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学绘本资源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例
朱立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
我国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曾经说过:“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 数学绘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用丰富、精彩、灵动的图形语言或符号完美地蕴藏在美妙故事里。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借助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考,数学绘本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和图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儿童喜欢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儿童充满对数学概念的无限遐想,使儿童在阅读、讨论、探索、操作中来理解数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最终获得情感体验。
数学绘本除了蕴含数学元素,还融合了文学、审美、情感、心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元素,仅仅把数学绘本当成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补充,没有充分挖掘数学绘本的作用,借助数学绘本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既立足数学的本原,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单元教学中共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为“认识图形”,学生体验“面在体上”,会辨认简单图形,丰富他们对图形的认识。理论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而言空间观念的培养并不容易,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入学后空间认知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设计怎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呢?结合教材内容,借助数学绘本《寻找消失的爸爸》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数学绘本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寻找消失的爸爸》主要讲的是主人公智娜根据爸爸留下的一系列线索最后寻找到爸爸的故事。这个绘本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更加贴合,书中的情境积极向上、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简单,学生容易理解;绘本中的画面简单清晰,文字数量较少,图文结合,便于学生阅读。
在进行数学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中某些环节放大,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从不同方位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积累学习经验,又为学生后续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片断一:阅读绘本故事,提取有效信息
教师先进行故事导读学生阅读图画信息。
师:“爸爸共留下了3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这样的。”
师:你能看懂纸条上的信息了吗?
生:拿走的东西有两样,从下面看,有一件东西是长方形的,有一件东西是圆形的。
师:“看到这线索后智娜做了什么?”
学生说 “找从下面看长方形和圆形的东西。”
师:可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跟着智娜到她家里去找找吧!找到后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 |
师:到底我们谁说的对呢,答案就在下面,你们能猜出来吗?
(1) (2) (3)
生1:我觉得是鱼缸和花瓶,因为从下往上看到的底部分别是长方形和圆形
生2:我认为是书和垃圾桶,因为从下往上看到的底部分别也是长方形和圆形呀
生3:是钓鱼包和鱼竿包,因为从下往上看到的底部分别是长方形和圆形。而且它们是虚线画的。数学课上学减法的时候用虚线表示去掉的东西。爸爸已经拿走了,它没了。
生4:对,画计数器时减去的珠子用虚线圈起来,虚线的就是没有的。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是上来就做,急于找答案,不思考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观察得也不够仔细,教师在教学中放大了绘本中的这个片段,借助绘本中的画面,为低年级学生创造了观察和想象的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既调动了学生对生活中物体表面形状的经验,又促进学生再次对生活中物体表面形状的关注,特别是绘本中用虚线画出来的钓鱼包和鱼竿包,它们的位置和大小与照片上的都不一样,但学生将学习减法时的活动经验迁移到了对图形位置变化的表述中,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表达。
片断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合情推理的能力
绘本中还有一个爸爸“出发场所”的线索也被教师放大,安排学生讨论。
师:快来看看爸爸给我们留下的第二个线索吧,你能根据这张信息纸发现什么呢?
同桌先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生1:根据信息纸上的底部的字,这是爸爸出发的地方。
生2: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旁有很多的建筑物,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是从上往下看到的建筑物的形状,就是这些建筑物的顶部。
生3:爸爸出发的地方是在一条十字路口的左上方
师: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十字路口旁那么多的建筑物,你为什么说左上方是爸爸出发的地方呢?
生:因为它用红色标记出来
生:在黑板上,老师也常常把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用红色的笔标记出来
师:看来红色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它有警醒的作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遇到过这样的提示?
