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议题式教学”的启示
邓淀月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针对此还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为首要教学建议,可见,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综上,议题式教学成为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在我国 21 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反思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于推动我国今天的“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来分析“议题式教学”,大致勾勒出“议题式教学”的概貌。
关键词: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 议题式教学 启示
Abstract:The "General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Political Curriculum Standard(2017 Edi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subject courses should make the activity design an important form of teaching design and carrying subject content. In response to this, "around the issue, design the teaching of active subject courses" is the primary teaching proposal. It can be seen that whether the teaching design reflects the ide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subject courses, the key lies in determining the topic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In summary, issue-based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tch in shaping active subject cours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21st century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sist on using Marxist dialectics to "design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pical teaching" in China today. Based on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s"project - based teaching" to analyze "issue-based teaching", the outline of "issue-based teaching" is roughly outlined.
Key words: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project - based teaching issue-based teaching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更应该创新教育理念,把握科学教育方法,走在新课改的前列,“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研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我们发现,《课标》已将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设定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课程 。”其中“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此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最显著的亮点”。《课标》还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针对此还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为首要教学建议,可见,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综上,议题式教学成为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教学方法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不禁让我联想到,20 世纪上半叶, 我国曾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开展过一场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 设计教学法影响甚远。在我国 21 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反思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于推动我国今天的“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什么是议题式教学? 如何进行议题式教学? 笔者基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来分析“议题式教学”,大致勾勒出“议题式教学”的概貌。
一、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概述
(一)涵义
克伯屈在1918年发表的《设计教学法》一文中谈到设计教学法,“这个名称既不是我发明也不是我首次将它运用于教育领域。事实上,我不知道人们到底使用了多长时间。” 名字怎么来的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名字在不同语境中索要表达的理念才是我着重要探讨的。在《设计教学法》中,克伯屈强调,“如果发现了这样一个概念,我认为他必须强调行动因素,特别是全心全意的、充满活力的、有目的的活动。与此同时,这个概念还必须包含学习律的合理运用,并且无损于行为的基本道德,要素。最后一点显然要涉及社会情境和个人的态度……所以我运用了‘设计教学’这个术语来说明这个‘有目的的行为’,它强调的是‘目的性’”。设计教学法不是狭义的方法,而是一种广义的方法。克伯屈在《教育方法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提出了广义的方法问题和狭义的方法问题。所谓广义的方法,他将其概括为“就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扩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手段,以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态度、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和能独立思考的公民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所谓狭义的方法,用克伯屈自己的话来说,“那种以书本为中心,以强制学习和记忆背诵为手段,以获取书本知识为目的而忽视能力、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就叫狭义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内容
克伯屈在《教学方法原理》中对“设计教学”有这样的阐述,“……把设计法理解为以有目的的方式对待儿童,以便激发儿童身上最好的东西,然后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他认为,“设计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必须是有目的的有意义的单元活动;
3.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
4.包括一种有始有终、可以增长经验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设计获得主要的发展和良好的生长。
(三)实施步骤
设计教学法自被提出,就被世界各国学校广泛应用,主要在美国、中国、前苏联以及远东地区产生重要影响。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试验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促使当时我国教育界的一场改革, 正如康绍言所说, “此法出后, 教授上起一大变革: 向之以教科为本位, 化教科为动作矣; 向之以编制三段、五段之教案, 输入预备之材料为正规者, 今改为以配置适当环境, 唤起欲得反应为能事矣; 向之以教师之机能为教授者, 今乃教师之机能为指导矣。”在20世纪初,杜威先生应邀访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开始广泛传入中国,并对当时中国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我国开始了正式研究和实验设计教学法的历程。设计教学法在当时中国的试行, 对当时影响中国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重大突破,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具体实验中,却没有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过度夸大儿童得作用,走向误区,也对中国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从而被时代淘汰。
熊明安和周洪宇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中将设计教学法在民国时期的实验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尝试模仿阶段(1914-1919)、正式实验阶段(1919-1921)、高潮阶段(1921-1924)、衰落阶段(1924年以后)。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与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我选择一个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提供借鉴。下面列举的是“为南京市政改良计划书”的设计案例,希望此案例能够对议题式教学的实际应用有所启示。
1.决定目的:高中学生因南京市政府的腐败而生活痛苦不堪,希望南京市政府能有所改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并分析学情(当时的学生大多对三民主义有所认识),引导学生做一本南京市政府改良计划书,以期望达到目的:
(1)学生层面:“讨论改革南京市政问题;编订南京市政改良计划书,送交南京市政府,请求采择施行”;
