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退化背景下地方马优良品种保护与选育——以内蒙古为例
姚全福, 董其格其,刘颖
(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2.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环境工程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3.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不断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我国乃至世界逐年下降,田间作业和物资运输几乎被机械所取代,草原上地方品种马的数量逐年下降,有些品种即将灭绝。因此,做好保种与选育是对优良马种遗传基因的筛选和保留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对内蒙古地区地方马品种及主要特征进行描述,综合分析了草原退化对地方马优良品种保护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地方马优良品种保护的迫切性,阐明了地方马优良品种保护、选育措施及手段,并提出保护与选育优良品种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草原退化;地方马;优良品种;保种与选育
中国马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列入《中国马驴品种志》的品种就达 33 种之多[1],其中中国蒙古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品种,很早以前就生活在中亚北部广阔的草原上[2],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优良品种之一,经历了数千年自然选择中长期保留的优良马品种。随着草原退化、马的役用减少。内蒙古马匹数量逐年大量减少,从1975年有239万匹到2016年有87.7万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品种马有锡尼河马、巴尔虎马、乌审马、乌珠穆沁马、阿巴嘎黑马、百岔铁蹄马和科尔沁马等优良类群。这些地方品种马具有自然适应性、抗病力、抗严寒、耐粗饲、持久力和耐力强等特性,是生物多样性宝贵的遗传资源。前人的研究中略见牛[3]、羊[4]、猪[5]及鸡[6]的品种资源保护与选育研究,但国内外关于内蒙古地方品种马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保护与选育方面的系统研究少之甚少。
1 地方品种马
内蒙古地区优良品种马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锡尼河马、巴尔虎马、乌审马、乌珠穆沁马、阿巴嘎黑马、科尔沁马和百岔铁蹄马等。表1主要介绍了地方品种马的分布地区、用途、体质特征、性能等。
表1 内蒙古地方马优良品种
品种 |
分布地区 |
用途 |
体质特征 |
性能 |
锡尼河马 |
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 |
乘挽兼用型 |
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清秀,颈直,眼大额宽,鼻孔大,嘴头齐,肌肉丰满,毛色以骝、栗、黑为主。 |
体大力强、力速兼备、乘挽皆宜、富持久力、耐粗饲、适应性强 |
巴尔虎马 |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 |
乘挽兼用型 |
体质粗糙结实,半兔头或直头,眼大明亮,鼻孔大,耳小挺立,颈略短,肌肉发达,马体尺不大,毛色以骝、栗和白毛为主 |
长途奔跑耐力强 |
乌审马 |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
适合沙漠地区骑乘和驮运 |
体格较小,肩稍长,尻较宽,蹄广而薄 |
体小灵活,性情温驯,大多数为走马,耐力强 |
乌珠穆 沁马 |
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 |
乘挽兼用型 |
体质结实、马体型中等,外形特点是鼻孔大,眼睛明亮,胸部发达,四肢短,毛色主要为骝毛、黑毛和栗毛 |
体格较大,多走马耐力好、奔跑力强、骑乘速度快 |
阿巴嘎 黑马 |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 |
乘挽兼用型 |
体格略偏大,体质粗糙结实, 结构协调,骨骼坚实,肌肉发达有力,头略显清秀,眼大而有神,嘴桶粗,鼻孔大,耳小直立,耳根粗大,耳角薄而尖 |
耐粗饲、易牧、抗严寒、抓膘快、抗病力强、恋膘性行动灵活敏捷、速度快、耐力强和合群性好 |
科尔沁马 |
通辽市科尔沁草原 |
乘挽兼用型 |
体质干燥紧凑,结构匀称,头较大,多直头,有少数呈微半兔头,额较窄,眼大,鼻翼开张良好,毛色整齐,以骝毛、栗毛为主 |
耐高寒、速度快、耐力强 |
百岔铁 蹄马 |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
乘挽兼用型 |
结构紧凑、匀称,尻短而斜,系短而立,蹄小成圆墩形,蹄质坚硬,距毛不发达 |
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质坚硬 |
2 草原退化与地方马优良品种保护影响
2.1 草原退化
草原是内蒙古区域宽广、物种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是最典型的草原。内蒙古草原上生活的牧民以牧业生产为主,他们的生活一直依赖草原、爱护草原。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草原牧区的生活生产方式有了巨大的影响与改变。为了草原地区拉动经济加大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发展需扩大畜牧业规模与增加养殖数量,从而在有限的草原上无限的放牧导致草原逐年退化,退化速度逐年加快。草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系统,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持食物链完整性的生态环境。当前,牧民为了提高个人家庭生活水平而过度放牧,地区政府为了提高GDP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采,引起草原物种单种化或甚至有些物种已灭绝,草原极度退化变成盐碱地或沙漠化,对当地牧民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当地牧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为了提高个人家庭经济收入,只养殖经济畜牧,轻视了地方品种的养殖与保护,从五畜马、牛、双峰驼、山羊和绵羊等混合式养殖方式逐渐变迁为单一化畜生的养殖方式。物种的单一化和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草原生态食物链造成了极大破坏,从而逐渐引起气候变化与草原退化。