生:红绿灯,红灯需要停下来
生:电子屏上红色的字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
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爸爸画的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图上看有一个楼的楼顶是长方形,不是正方形。
生:爸爸画的是示意图,是他自己想着这个地方的样子画出来的,可能不太准确。
生:对,楼太高了爸爸在地上往上看和上面的样子不一样。
低年级学生理解抽象的图形还是比较困难的,皮亚杰等人研究认为,空间表象是儿童通过主动将内化的行为逐渐组织而建构起来的。在这部分绘本的阅读中出现了一个“出错的信息”,要不要将信息中的正方形改成长方形呢?教师经过反复思考维持了原图,实践证明对于这页中“出错的信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能够推断出爸爸可能是站在楼外看到的,或者是爸爸记忆模糊。他们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合情推理并做出判断,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并用科学合理的理由解释问题的能力。
二、在综合实践性任务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绘本为学生提供了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资源。数学绘本教学后设计《寻找校园里的秘密》这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营造真实情境,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和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一实践性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任务单中提供了从3个信息,每个信息都是从3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的平面图,学生们将利用这些信息找出校园中的这个物体。任务单如下(每组中前两个任务都各不相同,只有第三个任务是相同的。):
大侦探,找一找学校里的秘密
校区: 小组名称:
小组成员: 组长:
请你们当一次大侦探,根据线索找到校园中的这些物品,并标出这些信息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的。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确。
大侦探,找一找学校里的秘密
校区: 小组名称: 组长: 成员:
此次实践性活动关注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层级水平。基于这三个维度评价内容及学生水平划分如下表: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空间观念 |
学生看不懂平面图,不能通过找到与平面图对应的物体 |
学生需要通过先观察实际物体,再对照图例,然后判断是否为要找的物体 |
学生通过平面图,结合生活经验,直接判断是否为要找的物体,并进行验证 |
应用意识
|
学生不能解释自己是怎样找到对应物体的
|
学生只能从一个角度(如正面)描述自己是怎样找到对应物体的
|
学生能从三个角度(正面、侧面、上面)描述自己是怎样找到对应物体的 |
问题解决能力 |
盲目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盲目寻找,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 |
先分析问题(如先观察判断,再寻找) |
下表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空间观念 |
无 |
1、2、4、5、8、11小组 |
3、6、7、9、10小组 |
应用意识 |
无 |
2、4、5、7、8、9、10、11小组 |
1、3、6小组 |
问题解决能力 |
2、4、5小组 |
1、8、9、11小组 |
3、6、7、10小组 |
在小组活动中,有些小组在看到学习单后先聚在一起商量,大概可能是什么图形,在校园中的哪个位置,然后组长进行分工,小组合作有目的的分工寻找。有的小组拿到学习单后没有进行讨论,而是直接去找,但是在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故又重新聚在一起商量研讨,然后再去找。还记得数学绘本课中学生第一次看到提示后,也是急于在屋里寻找符合要求的物品,在教师引导学生下,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最终发现了线索。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没有教师提示的情况下,有的组先商量再寻找,有的组即使没有先商量,也在遇到困难后重新进行分析。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说教不如寓教于绘本阅读中,因为绘本中的主人公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学生通过反思故事主人公的行为,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11个组中有4个组找到答案后又拿着学习单和立体图形进行对照验证,从很多相似的立体图形中最终确定到底是哪一个图形,对图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深入的刻画。这个活动正是基于绘本课上学生在寻找爸爸出发的地点时的经验,学生在确定为十字路口的左上方的三座建筑物后和信息结合看,再次进行对比验证,帮助学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任务单中发现各组学生均能顺利完成前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有意识的关注了现实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形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验了平面与立体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能具备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但验证的方法还不够全面。难度较大的是任务单的最后一项,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每个长方形边之间的关系,11个小组中仅有1、3、6三个小组最后做出了正确判断,说明有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空间感,这些信息为教师后续开展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小结
将数学绘本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借助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进一步认识了平面图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了的空间观念。同时,借助数学绘本在低年级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练习,又能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实践,在合作沟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无论是数学绘本中的模拟情境与现实的开放情境,都在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展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通过学生的原生态表现更真实的了解学生,更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教育发展研究,2007,03:43-47.
【2】张华.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 全球教育展望,2001,08:10-18.
【3】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6.07:69-74:
【4】余治莹,王林.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01.
【5】南云治嘉(日).吸引力!绘本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5:82-97