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话桑寄生与槲寄生

再话桑寄生与槲寄生

 杨晓东, 刘兴文(重庆北碚中医院药学部) 胡晓莉(通讯作者)

摘要:桑寄生与槲寄生现仍常被混用,今北方多以槲寄生当桑寄生用,南方则多用桑寄生,一些医院药房两种都有。方法:我们从药典及历代本草文献角度考察分析其药用历史,以正本清源。从历代本草、中药鉴定、药物化学、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认识二者来源,性状特征,以及功效的异同。目的:让中医药专业人员能更准确理解和识别并正确应用,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果:从本草考证结合药典标准来看原桑(上)寄生实指槲寄生,主产我国北方及中部地区,现桑寄生实为同科不同种的另一种(类)半寄生植物广寄生,主产两广及云南。讨论:临床功效上,槲寄生长于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桑寄生长于通:祛风湿、通经络。今之桑寄生与槲寄生少有来自桑为宿主者,究竟来自哪些宿主的可用,哪些又不可用,哪些质优,哪些质次?需要深入研究。从历史沿革来看桑寄生之名其实更应该属于现在药典之槲寄生,药典之桑寄生建议更名为寄生或广寄生。

关键词:桑寄生 槲寄生 

桑寄生与槲寄生虽然自1977版《药典》一部始,已分别单列,但如今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中仍常被混用,一些专业人员也很迷糊。北方多以槲寄生当桑寄生用,南方一些地区多用桑寄生入药,有的医院中药房两种都有,一些中医生也不太清楚其异同而影响处方疗效,药学人员也多半只知药典标准而不清楚其历史脉络。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现在的境况?它俩有什么异同?又有何渊源?我们该如何准确识别、正确使用呢?所以,很有必要再认真理理它们之间错综交织的复杂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俩到底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

1.药典来源: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桑寄生属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1。 别名:广寄生、寄生。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属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2。 别名:北寄生、柳寄生、桑寄生。按现代植物分类学我国有桑寄生植物3科,13属,75种,12变种,比较复杂3

 2.历代本草文献:

《神农本草经》:“桑上寄生: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4”虽未言及形态,但有描述味苦,根据实际桑寄生味淡微涩,槲寄生味苦发黏的实际可知,《本经》所载之桑上寄生符合槲寄生特征。

《名医别录》:“桑上寄生,味甘,无毒。主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一名茑。生宏农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阴干5” “弘农”为现河南省灵宝县北,为槲寄生分布区,非桑寄生产区。故可见《别录》所载之桑上寄生也为槲寄生。

《证类本草》又谓:“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但生此一物也。又有于柔润滑细枝上者,如何得子落枝节间,由是言之,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当日惟取桑上者,实假其气耳。6”植物学研究发现槲寄生与桑寄生均有寄生于桑树者。

《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7”此处功效主要是通经络,止痛,加之产云南,该是指桑寄生。

《神农本草经疏》:“味苦、甘、平,无毒。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8”所言皆以补肝肾、益血为主要功效,充肌肤亦为补血滋阴的作用,可测应为茎叶质肉之槲寄生。

《本草求真》:“桑寄生专入肝、肾。感桑精气而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热,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惜此以为主治乎9”补肝肾作用槲寄生优于桑寄生,可知实为槲寄生。

《新修本草》:“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10”虢州即古弘农为河南灵宝县,此性状描述与槲寄生一致。此处说明至唐朝起,中药市场上已有桑寄生和槲寄生两种出现,但同做桑寄生用,也是文献中首次出现槲(虢)寄生之名。

《本草备要》:“他树多寄生,以桑上采者为真,杂树恐反有害。茎叶并用11”槲寄生为茎叶入药,桑寄生是枝叶入药。可见此处也指槲寄生。

《蜀本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12”桑寄生为小灌木状,叶椭圆形(长3~8cm,宽2~5cm),叶背常有黄柔毛,革质;槲寄生叶长椭圆肥厚无毛革质状,描述与槲寄生似。

