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砺志驱动

阅读中的砺志驱动

北碚区实验小学  陈亚廷

摘要:阅读在人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助推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促进、情绪能力的发展、情绪调节的策略等方面有积极的辅导效果,是学校砺志培养值得思考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阅读  砺志驱动

一、教师引领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品质的形成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教师是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者,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人!爱读书的教师才能熏陶出爱读书的学生,会阅读的教师能教出会阅读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知识的交流,更需要思想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十分有利,可以使他们触景生情、知情明理,在获得美的感染和享受的同时导之以行,达到“内化”实效。砺志性主题阅读活动读本是一门集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发声学、形体学等于一体的综合读本,甚至与文学、音乐、表演等有着内在相通之处,教师运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比如教师朗诵“男儿当自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分钟”等砺志课文,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诵方法——睿智博学的说话艺术、认真完整的朗诵技巧、形式丰富的章法风格……无一不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学生不仅学得愉快,吐字发音更加准确有力,声音更加响亮优美,语调更富情感和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从中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使其品质、人格、人性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也对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典故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庭中是“领导”,是“小霸王”,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对自我常常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习懒惰,缺乏主动探索精神,遇到一点困难和违逆,就会大发脾气,放弃进取。独立性、自制力差,不能很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非常不利。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学习难题的增多,学生的挫折教育所面临的阻碍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甚至面临挫折时,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将之前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全部推倒,甚至在学习、生活中陷入迷茫[1]。如何纠正思维偏向、扶正积极心理品质?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砺志性主题阅读活动读本适逢其会,应运而生:其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在促进学生刻苦学习、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具有潜在的建设性力量,助推人内在发展。如为学生推荐凿壁偷光的故事,小学生面对这样的课文会想:“匡衡是谁?”“他为什么要偷光?”“他是怎么偷光的?”,在问题指向与好奇心引导之下,小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阅读学习。久而久之,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促使其建立起积极的生活心态。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当然,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随着积累的增多,对学生正向的品质形成将会逐渐加深,渐积厚生将永无止境。同时,学生在校外还可见到很多名人碑刻、牌匾、展览图片或解说词等,寺院、道观嵌匾镌字,其褒扬德善的思想内涵,无不垂训后人嘉德懿行。学生在游学参观欣赏碑文牌匾,完全能激发强烈的仁爱情感,有形无形中留下印象,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

三、领悟理解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砺志性主题阅读活动读本,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感染,故事性强,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聪明的纪晓岚、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立志报国的周恩来、依依惜别的深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治沙英雄张喜旺、种子的力量”……文章情感有歌颂、赞美、热爱、感动、渴望、震撼、眷念、忧愁、惋惜、思念等,有的写得含蓄内敛,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朴实感人,感染力极强,是用文字对作品内容进行生动的图解,对学生产生具体鲜明、栩栩如生、久久难忘的印象。沉浸文本,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咨询、阅读和调动以往的知识及经验,认真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领悟表达出来。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可见,阅读的地位多么重要!阅读时,对已经理解的内容学生记在头脑里以备日后查用,有时甚至还会发现一些问题,与文本、与自我经验互动[2],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出新的判断,形成新的技能,深化语言领悟力、表达内生力和文化感受力,阅读目的自然而然顺利达成。

四、体验践行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指出了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体验角色就有助于理解阅读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言的韵味,同时能感受角色传达的情感,此时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这样亲历语境触摸角色,把从扮演角色中所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就能让文本“活”起来、“动”起来。在角色中,或教师引读,或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表演读,或小品、短剧、实现模拟等,读中感悟。通过诵读、揣摩、品味,把知识性与趣味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阅读过程生活化、艺术化,学生就可以走进文本,走入人物。这样的体验素材,在砺志性主题阅读活动读本中有很多,如“花木兰从军、困难出办法、松树和青藤、妈妈的礼物、看不见的爱、两只棉手套、我不能失信、乐于助人的雷锋、梦圆飞天”等,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实现人和文本的交流,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的情感与角色的情感息息相通,引起共鸣,从而产生模仿行为立言立心,进而将文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立身立人,提升阅读学习的能力。其心理品质的获得过程,也是将“认识”逐步内化为“行为”的过程[3]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砺志性主题阅读是学校乃至社会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条值得思考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全胜.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分析[J]. 课外语文,2018 (1) :142.

[2] 张彤.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3] 张翠云.基于绘本阅读促进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发展[N].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 (5) :6-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