每一位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鼓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而且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治国理政,也就是说,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而高职学生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载着实现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另外,当今的高职教育除动手能力以外,也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上两方面说明,高职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所以,在古文学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抵触和畏难情绪。另外,高职学生一直仅较为重视自己所学专业课上的学习与实践,而对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没有太高的认同度,他们总是短视地认为这些与其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对其未来的求职与工作没有特别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们没有必要在培养人文素质教育这方面的课程上投入较大的精力。

由于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文化传承这样的素质型教育主要由高职大学语文课来承担,因此,这便使得现今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陷入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也就是,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和社会要求高职学生也要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而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此则并不太认同,因为他们还未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与人文素质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不愿意花较大气力来学习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首先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来让高职学生懂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引导他们开始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吸引高职学生乐于学习古文典籍,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后,教师向学生所推介的古文作品要对其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有实用价值,能让他们大受裨益。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那很难较为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要求高职学生主动阅读文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因此,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主要要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来将高职学生这样对学习没有较大积极性的学习者吸引到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上来,另一个是找到适合这一学习方式的经典的古文典籍来向学生推介,引导学生学习和研读,以真正学习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实现传承的目的。

三、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古文典籍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面对巨量信息资源,人们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在线学习的行为和习惯。[2]这也就是说,“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死记硬背、烂熟于心似乎已不再是学习的最佳模式”,甚至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识记模式已经丧失了敬畏感”。[3]

那么,何种学习方式才能够在现今这样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帮助甚或促进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呢?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可以用来辅助传统识记模式的学习方法。这种利用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随时、随地、随心进行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已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它不只受到众多社会大众学习者的欢迎与“热捧”,而且也受到高职学生的极度青睐。

根据20181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4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在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上,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5518万,网民使用率达20.1﹪,年增长率为12.7[4]由此可见,在如此广大的网民群体中,学生占了较大比例,而手机上网是绝大多数网民采用的上网方式,而且互联网的普及率在逐年提升,在线教育这一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热捧,用户逐年增多。因此,若在高职学生中推广以手机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型学习方式,那学生既拥有学习器材,又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无疑将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

“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概念最初属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范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认为,碎片化是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基本形态。[5]

关于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学界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暂无公认的定义。在此,我们采用张忠华教授给予“碎片化学习”的定义,即所谓“碎片化学习”,就是指“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利用零碎时间和海量信息资源,使用可携带式的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碎片学习”[6]。当然,其他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碎片化学习”这一概念下了不同的定义。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我们却不难总结出,要实现碎片化学习必须要具备“零散的时间”、“零碎的知识内容”,以及“移动终端设备”这三项基本条件。零散的时间,例如,排队、等人、乘车、等餐、课前等持续时间不是特别长的分散时间。零碎的知识内容,则一般是指“学习者采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检索、快速阅读等手段,从大数据中挖掘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碎片”[7]。移动终端设备,是指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

当今我们正处于快速、便捷、高效的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前进,使得现今的数据信息呈现出指数式增长的趋势,进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不断地加快。因此,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识记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现实,于是,碎片化学习这种获取知识的新型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推崇,可以说,碎片化学习正在悄然地成为很多人摄取知识的一种重要的便捷方式。曾几何时,“有问题找度娘”已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口头禅和解答疑问的主要途径。

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深深地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职教育也应顺时而动,不断前行,借助移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既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现今已经习惯每天使用移动信息设备,那么,高职教育就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碎片化学习理念,利用新技术改革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8]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当今推行的碎片化学习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因为高职学生一般不太愿意长时间地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去背记或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较长时间。如果在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识记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确不是特别好的学习者,但碎片化学习则较好地避开了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些“短板”。它利用高职学生几乎人人都拥有的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以及覆盖率越来越高的互联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而且学习内容是经过切片化的,不需要长时间地集中精力,这符合他们平时的行为习惯;另外,学习行为是不连续性的,不怕被打断,适合高职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的性格特点;同时,学习方法更是灵活多变,这可以让既具有猎奇心理又喜欢追求自由个性的90后和00后高职学生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碎片化学习比较适合现今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绝大多数现代人的碎片化生存状态,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新形势下的学习行为。