(2)教师层面:“使知市政与民生之关系,努力求市政之革新;训练学生使用四中直接民权,为将来参与政治的准备”。
2.拟定计划:
(1)学生关于南京市政哪些应该兴办哪些应该革除发表意见;
(2)讨论兴办与革除的理由;
(3)分任编辑撰写南京市政改良计划书以及上南京市政府书。
3.实行:学生调查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记录——教师指导学生编写计划书——再讨论再修改——再誊抄一份提交市政府。据相关记录显示,这次讨论共计400分钟,编写耗时80分钟。这里仅截取部分内容作为参考,“市政促进会,由市民组织之。选举执行委员会若干人,处理促进一切市政应兴应革事宜。凡市民对于市政改进之意见,可提交市政促进会讨论后,再请求市政当局执行。市政促进会执行委员会是全市市民之代表,所负责任,至为重大,故须正直无私,精忠服务。如人民要求之事认为可执行者,须力促市政府办理之。市政府有办理不力者,可弹劾之、警告之。如此南京市政蒸蒸日上,前途真有无穷之希望哩。”
4.评定结果:这次设计非常顺利,得到教育界的大为赞赏。黄竸白说到,“本设计的结果,似尚可称圆满。”
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议题式教学”的启示
当下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吸收更多精华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教育添砖加瓦。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虽然具有一定时代性、历史性。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当时试验设计教学法的学校在教学中流于放任, 作为一个试验设计教学法的直接参与者沈百英回忆说: “没有上课、下课, 也没有课内、课外, 也不分科目。似乎很原始, 像没有学校的样子。进入课堂, 我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 今后你要学什么, 就学什么, 你们要学什么, 我就教什么。”但不可否认,设计教学法能够在当时大放异彩,并且以不同的形式流传至今,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按近今教育先进国对于小学实施设计教学法, 教材教法纯取活动的, 准儿童心理发达之程序, 取社会环境接触之事物, 因势利导, 以发展其固有之本能, 学者既绕兴味, 教者亦无扦格, 法良意美, 无逾于此; 现在吾国试用其法者, 浅见成绩, 宜指定各省区师范学校将设计教学法加以研究, 并由师范附属小学先行实施, 作为模范, 仿效, 教学良法, 可逐渐推及全国。”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以史为鉴,客观分析,辩证看待,立足当下,为我所用。
(一)涵义
“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它的本意是议定题目、会议讨论的题目、待议之题。其中的"题"可以理解为"题目、主题或题项"等,但不一定有"题"就必须"议定或上会讨论",它可以是为某事提出的仅供参考的建议,是一个泛性的概念词。将其引入教育界也并不是开山之举,但却赋予它新的价值。所以“概念及其价值在这个问题上比任何名称更富有意义”,这一点与“设计教学法”异曲同工。《课标》指出,“议题”是“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目前学界对于“议题式教学”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
基于《课标》的解读,我认为,“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议题设计者)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书本、学生或者自身中确定合适的议题(媒介、手段、方式),然后学生(议题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信息的搜集、问题探究,最后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升华的一种教学方法。跟“设计教学法”一样,本质都是一种教学方法。从内涵和外延来分析其本质,我们会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
从内涵来看,“议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跟“设计教学法”一样,是一个广义的教学方法。根据克伯屈的观点,无论是“设计教学法”,还是今天的“议题式教学”,都不仅仅强调书本知识,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明确指出,“议题,既包括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所以“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广义的教育方法,一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生活,着眼于多方面的价值,强调将学习知识与学会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广义的教育方法还更关乎人对事物的多种反应,不仅关注最为显著的中心(focus)的反应,也是我们教育所必须追求学生要达到的;而且也关注学生在参与议题中的其他的边旁(margin)反应,这些往往是狭义的教育方法所忽略的。总之,“方法之广义问题,即如何制驭自己,如何支配教室与儿童,以及各种事物,使儿童得最良及最多之生长也。”深刻把握“议题式教学”的方法本质,有利于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它。
从外延来看,“议题式教学”不同于问题式教学、议题中心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比更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可供参考;而议题式教学则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将课标、教材、学生、生活有机结合中去确定一系列可以统摄课程的议题,往往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跳跃传统问题式教学的“陷阱”,更加具有综合性、灵活性,更加符合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规定,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议题式教学与议题中心式教学法相比更具有引导性和针对性。在美国教学实践中,议题中心式教学历史久远,在议题中心式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讨论,为学生创设价值两难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两难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议题式教学并不是追求这些价值冲突,而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以及学科知识的议题,即使可能在参与过程中出现价值冲突,教师也会适当合理引导学生,在辩证过程中更加深刻自然地形成对学科价值的认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引领性。在主题式教学中,主要是找到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整合课程知识,然后确定出一个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的主题,一般从主题看不出教学内容,例如“一把伞的故事”、“一杯牛奶的故事”、“一头猪的世界环游”、“北京东路的变迁”、“电动汽车VS燃油汽车”、“经典文化PK流行文化”等,它的知识面可能很广,而且会有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而议题式教学相对来说,更加侧重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议题直接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统摄课程,例如“为什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等,从而突出教学重难点,并通过议题的展开突破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
总之,基于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我们对“议题式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内涵到外延,只希望能够从此角度为我们把握“议题式教学”的涵义提供思路,也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辩证分析其经验教训,希望为我们运用“议题式教学”提供借鉴,指引方向。
(二)主要内容
从“议题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来看,因为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我尝试基于“设计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来分析。
基于以上,我们将“议题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且切实可操作的议题;
2.必须是有目的的有意义的单元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3.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必须有学生参与且能够参与;
4.包括一种有始有终、可以增长经验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设计获得主要的发展和良好的生长——必须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实施步骤
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议题式教学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有效地运用议题式教学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因此,我们基于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议题式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借鉴“设计教学法”的四步骤(决定目的——拟定计划——实行——评定结果),我们将“议题式教学”的步骤设置如下:
1.依据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决定子议题,实现抽象议题的具体化——决定子议题