2.2草原退化对地方马优良品种保护的影响
马在古代曾是主要军事、农牧业生产、运输物资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不断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我国乃至世界逐年下降,田间作业和物资运输几乎被机械所取代。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也逐年变迁,草原上骑马放牧方式变迁为骑着摩托车甚至开着越野车放牧。这表明:一是社会快速发展,机械化迅速代替传统的以马为动力的放牧和运输;二是摩托车和越野车都能在草原上行驶,可见牧草的长式矮短、草原极度退化的结果。因此草原退化影响着地方优良品种马的保护。马属动物是运动型单胃草食动物,不宜圈养,需在宽广和饲草丰盛的草原上放牧。现在牧民盲目性放牧和定居放牧方式对草原产生极度破坏。从而草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草原生态恢复需漫长时间,草原草产量下降,饲草量供不应求,并受到自然灾害之后有些牧区极度紧缺饲草。养马牧户逐年减少,地方品种马的数量急剧下降,对地方优良品种马的保护带来了挑战。内蒙古草原上,马的农业生产、放牧、运输物资等役用逐年被机械设备所取代,现在只有经济价值高的马种才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地方品种马的养殖受到限制,牧民为了经济利益,对地方品种马进行改良,甚至全部出售,导致对地方品种马的保护带来了多重困难。内蒙古草原生态退化环境下,国家出台禁牧政策后每年长时间的圈养,并且牧民的养殖能力有限,导致养殖畜牧数量明显减少,尤其地方品种马饲养量大大减少。有关学者意识到如果对地方品种马再不加以保护,就像乌珠穆沁白马等濒危地方品种就会在草原上消失。
3 传统与市场化环境下的地方马种质资源保护
3.1 地方品种马传统方法保护
前人的研究显示,生物资源的“保存(Conservation)”是指在允许持续进化的环境条件下使得生物资源以自然群落形式长期保留的措施和方案[7]。盛志廉的研究表明,保种就是要保护家畜遗传特性的多样性[8]。保种就是对自然界中的畜禽品种资源进行保存、维持、利用、恢复和改善的积极措施。
随着草原自然环境退化的变化下,人们对保种工作的认识不断改进,研究人员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对不同的保种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对地方品种马的保种理论主要有两种:(1)随机保种又称经典保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保种就是保存每一个品种,每个品种的每一个基因都不能丢失。随机保种理论建立在群体遗传学基础上,追求群体遗传结构的平衡,将品种视为一个整体,保存品种的全部基因[9]。(2)系统保种:该理论依据系统科学的思想,把一定时空内某一畜禽品种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种类和基因组整体作为保种对象,综合运用现代一切可能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和筛选能够最大限度保存畜禽品种基因库全部基因种类和基因组的优先理论和技术体系[10]。
草原地方马品种传统保护方法是利用随机保种理论,随机选育,选育品种群体在每一个世代间隔留种时,实行每一头母马选留一头母马后代,每一头公马选留一头公马后代,保证每一世代群体品种一致,保存品种的全部基因。
3.2 市场化环境下地方品种马种质资源保护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盲目追求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而且国家鼓励农牧民进城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新一代年轻农牧民极度追求进城生活,对现有单调枯燥牧区放牧养殖生活厌倦,传统放牧方式保护地方品种意识已淡化。对市场化过程片面追求,未能挖掘运用市场化的调节功能。市场化有利于经济利益关系资源调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草原牧区生产生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内蒙古地区地方品种马养殖经济利益低,导致农牧区对地方性品种马的养殖积极性逐年下降、牧民的保种意识不高,从而不再养殖经济价值低的畜牧。因此,通过利用市场手段调控保护机制建设对地方品种马的保护极其重要。(1)市场化的影响。市场化影响经济利用价值低的地方品种保护;市场化影响经济利用价值高新品种开发;市场化影响牧民的地方品种马养殖规模与养殖品种类型;市场化影响国家遗传资源种质资源库。(2)市场化的调控。随着地方品种马的种质资源的不断减少,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地方品种马的遗传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化是主要调控手段之一。国家或地区鼓励牧区建设合作社、基因种子库和保种补偿机制来调控保护地方品种马的种质资源。(3)市场化的作用。市场化对地方品种马的优胜劣汰、信息引导、统一联系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社会科学信息化程度的普及,市场对地方品种马的交易与养殖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利用市场化手段,可持续培育与保护内蒙古草原地方品种马的优良种质资源,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特殊意义。
地方品种保护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原则,遗传资源保护内部化、补偿方案为基础的地方品种马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地方品种马交易所”和“地方品种马合作社”,有助于市场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市场推动地方马种质资源保护事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4地方品种马的保种、选育方法及途径
内蒙古草原上的地方品种马有独特的遗传性能和良好的生产性状,其中蒙古马已于 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为了有效保护这些优良地方品种,2014年内蒙古马业协会分别建立了“蒙古马的原种场”、“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乌审马三个保护基地”、“竞技马新品系培育基地”,对地方品种的保种和选育有了扎实的保障。地方品种马的保种要坚持“点面结合” 和“动静结合” 的原则,合理根据地区特色、草原宽广的优势自然资源“点面结合”,它主要原种场保种与保种选育区保种相结合;利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动静结合”,它主要种群活体保种与冻精,冻胚保相结合。
