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李颖 (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山东 淄博 255300)

 

本研究目的是在调查分析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基础上,探讨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主要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淄博市市区和农村共340名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心理幸福感总分上,中学教师性别差异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2)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各因子及总分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关键词: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幸福感

 

1  引言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而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使其更快地由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教师职业本身的需求,更是教师自我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对学生和教育事业不利。

中学教师肩负着人的一生之中基础教育职责。人的一生中无论将来职位有多高,知识有多渊博,都得经过中学教育来奠定最基本的文化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人们对子女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全社会对中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过去的中专毕业就能当中学教师,上升到现在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才能任教中学教师。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因素。因此,关注中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及身心状况,对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完善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将心理学研究从以往的病理性研究带入到了积极的领域,幸福感问题也成为近几十年来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对幸福感的研究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心理感受。幸福感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精神症状测量的结果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而应该从多方面考察与评价心理机能状况,基于这种认识,幸福感正在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正性因子,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内容,因此,幸福感理论的发展,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促进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自己的高级需要,特别是个人成长以及自己潜能的发挥。心理幸福感是从人的发展角度理解与诠释幸福,强调了人的潜能实现与人的发展。中学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他们的幸福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中学生,由此可见,关注中学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解决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淄博市市区和农村中学共抽取340名中学教师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11份。具体被试情况详见表1。其中城区中学教师161人,农村中学教师150人;男教师103人,女教师208人;单身50人,已婚261人;为保证测验结果的真实客观性,说明测试结果只供心理学研究之用,对被试不计名。

1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

变量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来源

 

城市

农村

103

208

161

150

33.1

66.9

51.8

48.2

2.2  研究工具

2.2. 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Blumenthal介绍,Zimet等编制,姜乾金等引进并做了一定的修定。量表共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7七级记分法,分三个维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本量表具有很好的效度。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9250.830.8910.833

2.2. 2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

Ryff设计,王欣教授等人翻译。该量表共包括84个项目,采用六点记分方法,分六个因子:自主性(autonomy)、环境控制(environmental mastery)、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已有研究证实此量表具有一定的效标效度。在本研究中对量表进行信度指标考核,结果也支持了上述研究中关于该量表信效度较为满意的结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因子及全量表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6780.6900.8070.8920.7740.6830.898

2.3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

3  结果分析

3. 1  研究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根据问卷设计,本研究考察了性别在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因子间的差异检验。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2 不同性别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

 

变量

 

t

M

SD

M

SD

自主性

个人成长

积极关系

生活目标

自我接受

环境控制

心理幸福感总分

52.12

59.23

58.06

55.54

51.79

56.32

333.06

5.82

8.65

8.34

7.54

5.99

6.04

33.3

52.84

60.67

62.46

58.48

54.10

59.44

347.99

7.37

8.71

9.37

8.98

7.29

8.49

42.35

-0.87

-1.38

-4.04***

-2.86**

-2.78**

-3.33***

-3.13**

注:*p<0.05**p<0.01***p<0.001

由表2可见,不同性别的中学教师在心理幸福感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教师心理幸福感高于男教师心理幸福感;在自主性与个人成长上不存在差异;在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受、环境控制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

注:*p<0.05**p<0.01***p<0.001

3.2  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我们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幸福感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

3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人际归因与心理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

 

自主性

个人

成长

积极

关系

生活

目标

自我

接受

环境

控制

心理幸

福感

社会支持

0.15**

0.28***

0.41***

0.36***

0.34***

0.34***

0.38***

自我效能感

0.22***

0.06

0.07

0.21***

0.18**

0.22***

0.18***

注:*p<0.05**p<0.01***p<0.001

 

4 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验证国内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在中学教师中予以施测,验证了已有相关研究的结论,并得出了自己的新发现,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下面结合上述研究进行总体讨论。

4. 1  对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讨论

根据调查量表的设计,本研究考察了众多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心理幸福感上的差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的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教师心理幸福感高于男教师;在自主性与个人成长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受、环境控制因子上,女教师均高于男教师。分析表明,男女教师在性格特点以及外在表现上原本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女教师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热情的表扬、真诚的微笑、赞赏的眼神以及亲昵的动作在她看来都是自己情感的真诚表露,丝毫没有不自然。并且,女教师原本就具备细心和耐心的心理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天的独生子女居多的中学生,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此外,女教师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群体,她们更加能够维持与朋友的积极关系,对周围的环境有更好的把握,因此在她们自己的小圈子里,她们也能很好接纳自己。而部分男教师却可能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教中学生应该由女教师来演绎,自己在中学任教是才能的一种埋没。因此,中学女教师心理幸福感高于男教师。

4. 2  对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讨论

中学教师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其各因子间均存在正相关。中学教师如果能从工作及精神上得到家庭内部成员的支持,无疑会增加使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热情,积极地融入社会,对同事和学生产生认同感,与别人产生积极的关系,能够恰当地确定生活目标,有利于个人成长;如果从朋友及其他人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支援,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热爱学生及教育事业,对工作充满信心,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别人产生积极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幸福感。

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自主性、生活目标、环境控制、自我接受各因子均存在相关。这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中学教师对现在的环境也就驾轻就熟,能比较自主的对待工作,不易屈从于社会压力和他人的标准去思考和行动,不易依赖他人去做决定,能够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能够依据自己的标准对自我加以判断,对实现未来理想的信心就会越足。并且,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也会感到满意,对自身感到满意。他们具备一种不断发展的意识,喜欢尝试新事物,希望实现自身的潜能,希望自身在知识和效能方面有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曾盼盼.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63):20-27.

[2]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81. 

[3] 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2007,15(1):134-139.

[4]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感——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5.

[5] ] Csikszentmihalyi,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90.

[6] 苗元江.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8): 42-46.

[7] Ryff, C. D., Singer, B.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8, 9(1): 1-28.           

[8] Ryan,R.M., Deci, E. L. To be happy or to be self-fulfill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emonic well-being [A]. In S. Fiske (Ed).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C]. CA: Annual Reviews, Inc. 2001, 52: 141-166.

[9] Ryff, C. D., Keyes, C. L. 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719-727.

[10] 严标宾,郑雪,邱林. 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27(4):836-838.

[11] Wilson, W.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 67: 294-306.

[12] 邢占军,黄立清.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73-75.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