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合理且可操作的议题。《课标》在第四章“课程内容”中,将四个必修模块共设置了“怎样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等34个议题,这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载体与方向。解决这些议题不仅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但是,这些议题普遍比较抽象和宏大,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具体有效落实,甚至导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空谈。因此,教师必须对议题进行细化,并依据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决定具体的议题,这才是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所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材内容决定子议题,实现抽象议题的具体化显得格外关键。具体操作我将以图表形式呈现:
(1)教材内容选定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2)明确该内容索要达到的课程目标 |
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 |
(3)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
(4)学情分析 |
中学阶段,党员较少,对党的认识缺乏甚至扭曲 |
(5)教学重难点分析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
(6)《课标》议题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
(7)决定子议题 |
(1)你身边的“先锋队”?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以上表格则为我们展示在决定议题之前索要考虑的因素,这也符合《课标》对“议题式教学”的要求。根据“设计教学法”的要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克伯屈强调,在设计教学法中,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更强烈的欲望学习,设计教学活动也才能够开始。这也同样印证议题在“议题式教学”中的地位。但他又补充说“目的最好由学生自己确定。因为他们自己确的目的,总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也会更努力的去实现。教师可指导学生选定目的,但不能强制他们接受目的。”这一点,我们要辩证看待。这一点虽然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但是议题式教学毕竟是要对教材内容、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学情进行深入把握基础上进行,这一个前提,学生还是难以把握,所以我们还是提倡由老师决定议题更符合现在教育要求。
2.围绕议题进行活动设计,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序列化——拟定活动设计
拟定活动计划是整个议题式教学中最难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与“设计教学法”一样。具体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具体操作我将以图表形式呈现,希望将活动设计具体化、序列化。在这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一具体案例来分析:
(1)教材内容选定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2)明确该内容索要达到的课程目标 |
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 |
(3)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
(4)学情分析 |
中学阶段,党员较少,对党的认识缺乏甚至扭曲 |
(5)教学重难点分析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
(6)《课标》议题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
(7)决定子议题 |
① 你身边的“先锋队”? ②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8)活动设计 |
① 开展红色旅游: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教育实践基地。 ②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访谈,请老党员宣讲党的使命,请老战士、老模范口述历史。 ③ 开展辩论会或者“记者招待会”,直面各种质疑、非议或诋毁,澄清基本事实。 |
3.实行活动设计,提高议题活动的参与性——实行
借用克伯屈评价设计教学法的“实行”步骤的话来说,把活动设计付诸实行是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步。因为学生总是喜欢参加实际的学习活动,他们会充满热情,兴趣盎然地去实行活动设计。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原有的目标,因此,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通过“暗示、建议、鼓励”等多种方式,鼓励他们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自己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使他们“备足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把活动设计进行到底,并且提供给他们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
4.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采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进行教学评价——评定结果
基于“设计教学法”,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在评定结果中,“教师可以先提出评定的标准和方法,有学生自己进行评定。学生有不对的地方,及时可以纠正。”评定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量化的形式或者定性评价;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景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应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设计教学法”的评价内容(整个过程是否照原计划进行了?预定目标是否实现了?从涉及活动中学到了什么?计划和实行办法有什么缺点?),我将评价标准量化如下:
维度 |
等级或观点 |
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
活动目标明确恰当 |
|
|
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
|
|
与小组同学配合主动 |
|
|
搜集信息充分、精当 |
|
|
流利表达小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 |
|
|
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
|
|
整个过程是照原计划进行 |
|
|
预定目标实现了 |
|
|
从涉及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
|
|
计划和实行办法有什么缺点? |
|
|
…… |
|
“议题式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课改的难点。虽然“议题式教学”的运用在时间上迟于“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 但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 两者都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主张通过活动来教学, 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 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 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等等。除此之外,为了更好适应当今中国的教育环境,我们实际教学中,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的联系,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搜集;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活课堂”的能力,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主张通过活动来教学,但也要明确活动只是学习的途径,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 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 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导,“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辩证分析,希望这一“过时”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议题式教学”有所启示,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面临的挑战有新的突破。笔者的理论思考水平以及由于部分客观原因而无法获得更为全面的文献,本文的研究也是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 瞿保奎,丁证霖.教育学文集·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 徐春姝.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借鉴与启示[N].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6).
[7] 吴洪成,彭泽平.设计教学法在近代中国的实验[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6).
[8] 黄竸白.东大附小社会科的设计教学[J].教育杂志.1926:19(6):5.
[9] 余国志.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路径——以“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8):26-28.
[10] 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4):4-7.
[11] 严宏亮.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以垃圾围城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9):14-15.
[12] 鲍宇超.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8,7(8),1268-1271.
[13] 郑燕.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