4.1原种场保护群保种
利用原种场保护群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动物遗传学原理,通过保种群在原种场内保种,纯种地方品种马可随机交配,保证遗传资源不受突变,并公种马三代后更新换代,引进其它地区的同种公种马,制定合理的配种制度,在保种群中避免全同胞、半同胞的不完全随机交配,避免繁育过程中近亲繁育而导致各种疾病或品种的退化。并在每一个世代间隔留种时,实行每一头母马选留一头母马后代,每一头公马选留一头公马后代,保证每一世代群体规模一致。以同种养殖区域为单位建立原种场,把不同地方品种单独繁育,保持外界环境的相对稳定,防止基因突变。加大繁育原种场试点建设,地方品种马的保种选育效率和效果稳定后进行推广施行,如地方品种乌珠穆沁白马的保种,旗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白马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基础母马选育扩群。草原退化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牧民保种意识,完善或新建原种场等保种基地的基础建设,妥善补充地方优良品种马的保种缺口。
4.2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种
马的人工授精技术已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因此,以技术带动保种的措施,积极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技术人才,鼓励引导产学研结合,建立合理激励机制,为保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了内蒙古草原地方品种马的保种、选育优良马种,内蒙古自治区魔力腾马业有限公司主办、内蒙古牧区资源合作商会协会协办、苏尼特右旗牧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办了两期马繁育技术培训班,主要培训“超数排卵”、“胚胎冷冻”及“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了牧民保种和选育意识,培养出当地优秀繁育技术人员。草原退化,饲草和放牧草场有限的条件下,加大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现代技术与传统繁育技术相结合,为地方品种马的保种开发新的繁育或选育技术,为保护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4.3 划定地方马的保种选育区
我国草场确权登记制度出台后,牧户对草场大面积围栏,地方马的无界限放牧变迁为围栏内放牧;从几户人家马群集群放牧变迁为每家牧户围栏内独立放牧;地方马的随机繁育方式变迁为固定性繁育方式;从公马种子的无偿配种形式变迁为有偿配种形式。因此,为了保护地方优良马品种划定保种选育区是有效保种方法之一。内蒙古地区现有地方品种锡尼河马、巴尔虎马、乌审马、乌珠穆沁马、阿巴嘎黑马、科尔沁马和百岔铁蹄马的保种,需在中心产区核心地带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东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科尔沁草原为中心产地划定地方马的保种选育区。保种选育区划定之前首先制定规划方,进行可行性分析,开展地方不同品种马饲养情况普查,进行统计、登记造册,建立每匹马的档案,档案管理制度建设,逐年提高保种质量,准确把握保种数量。
5 结论
随着我国马产业迅速蓬勃发展,对地方马品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马品种的保护是马产业发展的基础。现代马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品种的马,如马业产品(酸马奶、马精、结合雌激素等)、现代马术运动、博彩赛马业和旅游马业等产业开发都需不同品种马。新时代市场化经济引领产业发展,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变、养马饲养者从牧民向专业驯马师转变、养马方式从散牧养马到舍饲圈养转变、马产品满足自家需求向市场供应转变、传统蒙古族那达慕赛马向现代竞技赛马转变和传统马上技巧向现代马术转变。在草原退化、市场化和马产业的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马的优良品种马保护与选育需进一步规范完善现有保护方法,选育技术的不断创新,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相关的保护组织机构逐步完善,提高养马牧户的保护意识,构建资源共享可持续保护与选育机制。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调控地方品种马的数量与质量,解决草原退化对地方品种保护的影响,加强对地方马品种资源的保护,以储备更多的优良基因以适应未来人们需求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良品种马种质资源保护以及马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芒来,张焱如,孟青龙等.中国马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25(3):32-35.
[2] 芒来.蒙古族马文化与马产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29-233.
[3] 曹河源,李春华,王秀等.渤海黑牛的保种方法与选育方向[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2,28(3):49-51.
[4] 王者勇,张少东.洼地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及选育[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5,23(4):58-61.
[5] 黑立新,朱应民,张淑二等.里岔黑猪保种现状及研究进展[J].养殖与饲料,2018,(5):17-20.
[6] 刘明丽,张淑二,孙仁修等.山东地方鸡保种现状及研究进展[J].养殖与饲料,2017,(11):87-92.
[7] Frankel O.H., Soule M.E..Conservation and Evolution[C].Co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1.
[8] 盛志廉.论家畜保种[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6:25-27.
[9] 芒来.随机保种群体遗传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1-8.
[10] 盛志廉.探索畜禽保种的新理论[C]. 第五次全国畜禽遗传育种科学学术讨论会,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