虽然碎片化学习这种方式较为适合高职学生,但是,正如“硬币是有正反两面的”一样,碎片化学习当然也是有弊端的。有学者认为,通过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我们看似每天获取了很多信息、很多知识,但是,其中大部分被迅速遗忘了,最后,我们获取的知识量可能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增加”[9]。也就是说,这些学者认为,碎片化学习虽然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形式,有利于人们随时、随地、随心地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学习内容粒度小、不成体系,以及离散性较强等原因而导致了知识间的关联度低,因此,学习常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10]所以,他们觉得,碎片化学习仅仅是对知识的浅尝辄止,只是停留在知识体系当中一种非常表层的状态,无法使学习者系统地获取知识,而且学习者如果仅满足于通过碎片化学习而获得的这些零散知识,即在碎片化学习后,不再对所学的零散知识进行重构与复原,那么,学习者所学的这些内容将一直处于散乱状态,无法做到系统化与专题化,学习者更无法利用这些碎片化学习来的内容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对碎片化学习弊端的分析和认识是有道理的,他们的担心也是有必要的。

那么,在高职大学语文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中,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做到既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的优点,同时又尽量克服碎片化学习的弊端呢?笔者认为,既然碎片化学习适合高职学生这样坐不住板凳、知识储备不是很足、又特别喜欢使用电子产品的学习者,那我们就不妨将碎片化学习“随时”、“随地”、“随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利用他们平时零散的时间去阅读古文典籍,但前提条件是要先寻找到适合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古文作品,最后,还一定要通过课上讲授、讨论、点评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碎片化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重构与复原,以最终能够将碎片化学习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四、以《增广贤文》作为高职学生碎片化学习内容的原因

《增广贤文》原名《昔时贤文》,也称《古今贤文》,是一部宣传儒家思想的戒训类蒙学读物。成书于明代,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订与于是,形成了现在学界普遍使用的这一版本。正因为该书经过了多人的不断增补,所以,被《增广昔时贤文》,习惯上一般将其简《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所收录的都是一些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和诗词名句等,它以韵文的形式将历代先贤的名言警句和处世格言等汇集编排在一起,内容涵盖典章制度、礼仪道德、为人处世、读书修身、风物典故和生命感悟等诸多方面。《增广贤文》与其他儒家蒙学经典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蒙学经典一般仅注重启蒙识字和学习常规性知识等内容,但《增广贤文》则特别强调对为人处世的学习与培养,它其实是一部关于数千年来华夏文明发展史中所流传下来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的汇编。《增广贤文》对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习处世修身之道以及形成日常生活规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1]因此,用这部作品来作为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丰富的情感、提升心理承受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增广贤文》整部书皆为一段一段的独立性文字,每段文字多则五六个句子(例如,“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少则只有一句话(例如,“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由于《增广贤文》一书成书于众人之手,而且是由后人将古代的各种经典名句等收集整理而成,所以,此书内在的逻辑性并不十分强。《增广贤文》全书共3773个字,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每段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例如,“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和“为善最乐,为恶难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两段在《增广贤文》中是紧挨着的两段文字,前一段是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后一段则变为了劝人向善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该书每段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逻辑性上都衔接得不是十分紧密。

这说明,《增广贤文》一书天然具有微型化、碎片化的特点,不需要像其他学习内容那样要为了实现碎片化学习而刻意进行切分,所以,它具有采用碎片化学习的先天优势,这样,它就可以尽量避免有些学者所担心的“(碎片化学习)由于知识间的联系被中断,缺乏逻辑性,(所以)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可能难以应用于解决真实工作问题的实践中”[12]这样的弊端。《增广贤文》所具有的这种内容自然切片化的特点使得它不会如同其他一些作品或者学习内容那样被生硬地割裂开来,以至导致所学内容的逻辑性被破坏,学生只能“见微”,却很难“知著”。