《本草图经》:“出弘农山谷桑上,今处处有之……叶似而厚软,茎似槐枝而肥脆;三、四月生花,黄白色,六、七月结实,黄色如小豆大。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13”从植物形状描述可知定为槲寄生无疑。

《本草纲目》:“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14”时珍此处所言应为桑寄生,也许因为四川与湖北相邻且四川养蚕及丝绸业发达有关。

从上可知,自神农时代始,所用之桑寄生大多为现药典所载之槲寄生。但是因为使用习惯、地域及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也有长时间混用的情况,唐代已开始把桑寄生与槲寄生一起做桑寄生用,并首次出现了槲寄生之名。超过5000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催生了种桑养蚕纺织的丝绸文明,为了生计,古人习惯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上桑麻,加之桑性平和,无毒,皮多汁液,产量多而易得,加之疗效确切,故多认为寄生桑上者(槲寄生)质优效佳。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寄生桑上之桑寄生黄酮类物质及挥发性物质含量均较其它大多数宿主高,说明宿主对桑(槲)寄生的疗效影响很大,这也许就是自神农氏时代始就名之为桑上寄生的缘故吧。

3.性状:桑寄生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l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有弹性,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14

槲寄生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cm,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先端純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15

4.《药典》记述性味归经及功效: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槲寄生苦、平。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用于肝肾亏虚的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胎动不安、崩漏经多、头晕目眩等。但两种寄生物质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种植物在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方面都有所不同,各有所长。

桑寄生:枝、叶含广寄生苷即扁蓄苷、含槲皮素、槲皮苷、儿茶素等。槲寄生:茎叶含黄酮类、三萜类(齐墩果酸)、萜类及苯丙素等挥发性成分、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生物碱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苷A、B及羽扁豆醇(lupeol)。

   现代药理研究槲寄生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16。桑寄生主要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保护神经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17。药效活性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且多以黄酮苷形式存在,但桑寄生的黄酮苷主要是槲皮素,槲寄生的黄酮苷主要是圣草酚和高圣草素。桑寄生不含齐墩果酸;槲寄生含齐墩果酸,而齐墩果酸具有消炎、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和抑制瘤株生长作用。桑寄生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和较强的降压作用;槲寄生则具有很强的降压作用,抗炎作用却不明显。研究表明,槲寄生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

 5.结果与讨论:桑寄生和槲寄生自唐代以来就有混用的情况。桑寄生是华南、江南、西南地区药材流通的主流产品。槲寄生主产华中、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并长期做桑寄生用。而在湖南、湖北、江浙等地,两种药材在生产流通领域多呈交叉重叠之势。从两种药材的植物来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特别是历代文献的应用历史来看,都是不同的,理应区别对待,虽然药典记载的功效毫无二致,但是仍然应该加以区别分开使用。临床使用上,槲寄生长于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桑寄生长于通:祛风湿、通经络。今之桑寄生与槲寄生少有来自以桑为宿主者,究竟来自哪些宿主的可用,哪些又不可用,功效有何不同,哪些质优,哪些质次?企待深入研究,只有药品来源和质量可靠,方可保证临床疗效。从历史沿革来看桑寄生之名其实更应该属于现在药典之槲寄生,药典之桑寄生则建议更名为寄生或广寄生。

 

 

参考文献:

[1] [2] [14] [1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2015版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99-300.373.

[3] 肖来云, 普正和.西双版纳桑寄生科植物的调查[J].云南植物研究, 1988, 10(1): 69-78. 

[4] 孙星衍 孙冯冀.神农本草经[S].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9.

[5] 陶弘景.名医别录[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2.

[6] 唐慎微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19-820.

[7] 兰茂.滇南本草.卷中[S].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9.

[8]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S].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467-468.

[9] 黄宫绣.本草求真[S].学苑出版社2011:35.

[10] 苏敬.新修本草[S].山西科学出版社,2013:274.

[11] 汪昂.本草备要[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8.

[12]韩保昇撰,尚志钧辑复.蜀本草.日华子本草合刊本[S].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5

[13]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S].学苑出版社,2017:375

[16]关玥、孙长波等.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05(2):103.

[17]管俊 崔瑛. 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7,03(3):46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