另外,《增广贤文》在古代是用来作为戒训儿童的启蒙读物来使用,既然是蒙学读物,所以,言词不是特别艰涩难懂,内容也相对简单明了,因而较为容易理解与接受。对于高职学生这样在学习古文方面有“心理阴影”的学习者来说,这将不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学起来也不甚吃力。而且《增广贤文》全文都是以韵文的形式来呈现,其中一部分是浅显易懂的谚语俚语,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读易背,适合用来自学。

同时,《增广贤文》它还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高职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性。该书主要谈及了诸如“如何为人处世”、“对读书做学问的看法”、“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以及“儒释道各家的典型性思想观念”等问题。虽然难免会有一些消极、陈腐的、具有封建糟粕性的内容,但总体而言,整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较为富有指导性和启发性意义的。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并教授他们今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需要说明的是,《增广贤文》不是像《三字经》那样开篇即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它其实是以荀子的性恶说思想为前提,但文中不乏有劝人向善的语句(例如,“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善必寿老,恶必早亡”、“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等)。笔者认为,虽然书中有些对社会现实的描述的确有些夸张(例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但是,也有其合理成分。现在的大学生社会阅历都较为有限,虽然作为教师,我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未来毕业时是以一副社会“老油条”的样子步入社会,但是,我们也不想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如同一张白纸。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以后,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我们期待的是自己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秉承着一颗善心来为人处世,但同时也了解社会的纷繁复杂。《增广贤文》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告诫的作用。

五、结语

在现今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手机、Ipad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在高职学生中非常普及,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所以,高职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适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并且为高职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型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来构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态,以应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遭遇的尴尬境地。当前,碎片化学习无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式,但将其运用在学习古文典籍方面的做法,目前学界并不常见,因此,我们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必定还会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探索和解决。

同时,由于通过碎片化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具有不系统性和不连贯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通过碎片化方式学到的知识进行重构与复原,不能只让其作为浅层知识停留在认知的表面,而是要经过建构和连通来实现对浅层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能够将其学以致用,以此来规避碎片化学习的弊端,进而使碎片化学习的优点能够尽可能地被发挥出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古文典籍都适合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来学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对众多古文典籍进行认真地甄别。明代儒家蒙学经典《增广贤文》因其符合碎片化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要可以任意切片化”和“内容的逻辑性不特别强”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非常适合被作为碎片化学习的文本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公共选修课上来使用。

总之,笔者期盼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能够逐渐摆脱“高四语文”这样尴尬的学科定位,并且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能够不再被边缘化,甚至能够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职学生能够懂得未来进入社会他们不仅需要靠娴熟的专业技能来养活自己,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来让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薛庆超.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21/c40531-297

21761.

[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向辉.碎片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104108.

[4]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2148.

[5]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7]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2630.

[8]郑胜英.“互联网+”碎片化学习在高职国际贸易课程的应用[J].对外经贸,2018,(02):159160.

[9]兰碧莹,韩文峰.浅谈碎片化知识的重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1):146148.

[10]赵新萌.“互联网+”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18):130—131.

[11]蒋敬诗.略论《增广贤文》的现代价值[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01):6870.

[12]刘赛娜.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8):137—139.

Using fragmentation learning method

 to guid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lear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TakeZeng Guang

Xian Wen for example

Tong Xiao-tong

(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zhou Na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Guangdong 510925China)

AbstractIt is the glorious mission that every high vocational student should undertake to carry on the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owever,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o not have a special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requires finding a suitable way to attract them to read ancient works.Fragmented learning styles that have gradually emerged in recent years.It is a method of acquiring knowledge that is popular and popular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day.So we can try to use it to learn ancient works.Zeng Guang Xian Wenbecause its content is not relevantand has a strong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so this approach is well suited for learning.

Keyword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Fragmentation learning;Zeng Guang Xian Wen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